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育即服务”这一理念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教育自身发展而产生的,是对教育认识的一种深化和丰富。高等教育为在校大学生服务,同时也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服务。其产品既有“教育服务”,同时也有人力资本得到增值的学生。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与其他行业服务过程具有明显的区别:顾客(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复杂性。在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品质时,要解决经费问题,要按社会需要培养人才,要形成比较全面的评价观,要形成“内部顾客链”的观念,要在服务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工程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取向与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复杂性思维、实践哲学和缄默知识理论的启示,本文主张“双师型”教师培养坚持实践取向。“双师型”教师培养具体路径是:①要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②要立足当下的教师“教育生活”,进行教育实践与反思,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③要走向企业,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格最高赞扬,也激励过无数教师献身教育事业。但是这种“毁灭自己”地“照亮别人”既不公平,也不适应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而且靠消极地“毁灭自己”所发出的一点泪光也不足以“照亮别人”了。时代发展已越来越显露了“红烛”的局限性。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教师甘做“红烛”。不做“红烛”,不是让教师舍弃献身精神,而是不要再像“红烛”那样去“毁灭自己”,要做能主动充电的“蓄电池”。其实,“蓄电池”精神不仅包含了“红烛”的奉献精神,更强调“服务”、“…  相似文献   

4.
从“文本”走向“人本”语文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语文教学与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与设计不仅着眼于“文”,更是着眼于“人”,要通过“文”这一载体而实现“人”的发展。正因为坚守“生本位”,即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本位,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备课设计就必须由“文本”转向“人  相似文献   

5.
实现“人本回归”已成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基本发展趋势。真正把“人本回归”的理念落实到大学德育过程中,必须有机地协调和优化德育内容的各种价值关系:一是要实现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二是要实现德育结构中教育与受教育者“双主体”价值的统一,三是要实现大学生现阶段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讲“爱心与教育”?我此刻面对的每一位教师都比我做得好,还用得着我去教训他们吗?讲“民主与教育”?他们现在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坐在教室里,谈“民主”似乎太遥远了些。讲什么“建构主义”、“对话”、“共享”、“基于网络的教学”等所谓“新课程理念”?对于他们的学生来说,现在首先是要有书读!要有书读!  相似文献   

7.
用"心"做好中职班主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偏低,加强学生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班主任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中职班主任不要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是要切实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心”工作。  相似文献   

8.
文[1]中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处理好6种关系.其中之一就提到了要处理好“进”与“退”的关系,笔者读后深受启发.古语云:“治国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有所为”的地方就是该“进”的地方,“有所不为”的地方就是该“退”的地方.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还要引导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教是为了不教,“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在此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课堂教学中“进”与“退”的几点思考.1教育理念中树立“进”与“退”的辨证思想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抱有这样的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于是,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主导的独角戏,教师忙于顾及自己在课堂中的“进”,急于将自己的备课内容讲完,急于将自己精妙的解题方法演绎出来,而遗忘了学生的同“进”,漠视或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这样的课堂,实质上还是在走老路子: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和主宰,学生只是欣赏教师表演的观众,只能完全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参与.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更新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学交往...  相似文献   

9.
吴龙 《江西教育》2003,(18):5-5
教育部出台并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抢抓机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实施好高职教育领域的“质量工程”。笔者认为,在相对处于薄弱环节的高职教育,要做好“质量工程”,必须坚持“五个始终”:一、把服务就业的思想认识贯穿高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教育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然而,纵观目前中学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僵化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手段仍然占着一定的位置。学校教育的目的只是使学生“学会”和“会考”。这与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  相似文献   

11.
墨家“节用”和“强力”思想的实质,即“节用强本固国”、“节用利民顺治”和“赖力而生”、“强力而行”。当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要借鉴墨家这一思想的理论和实践,要与国情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相结合;要与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要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平时,我们常听到“阳光地带”、“阳光女孩”、“阳光工程”等词。笔者在学习新课改理论时,发现师生间的情感对教育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教育工作中应渗透“阳光教育”的理念。所谓“阳光教育”,就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来关怀、尊重、鼓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团结合作的一代新人的教育。这种理念,有助于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理解与宽容、尊重与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获得丰富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达到促进教育教学的目的。笔者认为,实施“阳光教育”关键要抓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现在看来,最适宜于普通教师干且举国上下干得最为热乎的大概就要数“有偿家教”了。其实“家教”本不为过(在全民重视教育的今天,这几乎要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了),但一旦与“钱”字沾上边,成为“有偿”,便一下子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电工下班后帮你修个灯、接个线收你点小费,没人说他是“有偿修理”:司机半途上载点货、拉点“黄鱼”,挣点额外收入,也没人谴责他是在“有偿运载”;甚至某位官员利用权力之便帮你打个电话、递张条子解决了你的一个难题后收你点烟酒乃至银子,你非但不会指责他在搞“有偿服务”,反会感激涕零……  相似文献   

14.
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当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改善 思想作风;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改进工作作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彻底改变学风;围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化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谈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首先要认识现有的教育是什么“型”。自近代史的序幕拉开,中国教育一直是在“近代事件”、西方“形”、和中国“神”的抵牾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要在“近代型”的基础上,在中国“现代事件”和教育“现代精神”的耦合中发生。  相似文献   

16.
庞桥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2):22-23,44
董仲舒认为教育的社会目的是“化民成性”,教育的功用是“节民以礼”。发展教育要“置明师”;教师要“善为师”,要“湛思审微”“闻博知明”;要以身作则,“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其师德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7.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组织实施“两课”教学的过程中,除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完成一般的教学内容之外,特别要努力突出其“职业性”。 ——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 突出“两课”教学的职业性,要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相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要处理好高职院校“专才”教育和“博才”教育的相互关系,应以“专才”教育为主,“博才”教育为辅,在狠抓“专才”教育的同时,兼顾“博才”教育,采用两种教学方式培育技能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增长,数字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基于用户的信息服务模式,即“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既是图书馆学理论发展的需求,也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必要措施.要通过建设信息资源及用户资源管理系统和信息检索系统等渠道来完善“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0.
教育要“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确定了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关系;教育要面向世界,指明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教育要面向未来,指出了教育不仅要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着眼于未来,教育要“三个面向”、必须着眼于人才素质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