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人书趣     
抄书 北宋人朱载拜见大文豪苏东坡时,发现他在专心致志地抄《汉书》,就惊讶地问:“以先生的智慧和才学,还用得着抄吗?”苏东坡摇了摇头:“不!我学识还很肤浅,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  相似文献   

2.
名人书趣     
苏轼“抄书”有一个叫朱载的人一次去拜访大文学家苏轼,他在客厅里等了好久才见到主人出来。朱载问苏轼在忙什么,苏轼回答说正在抄《汉书》。朱载十分惊讶:“以您的才学还用抄书吗?”苏轼谦虚地摇了摇头说:“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正是凭着这股“抄”劲儿,使得他成为一代名士,文坛巨擘。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贬官黄州时的一天,他所敬重的司农朱载上前来拜访,在客厅里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才见苏东坡出来。苏东坡再三向朱载上道歉,说是正在做功课,不能马上出来,很对不起,朱载上问他做什么功课,苏东坡说“抄《汉书》。”朱载上惊奇地说:“象先生这样的才华,开卷一览,终身难忘,何必手抄呢?”苏东坡说:“那可不行!我读《汉书》,这已经手抄第三遍了。第一遍,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每段专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古至今,读书之“三”的范例,不胜枚举。现摘编10例,以飨读者。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读书提要分“三步”:他谪居黄州时,每次读《汉书》都作“提要”。第一步是抄一段,第二步用三个字为题,第三步用一个字为题。后来,别人只要提出某段的头个字,他就能背出来。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相似文献   

5.
东坡日课     
司农公去拜访苏东坡,过了许久.苏东坡才出迎。不是的。我读《汉书》,已抄了三遍。开始时,每段文章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时用两个字,现在只用一个字做题目,便可背出这段文章。吻东坡日课@孙垚  相似文献   

6.
语文故事     
《汉书》下酒《汉书》在前四史和二十四史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极富文学色彩,可读性强,曾感动过无数读者。相传宋朝文学家苏舜钦每天晚上读书,都要喝一斗酒。读《汉书》时,更是一大杯一大杯地喝,他的岳丈杜衍听说后笑道:“有这样好的下酒物,喝一斗酒实在不算多呀!”梁启超有句云:“我有《汉书》  相似文献   

7.
我体内的基因大约有一部分同于贾宝玉的“不肖”,虽不十分“行为偏僻性乖张”,却实在是“愚顽怕读文章”。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我的成绩一直遵从“中庸”之道。我不知道如果让“苏东坡”、“贾宝玉”进入高三,参加高考,他们能否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学府,他们又如何面对生命的那份“轻狂”。少时读古龙的小说,写一剑客为了练剑时不分心,亲手杀了自己的爱人。当时,只觉这剑客实在可笑可恼。进入高三前,偶在《读者》上看到一段话:“什么是聪明人?哲人:聪明人就是向着可能实现的目标全力以赴的人。”于是,我马上把《读者》等等喜爱的…  相似文献   

8.
读书联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串璀璨明珠。出自名人之手的读书联凝聚了极宝贵的读书经验与体会。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写过一副读书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位老者告诉他,字是识不完的,书是读不尽的。于是就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既是他的读书誓言。又成了他一生读书生涯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许多学生说 :“我最怕抄课文了 ,从头抄到尾 ,抄得头晕脑胀 ,抄完还不知写些什么 ,烦死人了!”看来 ,布置家庭作业也得放“调味品”。我在教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后 ,布置了“抄写课文中描写战士们英勇跳崖的章节 ,抄完后再读两遍 ,并找出用得生动的词语来”的作业。抄写的文字虽不多 ,都是文章的精华 ,抄完后还要读、找、画。学生普遍反映 :抄写的文字虽然少 ,但都是好句子 ,抄完后 ,课文中的情景好像出现在眼前 ,印象深刻。在教学《丰碑》一文时 ,我没有布置抄课文、写生字的作业 ,而是要求学生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人物的心理、神态、外…  相似文献   

10.
“读”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读”作过肯定和推崇。我国历史上,对于求知求学,进私塾叫读书的,一读就是几年、十几年乃至终生读下去。古人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几乎人所皆知。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足见鲁迅先生对“读”的看重。今人,著名的作家叶文玲在一九八五年《中学生阅读》发表一篇散文《我的“长生果”》现已选登在中学课本第五册第九课。在写作上,强调“读”的重要。他说:“那是初中二年级时,我写了一篇800个字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被刊登在县级报纸上,她深有体会地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那800个字。”可见“读”的重要,可见“读”见成效。  相似文献   

11.
“抄书”是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运用的一种读书方法。鲁迅先生继承了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鲁迅就开始抄读了。最初抄的是古文奇字,即把一本小小的《康熙字典》上边的所谓古文,一个一个都抄下来,订成一册。后来借抄了《唐代丛书》中的《茶经》《五木经》,以及《野菜谱》《释草小记》《释虫小记》、  相似文献   

12.
于永正 《青年教师》2009,(11):19-20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题目叫《感谢书》。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读书同时读自己。  相似文献   

13.
我的读书生活是根据毛主席的“四多”读书法来读的。毛泽东同志常说,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自己就是“四多”方法的实行者。所谓多读就是除“博览群书”外,还要对重要的书或文章多读几遍。多写就是在课堂听讲后及时写听堂录,课后自修时写读书录。多想,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都要心里明白。多问就是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不明白、不懂的地方,及时地向老师请教。在这四多读书法中,我觉  相似文献   

14.
名人读书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在学生时期作文就很出色,他的文章常被同学们传诵。据史料所载,毛泽东读书总是一边读、一边注、一边抄,然后写笔记、评论。这样,既读得有深度,又练了笔。一次,他读《伦理学原理》,对全书用墨笔逐字逐句地圈点,还打上单线、双线、三角叉子等符号。这本书十来万字,他写的批语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喜欢读闲书。不管什么书,拿到就读。书读得多,见识自然就广,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那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见我爱读书,便在班上表扬我。我至今还记得他的话:“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像赵丽宏那样,多读课外书。”在作文课上,老师常常将我的作文念出来。私下里,老师还对我提出一个要求,他要我准备几个小本子,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书中精彩的描写,不管是写景的,写物的,还是写人物神态和心理的,都要留意,见到好的词句或者段落,就把它们抄到小本子上。老师的话,我当然老老实实地照办。于是读书时,就把小本子放在旁边,经常往上面抄一些词句。很快,小本子上就抄得密密麻麻,而且抄满了好几本。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说过一句话:“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又答五庠书》)戴老师指导这次作文的办法正是“作一意求之”。无论指导学生读书或写作,他都紧扣本组课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注意静态和动态的描写;读中得要领,写中炼本领,两者结合得很好。课文《鸟的天堂》《火烧云》是名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背书法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18.
《读书杂志》是清代朴学大师王念孙所作的一部校读古籍的专著,其在训诂学上的成就独步当世。本文以《读书杂志·汉书杂志》为例,详尽分析其训诂方法,以期深刻体会王氏所归纳的古书通例。  相似文献   

19.
打揲     
“打揲”或作“打叠”,皆读为“打蝶”.“打揲”的本义是折叠、收拾、整理.韩偓诗:“打叠红笺写恨字”;苏东坡《与潘彦明书》:“雪堂如要偃息,且与打揲作伴”;宋·赵概《闻见录》云:“须当打揲,先往排办”;《醒世恒言·白玉娘忍告成夫》:“程万里打叠行李,把玉  相似文献   

20.
苏轼认为:“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熔化耳。”(周紫芝《竹坡诗话》)他写《诗颂》:“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即俚语俗话正是诗的妙处。且读苏东坡被贬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