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考释银雀山汉墓竹简中《孙膑兵法·擒庞涓》的文字、句读、地理及桂陵之战的经过,说明了庞涓死于桂陵之战,而不是马陵之战。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报任安书》同一段落两次提到齐国军事家孙膑,《教师教学用书》之译文出现了明显的矛盾。一处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译文:“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一处是“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译文:“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关于孙膑所受之刑罚,译文一说剔除膝  相似文献   

3.
齐魏马陵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公元前341年,魏国向韩进攻,韩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田胎为将,孙膑为师,起兵伐魏救韩。魏惠王派太子申、庞涓为将出兵迎战。孙膑采用“减灶诱兵”的计策,在马陵大败魏军,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此事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甚详,此外《史记·魏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史记·秦本纪》以及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擒庞涓》和《孙膑兵法·陈忌问垒》中也有相关记述。  相似文献   

4.
出土战国文献中出现疑问代词“何”的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郭店楚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银雀山汉简中的《孙膑兵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讨论了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何”的数量与频率、询问功能与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5.
文章中间部分的“这要看‘位置’了”,是出彩之笔,它承上“政治的位置及其价值”的铺垫而来,过渡到“艺术的位置及其价值”写开去。  相似文献   

6.
“杀士”一词见于《尉缭子》等传世兵书中,银雀山汉简《兵令》也见“杀士”,《孙膑兵法》更有《杀士》残篇。学者们对它有多种解释,包括“杀死士卒”、“减少士卒”等。这些解释比较符合“杀士”的字面词义,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它们与兵法著作者的本意和当时的战争实际相去甚远。将“杀士”理解为“牺牲士卒”也有违军法“亡士卒多者,斩”这条军法。结合军法原理和有关条款,应该把“杀士”这个概念理解为:通过赏信罚必,使兵卒成为敢于拼死杀敌之士。  相似文献   

7.
孙膑战国时杰出军事家。齐国人,是春秋时期著名兵法家孙武的后代,原名孙宾。少时,曾与魏人庞涓同从鬼谷子先生王栩学习兵法。庞涓任魏国将军后,忌其才能,把他骗至魏国,构陷罪名,处以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又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臣淳于髡秘密救回齐国,齐威王用为军师。孙膑认为“举兵绳之”、“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是战争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的。孙膑对孙武的“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的军事思想作了补充和发挥。他强调在战争中,要具体分析敌我双方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做到“知天”“知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在战术上,他主张“营而…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产生的兵学著作《孙子兵法》中提出了“道”的概念,战国时期诞生的《孙膑兵法》则将“道”加以延伸和发展,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孙子兵法》之“道”侧重指政治道义和政治原则,《孙膑兵法》之“道”侧重指战争规律或作战方法。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说法,都在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处的平原地带找马陵之战的战址,有人说在大名附近的元城,有人说在古鄄城或濮州,有人说在范县,有人说在莘县。1972年山东临沂汉墓中出土的《孙膑兵法》,不但证明了孙武、孙膑各有其人,佚失千余年的《孙膑兵法》实有其书,还提供了有关马陵之战的两则新信息。该书中有一篇《陈忌问垒》,就是陈忌与孙膑对马陵之战中孙膑战术部署的问答。陈忌即田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马陵之战日:“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认为齐军大将为田忌,本篇却证明田忌并未参加马  相似文献   

10.
《孙膑兵法》的历史地位,因其书曾失传千余年而为后人所忽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表明,孙膑是《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真正修订者、践行者、传播者.《汉书·艺文志》表明,经三次收集古兵书和连续20年的校理,《齐孙子》被列为兵权谋第二位,是历史的公正裁定.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表明,齐孙子对吴孙子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位真正继往开来的兵家亚圣.  相似文献   

11.
对《银雀山汉墓竹简》中《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论政论兵之类》部分中《奇正》《十阵》等篇的"有得将卒而不得君者""乘敌之顿""勿信也""阵之则辨辨""缭子而知动静之理""斗之以二柄""疏阵者,所以突也"共计七处文字进行了校勘,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孙子的事迹得到丰富,军事才能受到推崇;《孙子兵法》的文本几经整理,为后世《孙子兵法》的传本提供依据;《孙子兵法》的言论被广泛征引,成为秦汉学者阐释军事思想、评价军事人物和提出军事策略的依据;《孙子兵法》的思想在战争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些方面体现出秦汉时期孙子学的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孙子学的发轫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原典兵书的主体是《孙子兵法》、《吴子》等六部公认的先秦兵书,通过对这些著作的作成时代和述作者、著录和版本、思想内容和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兵家专著,它代表了我国先秦时代军事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吴子》和《孙膑兵法》分别代表了战国早期和战国中期兵家思想的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可以被称为先秦军事思想发展的第二和第三个“高峰”。而《尉缭子》则称得上是先秦兵家学派集大成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孙权作为东汉末年一位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君主,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没有曹操和刘备的戏份多,但作者罗贯中依然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治国有法、治军有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孙光宪是五代《花间集》中的一名重要词人。在《花间集》中,孙光宪的风格区别于温、韦,也区别于其他作家,呈现出气骨遒劲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情感的力度、浑然的结构、精警的语言和阔大的意境等四个方面。孙光宪不仅开创了气骨遒劲的美学风格,而且对南唐词和宋词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孙光宪在唐宋词史上应该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相似文献   

16.
《孙膑兵法》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理念,体现了孙膑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性与科学性。"人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人际、身心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维护了中国的多民族和谐统一,"人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人和"思想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以经济增长为要务,以和平发展为指导,以"富国强兵"为基础。建设强大的军队,可有效地化解国际矛盾、减少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人和"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人和"思想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发展战略,提供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深层理念支撑和极富价值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7.
《豳风·狼跋》一诗,从《毛诗序》到清代学者,大多认定其为“美周公”,当代的研究者则多判为是对贵族“丑态”的“讽刺”。此二种说法似乎有道理。然此二种说法均与古代服制不符。通过对“公孙”的身份进行探讨,并从挖掘“德音不瑕”、“狼跋(定)其胡(尾),载走(跋)其尾(胡)。公孙硕肤”和“赤舄几几”的深层含义入手,证明这首诗是豳公之孙周朝某位王或诸侯的妻子、妾或情人赞美这位王或诸侯既庄重又有福态,品德非常好,且娶的妾光彩照人,很漂亮。  相似文献   

18.
宋初“三先生”之孙复学术思想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初三先生"之一孙复以<春秋>学名于当时,学人们多从其思想意义或时代价值进行定位.孙复<春秋>学以儒家之道为理论基础,其代表作<春秋尊王发微>是儒家之道在政治上的具体实现.从中国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孙复<春秋>学对宋初儒学复兴、两宋<春秋>学以及理学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孙膑是继孙子后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有兵书《孙膑兵法》传世。《孙子兵法》所反映的战争理论带有明显的战国色彩,孙膑是孙武兵学的宗室传人。同时,孙膑又是一名杰出的战将,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运用兵法的典型战例,在丰富作战经历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孙膑兵法》,在战争观问题、战略战术问题、治军建军问题上都对孙子兵法有所继承和发展,孙膑对于孙子兵法的丰富和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孙绰《论语》注集先秦、汉晋孔子形象之大成。在其《论语》注中,孙绰一方面结合三玄及其魏晋玄学的学术成果,继续将孔子老庄化、易学化,体现了《论语》在东晋的进一步玄学化特征;另一方面又结合东晋玄学家注经的返儒特色和当时佛学的深入,大力挖掘、恢复《论语》文本中原有的孔子圣师形象,保留了汉注中孔子神学化的痕迹,更将其佛学化,深刻地展示出东晋儒家经传诠释的两大特征———儒玄双修与援佛注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