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收视率,本来是电视传播效果的一个客观测量数据,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如今电视收视率的地位已经提高到了压倒一切的高度。电视收视率真的那么可靠吗?依据电视收视率来投放广告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吗?电视收视率测量的究竟是一个多大意义的参照数据?如何认识电视收视率的本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对待。  相似文献   

2.
电视全效评估指数在我国电视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收视率是其关键指数。在媒介融合和大数据技术时代,传统的样本式收视率评估方式难以衡量电视节目的全媒体表现力,借助大数据技术在全媒体环境下构建全新的电视全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大家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丁颖 《声屏世界》2016,(1):183-184
2015年12月21日,CSM媒介研究与欢网科技举行战略合作发布会,宣布共同开展智能电视大数据在电视收视领域的研究,携手推动和建立智能电视收视大数据的标准化应用,同时开展智能电视多维数据的研究应用。对于双方的战略合作,CSM媒介研究董事长唐世鼎先生指出,本次合作集结了CSM在收视率调查领域的权威性资源和欢网在智能电视大数据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对电视媒体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它对整个产业改造的驱动以及在这个"三网融合"时代增强荧屏的T20变现,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通过对电视台收视率调研体系的研究,探讨大数据对于电视媒体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互联网以几何式增长的速度席卷了人们的生活,手机、平板电脑等新的传播载体让"大数据"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在"大数据时代",主持风格也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数字化"已经潜移默化地推动主持风格百花齐放。不同于收视率为王时代的一锤论英雄,大数据时代的主持人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受到观众的欢迎有着更精确的评判标准,精确的数据反馈和分析也使电视主持更加有的放矢,他们不仅在迎合受众,同样会研究受众行为,去引导受众、引领风尚。  相似文献   

6.
电视节目收视率成为整个产业运转的通用货币之后,为电视机构真正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交易尺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视事业和产业的进步。但是,一些电视机构过度追求收视率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日渐显现,有识之士开始追问:收视率尺度真的那么有效吗?如果出现收视率数据造假的情形,该由谁来调查和追惩?收视率数据造假现象的存在,究竟什么力量才是其真正的推手?怎样才能保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及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大数据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各行各业,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电视行业特别是收视率调查,电视媒体开始重新思考和探索全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电视节目现已不局限于电视荧屏这一"大屏",电脑屏幕"中屏"、手机等移动媒体"小屏"终端分散着传统电视节目视频的受众,单一以电视终端为收视调查的手段,已难以准确反映全媒体环境下的收视结果,重建收视率调查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吕春燕  李荣  王志强 《今传媒》2014,(7):124-125
新媒体的兴起、网络云计算的技术实现,使大数据大行其道,全样本的数据模式与传统收视率的争锋,使电视界与收视统计公司发生颠覆性的概念转变。电视产业在历经几十年以收视率为硬通货币的发展后,终因传输终端的多样性,受众的碎片化,形成相对被动消费的局面。在与新媒体的角逐中,电视产业的螺旋式发展必须从发展节目创新模式,与网络视频深度合作,以及应用网络终端扩张市场等方面,一展攻势。孰赢孰败,笔者认为,深度挖掘大数据,全方位解读、应用大数据将是电视产业以动制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收视率是检测电视媒介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的量化指标,也是电视媒介实现科学化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手段。在受众研究的课题中,收视率又是研究受众收视行为、心理规律的重要依据。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视业对收视率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各种调查公司蓬勃发展.仅上海一地就涌现了40家能做收视率调查的公司。那么,收视率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如何?数据的质量、准确性、公正性又如何?我们在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中,常常遇到一些疑虑、困惑,有时甚至是无可奈何。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供受众研究工作者思索。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数据时代",各行各业的管理都特别注重数据,电视媒体的管理无疑更需要依靠有力的数据。基于此,就如何通过对收视率数据的"加工",进行更科学的分析进而用于指导节目生产,结合电视一线节目采编和节目管理工作,谈对收视率数据进行加工后再应用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秦瑞果 《新闻传播》2009,(10):42-42
1收视率的作用 如今各个电视台、栏目以及频道.都把收视率作为获得广告收入的一个主要的数据,收视率日益成为电视广告的基准,电视台已经把收视率作为评判节目好坏的一个标准。广告商也会根据收视率来决定广告的投放比例和投放量。我们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往往比其他节目高出许多.是什么因素决定收视率的高低呢?而电视收视率后面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一旦把这个原因找到的话,也就会知道调动哪些因素来改善收视率,使得提升收视率成为一个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行为。  相似文献   

12.
徐琦 《新闻通讯》2013,(10):28-30
在全球超过2000亿美金的电视广告交易大盘中,收视调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收视率体系奠定了电视市场交易的通行货币基础,全面支撑着电视节目、广告资源的流通与交换。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与商业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国内有线数字电视、IPTV、网络视频、OTT等新业务获得了规模性成长,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收视终端快速普及化,电视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荡与变革。在这场激变浪潮中,模拟时代诞生的传统收视调查局限凸显,收视调查创新的呼声渐高。2011年起,“大数据”浪潮自美国向全球强力蔓延,一时间各行业的“大数据”开发都成为社会焦点话题,电视领域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全球收视率调查也呈现出了“大数据”驱动的创新演进态势。  相似文献   

13.
收视率是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占观众总人数的百分比。电视机构靠广告生存,广告播出以节目为依靠,节目关注度用收视率来考虑,于是,广告投放便以收视率为依据。收视率之于节目、之于电视台,攸关生死。收视率调查数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被调查者(被调查个人及其所属户)的背景资料数据,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这部分数据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的改变以及对受众认识的加深,收视率调查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中完善。大数据从调查主体、评估指标、测量方法、服务内容等多个层面重构了收视率调查体系,但大数据也容易造成数据独裁和崇拜,损害受众个人隐私,破坏收视率调查市场秩序,给电视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4,(14):47-50
甲午马年春节伊始,央视率全国之先,频推大数据与电视新闻深度结合的创新报道形态,引领全国电视媒体跨入电视新闻的大数据时代。本文以央视新闻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近期以来的大数据电视新闻实践现状进行梳理,对比研究归纳现阶段大数据电视新闻的应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阐述电视媒体如何从生产、传播与营销等重点方面入手,抓住大数据时代新闻发展的主线,探索大数据电视新闻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刚刚过去的2008年底,崔斌异常忙碌,北京、上海、广州一连三场"新媒体趋势发布会",令他疲惫的同时似乎也激发了他"战斗的激情".系列发布会的重要内容就是发布由世通华纳联手尼尔森媒介研究共同推出的中国公交移动电视收视率.有媒体报道称,尼尔森媒介研究利用其传统电视媒体研究模式,对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率、受众结构、广告效果开展调研,这意味着移动电视被正式纳入电视媒体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收视率的概念厘定 全球电视受众测量指南(Global Guide-Ines for Televiston Audence Measurment,缩写GGTAM)对收视率的定义是:根据抽样调查即收视率调查所估计的、某个特定时段和空间里收看电视人口占所有电视渗透人口的平均百分比.其中,电视渗透人口是指拥有电视收视手段或工具的人口(也有指所调查空间中的所有人口).通过收视率调查,获得样本家庭或个人在连续观测的各个时间段内是否收看电视,以及收看什么频道.它是为了检测节目的收视效果而采用的一种受众调查方式,目前我国的收视率调查以个人收视情况为数据样本.  相似文献   

18.
作为贯穿电视业广告销售、节目编排、节目制作各个环节的数据指标,收视率已成为检验节目的重要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电视媒体的市场化,对于实现电视业的精细管理无疑有较好的帮助作用。但是,过于看重收视率的标尺作用,以此决定节目的存亡也不可取。那么如何利用好收视率这一数据呢?  相似文献   

19.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新近出版由该院电视系教授刘燕南博士撰写的《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收视率的专门著作。该书不仅对国内外收视率调研的发展脉胳、现状与趋势、调查技术特点、分析方法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而且对于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如电视观众收视行为的深度分析、电视节目制作编排的原则,策略与技巧,以及利用收视率数据制订广播媒体计划等,均结合国内外最新案例,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和实用参考价值。《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等新媒介迅猛发展,媒体业内对"唯收视率"的讨论也愈加激烈。因此,在新媒介环境下客观认识收视率数据及其承载的媒体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而言,电视人可以充分利用收视率数据深入了解受众需求、指导电视节目生产或购买、对电视台节目进行绩效考评等等。相比以往,如今收视率数据体系更加细化,数据的参考标准逐渐从原先机械样本统计开始向更加人性化的测量方法上转变,对于观众收视效果的反馈也更具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