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却知者甚少。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于荆山,两次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砍去了卞和的双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恸哭于荆山下,乃至泣血,楚文王奇其事,命玉工剖石,果然得玉,遂起名为“和氏璧”。  相似文献   

2.
"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却知者甚少。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于荆山,两次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砍去了卞和的双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  相似文献   

3.
漫说“和氏璧”的下落●张功“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却知者甚少。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是《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未雕之朴玉)于荆山,两次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砍去了卞和两只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  相似文献   

4.
楚人和氏得玉璞而刖双足,世人嗔怪厉王、武王不识玉。其实,和氏献的并不是玉而是璞--含玉的石头,文王使玉人理其璞才得其玉--和氏之璧。璞打磨才会成玉,木受绳才能挺直,怎样使作文材料之璞变为作文材料之玉呢?用思维之石打磨,借智慧之剑雕琢,让陈材着色,叫旧料翻新,必能化平凡之木为神奇之材。  相似文献   

5.
和氏璧作为战国时期的玉雕精品,在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对和氏璧的玉材及产地,学界多有争论。但从文献记载、历史区划和材质特征等进行考证,和氏璧当为南阳独山玉。  相似文献   

6.
“理其璞而得宝”语出《韩非子·和氏》。璞者,藏玉之石也。“和氏之壁”为天下瑰宝,然而,当其璞未理之时却貌似石头,献宝的卞和因而两次被误解为“诳上”,遭受“刖足”的酷刑。蒙受奇耻深冤的卞和并不甘心罢休,又第三次“泣血”献宝。这次总算幸运,遇上了愿作点调查研究的文王,文王命玉人“理其璞而得宝”。为了表示对卞和沉冤的洗雪,文王将此宝命名为“和氏之壁”。  相似文献   

7.
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出下列质疑 :一、古代的宝玉都是璧吗?二、凡是璧中间都有眼吗?三、人教本和义教本插图中“和氏璧”的形状为什么不一样?四、和氏璧是怎么一回事?五、课文中只提到“大将军”而没提到“相” ,怎么能说“将相和”呢?上卿就是“相”吗?这些问题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对此 ,考证如下 :一、关于和氏璧和中间的眼据《韩非子·和氏篇》载 :楚人和氏(一说作卞和)得玉璞(美玉包孕在石内叫做璞)于楚山中 ,奉而献之于厉王(前757年即位)。厉王使玉人(琢玉的匠人)相(检视)之 ,玉人曰 :“…  相似文献   

8.
和氏璧之谜     
许多关于“和氏璧”的文章认为,和氏璧即昆仑山上的和田玉。其实并非如此。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已名闻中华。那时,今日的新疆和田与当时的周国都城镐京,路隔万里,山高水险,尽管有穆天子西游之传、西王母献玉之说,但仅传说而已。真正打开西域通途的时代要到西汉的张骞之后。因此,说和氏璧出自和田,难以令人置信。其实,此璧不出自“昆冈”的和田而应是“荆山之璞”,即神农架海拔三千米高的板仓坪、阴谷峡一带。据《韩非子·和氏》等书记载:“楚人和氏得璞楚山中。奉而献之(楚)厉…  相似文献   

9.
南阳玉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玉文化尤其是独山玉文化独具特色,南阳开发玉文化专项旅游意义重大。通过对南阳玉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评价,提出南阳玉文化旅游开发构想并指出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独山玉因产于河南南阳北郊的“独山”而得名,具有“色俏质润”的特点,是与和田玉、岫岩玉、绿松石齐名的“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达到玉石工艺要求的“斜长石质”玉石。相较于翡翠、和田玉等名玉,独山玉的研究程度较低。不同颜色独山玉的矿物组合、形成原因也更为复杂。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 P-A ES )对各色独山玉进行了测试分析,并进行了系统的讨论,认为“致色矿物”的不同导致独山玉绚丽多彩,各色独山玉的致色元素赋存在相应的致色矿物内。  相似文献   

11.
千百年来,人们从不曾怀疑过和氏璧故事的真伪。近来笔者反复阅读《和氏璧》一文,疑窦丛生,现提出来以供探究。第一,故事中说,卞和在楚山中得玉璞后首先献给楚厉王,但核查史书,楚国历史上根本没有厉王。  相似文献   

12.
独山玉雕历史地位及南阳玉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玉文化有着悠久历史,它既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块奠基石,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而作为我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雕更是名满华夏、声播海外,在中国玉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唯一的产地--南阳,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集"探、采、工、贸、研"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在玉文化及其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认真分析独山玉雕与南阳玉文化产业,探讨它的发展战略问题,借以推动整个南阳地区经济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在全面地对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进行调查后,初步分析认为,南阳是中国中部玉文化的发祥地,建立起“独山玉文化”的物质与理论基础已经具备,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楚山璞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相似文献   

15.
和氏之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  相似文献   

16.
相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先后献给厉王、武王,玉工们都说是块石头,国王恼怒.卞和被砍去左右脚。但卞和坚信这块玉璞一定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直到楚文王即位,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稀世美玉,  相似文献   

17.
这个成语来源于“和氏壁”这个典故.荆山位于当时楚地境内,楚人称之为“楚山”.楚人和氏于楚山之中得玉璞,献给厉王.厉王使制玉匠人辨识,认为是石头,厉王因此割断了他的左足.厉王  相似文献   

18.
元代“渎山大玉海”是我国第一件最大玉器,是琢玉工艺史上的杰出代表。最早研究“大玉海”玉质的乾隆帝释义“渎山”即“岷山”,但不产玉;周南全认为是四川之永康玉;我们自1998年首次认为是独山玉,后经亲自考察。探讨其玉质存疑、玉石原料特征、近距离肉眼观察及矿物学特征分析与对比,于2003年3月确认其玉质为独山玉。  相似文献   

19.
【写作文题】阅读短文《和氏献璧》,并以所涵盖的内容为话题,写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和氏献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甍,武王印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日:“石也。”王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千里马易得,而伯乐难求;奇玉在璞人不知,和氏辩出为世宝。伯乐、和氏,慧眼识物,赢得了人们千百年的尊崇与赞赏。我中华民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想那数风流人物的功成名就,除其自身条件外,很重要的是,靠机遇、靠那些慧眼识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