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当前,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学校德育忽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三个层面去研究,构建了"体验—内化"生态德育模式,探索出五条有效策略。模式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学校德育忽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三个层面去研究,构建了“体验一内化”生态德育模式,探索出五条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李臣之 《辅导员》2014,(15):20-20
<正>德育,始终是教育之首要任务。现代社会赋予学校德育更多的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致使学校德育边界不清、过程延长、效能低下。如何突破学校德育的瓶颈?深圳市福田竹园小学生态德育研究与实践值得关注。生态德育,是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吸纳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生态",强调"联系""持续"与"系统",是挑战孤立、静止、碎片化的德育。竹同小学基于生态德育视角,提出"体验—内化"生态德育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主体性,有效发  相似文献   

4.
正德育,始终是教育之首要任务。现代社会赋予学校德育更多的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致使学校德育边界不清、过程延长、效能低下。如何突破学校德育的瓶颈?深圳市福田竹园小学生态德育研究与实践值得关注。生态德育,是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吸纳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生态",强调"联系""持续"与"系统",是挑战孤立、静止、碎片化的德育。竹同小学基于生态德育视角,提出"体验—内化"生态德育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主体性,有效发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陈旧的德育思维方式是时代的呼唤和德育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新时期学校德育要从道德理性走向情感体验,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互动,从知识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外在他律走向内化自律,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  相似文献   

6.
"体验"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一种生命的经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体验"与德育有着密切联系,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体验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教育者们的关注.本文试图在界定体验、道德体验的基础上,论述道德体验的重要价值,并结合我国目前学校德育的实践,从德育课程、德育活动等方面提出了道德体验在学校德育改革中的实施策略,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视角来考察德育工作,将生态学研究成果引入学校德育,是今天学校德育改革的可行之路。生态理念下德育工作内容包括:转变课程结构,借鉴生态"关系"理念,德育内容课程化;创新活动设计,以生态体验为路径,主题教育系列化;强化实践体验,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德育环境网格化。创新性构建德育生态体验模式包括:变革管理思维,借鉴生态"适应"理念,德育管理人文化;着力文化浸润,借鉴生态"互动"理念,养成教育生活化;促进教育协同,借鉴生态"整体"理念,育人体系立体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学校德育工作低效,出现了教学和德育脱节、学习与行为不一致的状况。究其原因,在于在德育这个最需要唤醒主体自觉的领域里,却无视学生的主体自觉,从而导致对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的轻视,导致德育目标和要求与学生品德心理实际的背离,加剧了学生对德育的顽强的疏远性。不研究学生品德的内化规律,不注重发扬学生的内省精神,学生的精神动力系统因此而沉睡,是造成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小松 《辅导员》2013,(12):32-33
<正>对当前的学校德育,人们往往较多关注其地位的轻重,而较少反思其操作的合理性与实效性。注重道德认识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规范的内化。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学校德育忽视了学生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了生态性危机,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理性生态人,启动人类心  相似文献   

10.
德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德育基地是学生道德实践与活动体验的场所。把区域德育基地资源整合起来,并与学校德育活动衔接,使学校德育过程体现出系列性、专业性、特色性与制度性。奉化市通过"全面推进、典型培育与特色打造"的德育基地链操作思路和"主题化设计、模块化操作和自主化实践"的活动模式,促进了学校德育特色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李戬  古春梅 《教育探索》2011,(10):135-136
我国现行学校德育受传统知性德育观的影响,把道德知识的获得当成了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将道德减化为道德知识或对道德的认识,所以德育效果不佳.学生的道德学习是学生对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接受与建构,它以学生道德情感的生成为核心.据此,学校的德育在内容上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使学生能将道德知识加以内化;在方式上应引入活动体验模...  相似文献   

12.
《宣武教育》2008,(1):7-11
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完整和全面的人。尽管近年来15中德育工作成绩突出。然而在成功经验之上学校德育工作还将有待进一步纵深发展。2003年3月学校以《建设校本德育文化,丰富学生道德体验》为题。申报北京市“十五”教科研课题.并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即校本德育文化。围绕着校本德育文化的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康德说"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有恶世界"。随着中国现代社会深入发展,我国学校德育必须从"直接扬善"的传统德育,向"直接抑恶"的现代德育快速转型。首先要确证学生恶性就是社会恶性的必然反映;其次要彻底明辨,现代学校德育的抑恶就蕴藏在从德育模式到课程教学广泛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最后深刻洞察、辨明、论证自然科学教学的求真、求实、求是模式,社会科学教学的共善、理解、共群模式,以及主体德育的智识模式、生命德育的"心育""身育"模式、生态德育的"生态人"养成模式内含的抑制学生朝向有恶世界、全面爆发恶性的发生机理。以此为依据建构现代学校德育制度,推动每个学生成长为对恶有直接抑制力的现代理性人。  相似文献   

14.
反思我们的德育,之所以实效差,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总喜欢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常常过分地强调从规范出发,以规范去剪裁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无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过程重说教,以灌输和强制为主要方法,缺乏道德体验和品德内化,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背离了德育规律,因此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所以,学校德育只有贴近现实生活,根植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以生活为教育源泉,才能克服德育"高原现象",求得实效。基于此,本刊编者提出了"生活化德育"的专题研究,旨在克服上述弊端,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生活化德育之路。该专题以"困境——出路——实践"为研究脉络,三篇文章构成了"生活化德育"的完整专题框架,为学校生活化德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更加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需对学校德育进行洞察考量。学校德育的本质是社会规范的内化,其动机在于价值体系的建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良性发展,而异化的根源是角色行为的"失范"。当前,学校德育正遭遇规范内化不畅与社会约制紊乱、价值体系冲突与文化权力失衡、学生发展失衡与舆论导向迷惘、角色行为混乱与榜样示范遮蔽等实施窘况。为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德育可从权衡社会价值,导向"全人教育";崇尚多元文化,凸显个性差异;规范舆论导向,树立生态德育理念;推崇榜样文化,重塑角色认同等路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学校德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新型德育关系以适应发生重大变迁的学校德育环境。为此目的,首先,抛弃旧的德育观念,建立新的德育教育模式;第二,继承优秀传统化中的人道德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含义;第三,以学校德育系统为核心,重新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德育系统,建立新的德育机制;第四,立足社会道德现实,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8.
生态体验式德育是融生态和体验于一体的一种新型德育模式,它通过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思索、领悟情境活动存在的丰富道德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课题组将生态体验式德育模式引入技校生群体,检验生态体验式德育对技校生道德发展的作用。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学生接受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时间越长,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就越高,表明生态体验式德育可以有力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生态体验式德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程度来提升其道德水平的。  相似文献   

19.
刘玉新 《辅导员》2014,(15):20-21
<正>竹园小学高度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学校进行的《小学生自主"体验—内化"型生态德育模式研究》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教育科研课题,课题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课题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令人振奋和欣慰。竹园小学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旗帜鲜明地高扬主旋律。大力倡导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  相似文献   

20.
综观当今的学校德育工作方式方法,虽然形式多样,但其宗旨似乎只有一个——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这是一种典型的“德育内容中心模式”,这与时代的精神格格不入,严重地阻碍了德育内容的展现和学生的内化,造成了德育效果欠佳、作用不明显。鉴于此,笔者就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