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官渡一役,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奠定了一统北方的根基。纵观官渡始末,我们就会看到曹操在作战中,始终贯彻着这样一个战略思想:即避免两线作战,打破袁绍钳形攻击,形成一个稳定的后方。 官渡战前,曹操拥据的兖豫二州是个四战之地,北有袁绍,南有刘表、张绣,东有吕布,东  相似文献   

2.
憨陀 《高中生》2013,(13):21
《三国演义》看来看去可看出一个字:容。三国鼎立,曹魏势力最大,何也?曹操下求贤令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土,未必能有行也。土有偏短,庸可废乎?非常明确地提出求才不可苛求全才的观点。张辽、徐晃等原来为叛将,到曹营后受到重用,列为名将。曹操官渡大败袁绍以后,得到了不少下属暗结袁绍的书信,曹操看都不看,下令一把火全部烧掉,并为  相似文献   

3.
袁绍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他曾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势力最大,占地最广的风云人物,但在与曹操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却屡屡失败,最后兵败官渡,呕血身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袁绍作为一个管理者不知人、不容人、不纳谏、不善任、不自省,身为管理者都应该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4.
在河南省中牟县城东北五里靠近官渡水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官渡桥村。这里就是一千七百多年前,袁曹官渡之战的古战场遗址。据传现在官渡村的附近还留有当年曹操存放粮草的“草场”和袁绍屯兵的“袁绍岗”。不消说,这些古迹也是由这次战争而得名的。公元200年(汉献帝建安五年)二月,袁绍任命沮(jū居)授为监军,统领十万大军,准备渡河南进,直捣许昌。袁绍把大军集结在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先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亲自率兵从官渡北上,解救白马之围。他采纳随军谋士苟攸声东击西的作战方案,引兵先到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伪装要渡河进攻袁绍的后方,使袁绍分兵应战;然后再以轻骑部队回袭白马,以攻其不备。袁绍果然中计。曹操急率轻骑兵,以张辽、关羽为  相似文献   

5.
公元二○○年,曹操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展开了一场决定存亡的决战。曹操“以至弱当至强”,一举歼灭了袁绍屯营东西十余里的十数万大军,“威震天下”。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给了这个中原最大的分裂割据势力以致命的打击,为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官渡之战的曹胜袁败不是偶然的,是曹袁双方推行儒法两条不同的军事路线的必然结果,是曹操执行法家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中,涉及曹、袁两家的大小战争不知有几多,然决定胜负的一战却是官渡之战,而官渡之战的胜负表面是战将,兵勇的拚杀、撕斗、沙场上的恶战,而内容却是集中表现了曹操、袁绍两位统帅的斗智,是否能知人纳谏、从善,此乃胜败之关键,试看: 当袁绍决定在官渡与曹操一战而决雌雄时,谋士田丰就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  相似文献   

7.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艺术形象。其神秘性主要表现在:方得刘备的重用却离开刘备而进曹营、在其母因反对他进曹营而自尽后却长留曹营、既长留曹营又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等情节之中。要揭开这一神秘色彩,必须剖析徐庶进曹营的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8.
郭嘉是汉末至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跟随曹操11年,转战南北,出谋划策,多次取得胜利,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郭嘉少年时就有远大志向,为施展自己的才华,郭嘉首先投奔袁绍。袁绍在当时北方军阀中势力最大,他占有广阔的地域,兵多将广,再加上门生故吏遍天下,霸业似可成就。但郭嘉和袁绍共事后,发现他原来是一位无能之辈,于是又离开了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十分欣赏郭嘉的才能,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十分敬佩曹操,他说:“真吾主也。”在曹操的谋士中,郭嘉是最年轻的,但却深得曹操的…  相似文献   

9.
官渡之战是关系袁曹双方决定胜负的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袁绍兵多势众,是进攻的一方;曹操兵少势弱,是防御的一方。战争的结果,曹操成为胜利者,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是失败者,导致了袁氏集团走向崩溃。现将这场战争的前后经过叙述如下。一、双方之战略建安四年(199年)春天,袁绍灭了幽州的公孙瓒之后,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占地最广,有众数十万,“骄心转盛”。袁绍企图借消灭公孙瓒的余威乘机消灭曹操,统一中原,建霸王之业。于是他挑选精兵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消灭曹操。  相似文献   

10.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战争。曹操在这次战争中以少量的兵力战胜了袁绍的数十万大军,为其后占据北方、发展势力打下了基础。而考其"以少胜多"的原因,乃在于曹操的善于用人和袁绍的不善用人,说明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学会宽容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7万的兵力,击败袁绍大军70万,在获得的战利品中发现了一束信札,竟全是战前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暗通袁绍的书信。怎么办?有人建议:“可以逐一点对姓名,予以砍头。”曹操笑了笑说:“当时袁绍势力强大,我尚不能自保,他们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何必去深究呢?”遂命手下人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掉,还下令以后不再谈论这件事。官渡之战,曹操能够击败袁绍的因素有很多,但曹操的宽容大度又何尝不是重要的一点呢?在得胜的情况下,曹操焚书,对文臣武将的过错既往不咎,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曹操的博大胸怀。试想那些与袁绍暗通书信的人怎…  相似文献   

12.
时宗峰 《辽宁教育》2013,(7X):85-85
<正>历史上,许劭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我认为,曹操的用人之道对班主任管理工作也有借鉴意义。一、宽以待人袁绍军队大败的时候,曹操的部队在袁绍的图书中捡出书信一束,都是曹操的下属与袁绍私通,图谋反叛的信。这时有人提议按信中人名一一核对,把这些人全杀掉。曹操却拒绝了这个意见,并且说:"当绍之强旅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即命人把这个"黑名单"付之一炬,不再追问。曹操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稳定军心,这一点同  相似文献   

13.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毛主席曾在《中国革命故争的故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指出过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战事发生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这时袁绍占有冀、幽、青、并四州(今河北和山东、山西一部分),曹操占有兖、豫和司隶(今河南中部、东部和山东西部)。就所处的地理形势看,曹操不如袁绍。兖州是四战之地,四周  相似文献   

14.
官渡之战,是曹、袁争霸之战,曹操以其多谋善断,从侧攻到正面攻击,最后围而歼之,彻底推毁了袁家军。这在历史上是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袁两军在官渡摆开阵势时,强弱悬殊:袁绍有大军70:百,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90余里,曹操则只有7万。曹军正面迎战不利,只能死守,袁军屡攻经月不下。因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曹操意欲退军,乃致书留守许昌的荀彧  相似文献   

15.
《观沧海》是曹操所作乐府《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此诗各章独立,所以被视为组诗,它有一个特殊的写作背景。汉末天下瓦解,军阀割据。当曹操的势力开始崛起时,首先与北方中国最强大的割据军阀袁绍发生冲突。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于官渡决战中获胜,至建安十年,终于摧毁了袁氏在河北的统治根基。但袁绍子袁尚、袁熙逃至辽东半岛,与乌桓(东胡族的一支)首领蹋顿结为一体。此时曹操向往着再度统一中国的宏业,却处于南北夹逼的困境:在东北方向,袁氏兄弟与乌桓军屡屡侵扰边境,成为  相似文献   

16.
各家通史和魏晋断代史对曹操屯田积谷为其统一北方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军粮着墨较多,而对如何把大批军粮源源不断地运到战争前线却很少详究。本文试就曹操在统一北方战争中修凿的几条运河作点阐述,以供大家参考。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对峙十个月,军队的食用靠陆运供给。《三国志·魏志·任峻传》载:“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之,贼不敢近。”用这样的办法运输,费人多,效率低。因此到战役后期,曹方军粮遂呈危机状态。  相似文献   

17.
论曹操     
论曹操,无非就两种,喜欢他的就说是能臣,不喜欢的就说是奸雄,可能与其子曹丕篡位有关,也可能与其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关,但因此就说他奸,未免有些委屈了他。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否定了无数三国人物,唯指着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其实高看了刘备,只有这位擒吕布,平袁绍,灭刘表的曹操才更胜一筹。在当时的三国时期,有多少英雄豪杰死在马背上,而曹操那样驰骋沙场,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物恐怕是寥寥无几。当时曹操却不想  相似文献   

18.
出言不逊     
"出言不逊",出自《三国志·魏书·张邰(hé)传》。"逊",谦恭。这个成语意思是说,说出话来不礼貌,形容态度傲慢。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上万军队专门从河北运来一万多车粮食,屯积在  相似文献   

19.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令人失望:它并未忠于原著,对曹操的美化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可是有篇吹捧文章却说该剧遵循了原著拥刘贬曹的的倾问,还誉之为“一座丰碑”,这是值得商榷的。 原著第31回写官渡之战后,父老数人求见曹操,操命入帐中赐坐,并取酒食绢帛赐老人而遣之。电视剧据此大做文章,父老代表民众向曹操敬酒,操以酒酹地复昂首挺立于黄河岸边的高山之巅,形象高大雄伟。这分明是仿效电影《大决战》把曹操这个人物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相提并论。又据原著,冀州城破,陈琳被俘,操a“赦之,命为从事”。电视剧编造了曹操命陈琳在袁绍墓前当众朗读檄文的情节:但见  相似文献   

20.
人们都说曹操是一个大大的奸臣,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们把曹操和《三国演义》中几个著名的人物比一比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曹操曾收留过刘备,也曾收留过关羽,虽然是举手之劳,但明知对方是英雄却能惺惺相惜,确非易事。刘备呢?在曹操显达于自己时也未曾识得他是英雄,更不用说为对方做些什么了。再就是曹操本身就是一位实干家,他曾行刺董卓,聚集诸侯付伐董卓,平袁术,灭袁绍。这类事情刘备一件也没有做过。并且,曹操还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刘备却看不出有什么军事才能,最后还败亡于军事。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周瑜之手,以周瑜比曹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