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叶弥的小说《天鹅绒》,本文对比原著小说、导演阐述、剧本、电影四种文本,对故事重组、叙事转换、人物设定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从小说到电影非扁平化的新型改编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而优秀的小说文本也在与电影不断进行着跨界改编合作,共同完成故事叙事的篇章。在时代的发展下,以严歌苓为代表的海外华文文学成为兼具审美价值与社会性话题的作品出现,其从自身出发的身体体悟而凸显的自由的人性价值与极具电影化的写作风格使得她的作品屡屡被翻拍。然而,尽管小说文本与电影作品在时代的探索中发展出了相对适宜的合作道路,但它们在叙事方面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从叙事视角的角度以冯小刚导演拍摄的改编自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作品《芳华》为例,探讨在时代视阈下小说与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叙事视角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张成 《传媒》2019,(14):67-71
“互动电影”即以交互式叙事的方式呈现的电影作品。已经发表问世的诸多互动电影市场成绩不等、口碑褒贬不一。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几部热门作品的成败,探讨互动电影发展前景与空间。评价不佳的互动电影主要归咎于文本量不足、交互自由度较低以及观众在观影中易于产生习得性无助的体验。创作优秀的互动电影需要正视传统影视与数字媒介之间的差异;提高剧本的文本量,为观众提供更多选择;尊重观众的主体性,避免习得性无助的产生。随着数字媒介的进步,互动电影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电影故事片,还是电视连续剧,作为屏幕叙事艺术的根本在于剧本。剧本不但在理论上内在规定着屏幕叙事艺术的本质特征,而且在实践上严重制约着屏幕叙事艺术的良性、繁荣发展。本文通过丰富的实例论证和阐述了剧本作为屏幕叙事艺术根本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电影《扬名立万》导演为刘循子墨,影片既遵循了传统悬疑电影本体化叙事规律,又叠加使用了多人物视角、封闭场景与交互性等沉浸式“剧本杀”叙事的创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影片积极适应青年与大众文化交融背景下观众的思想认知,构建二者在叙事价值观逻辑上的认同,保家卫国、坚守正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成功引起受众共鸣。  相似文献   

6.
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成的电影《归来》,通过转变文学作品中的叙述结构、叙述方式,重塑主要人物形象,实现了影像对文学文本的置换和再造,媒介的转换使电影文本具有了不同于文学文本的意义世界.电影淡化了文学文本中政治与人生碰撞下知识分子苦难命运的主题,凸显了影视作品所擅长的恒久而温情的爱情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厘清电影媒介与文字的区别,分析媒介转换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刘立荣 《东南传播》2014,(11):104-105
电影的叙事人称至关重要,如果运用不当会影响电影的叙事逻辑。本文以电影《无人区》为例,从叙事人称的角度对电影文本做了研究,发现该片三次叙事人称的转换中存在着两个悖论,使影片出现部分情节不符合逻辑、结尾画蛇添足的问题。希望其他电影作品能够以此为鉴,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8.
电影《疯狂动物城》是迪士尼电影的典范之作,其以纷繁激烈的对抗性冲突构成了文本的叙事张力,通过波浪起伏的情节吸引住观众的目光。同时,其文本结构背后所潜藏的内蕴,令影片更具艺术与哲理价值。然而,无论是表层对抗抑或是深层内涵,其叙事都无法摆脱意识形态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电影改编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从电影开始具有叙事功能起至今,文学与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历史。笔者试图从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合流这样一个特定的语境切入时下比较盛行的改编方法,试图为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金勇  刘家豪 《现代传播》2024,(2):93-100
电影通过将政治信息故事化并糅合到国家叙事文本中,从而塑造着国家形象并传递其政治价值。当前韩国电影影响力攀升,中韩电影创作从叙事文本与价值立意的偏差形成了在国家叙事与国家形象塑造上的不同。中韩两国都曾面临国家硬形象电影的传播困境与从单一性创作转向交融性国家叙事的转变。而韩国电影跳出以自我为中心和排他性民族主义表达框架后取得的成功,对中国电影创作如何更好地传递中华民族价值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怡 《今传媒》2022,(11):85-91
近年来,中国主流电影在时代的召唤下,自我规约与嬗变成为一种“新主流电影”形态,同时,在市场、意识形态和艺术标准等多方面的考验下,内部也产生了一套特有的话语体系和叙事结构。新主流电影如何超越初期的“奇观”式观影热潮,持续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呢?本文从叙事文本、叙事交流两个层面,在归纳新主流电影内部稳定性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呈现出新主流电影的发展瓶颈问题,并利用中国学者申丹的“隐性进程与双重动力”理论,探索新主流电影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2.
刘政钰 《今传媒》2022,(8):91-94
本研究以《上甘岭》《奇袭》《英雄儿女》《金刚川》《长津湖》作品为考察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探析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英雄叙事的通常策略,并从“神化—日常”“叙事—奇观”两组关系切入,辨析该题材电影叙事策略嬗变的利弊,以期助力主旋律电影更好地实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李炳钦 《现代传播》2007,(3):137-138
纪录片是一门特殊的叙事艺术.其叙事特质既不同于传统的诗歌、小说、戏剧和电影、电视剧等艺术门类,也与一般历史叙事明显有别.但另一方面,纪录片叙事在真实性上却颇似于历史叙事,而在视觉性上则又与电影、电视剧相同.不过历史叙事缺乏纪录片的视觉性,而影视剧叙事则没有纪录片那样对真实性的刻意遵循.也就是说,纪录片叙事是在综合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叙事特点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取为己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特质.  相似文献   

14.
电影《末代皇帝》作为是一部出色的影视作品,值得我们进行学习与借鉴。本文认为影片在剧本选材、场景设计、声音配乐、叙事结构这四个方有其独到之处,并结合影片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何鹏 《东南传播》2015,(12):39-41
国产奇幻喜剧电影《捉妖记》上映后口碑爆棚,连续数周稳坐国产电影票房冠军宝座,该片不但继承了东方文化的美学意蕴,还突破了原来中国奇幻电影的叙事模式,对好莱坞电影叙事套路进行了本土化的移植和改造,本文从戏剧化叙事、奇观化叙事、主题化叙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文本分析,并探讨其在中国奇幻电影发展道路上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6.
吕弘彦 《东南传播》2021,(12):63-66
早期"火车效应"与"吸引力电影"的部分成因可以被理解为是观众关于某项媒介经验的缺失.近二三十年,电影叙事正发生着"媒介经验"转向:一方面,有较多数量的商业电影作品、电影放映现象以经典电影文本内容作为指涉对象;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旧媒介却反过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中获得相关经验以作为叙事与表意元素.在近十年的华语电影中,媒介经验具有参与元叙事与作为使用习惯两种身份与功能.媒介经验转向也引发了使电影沉浸感受到了挑战,对观众作出了技术性区分的文化迷思.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以电影《地久天长》为蓝本,从身体叙事学理论入手,深度挖掘该片中身体叙事中的隐喻表达与创伤记忆、身体叙事中的情感化审美阐释和身体叙事中的生存哲学三个维度的文本逻辑,极尽勾勒了中国平民史诗的生活图谱和记忆景观,并最终呈现出电影作者王小帅对时代悲情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意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电影《七月与安生》情节的文本分析,最终得出:该电影利用"戏中之书"的嵌套叙事结构,通过交互与转换让三个结局连连反转;同时,其旁白设置不显累赘反而让影片悬念重重,不仅调控了叙事,还优化了观影体验.二者共同给故事标注了叙事段落,建构了精彩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9.
孙萌 《东南传播》2021,(11):80-84
《野火》是经由日本战后派作家大冈升平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反战电影.作为日本战争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影片之一,《野火》再现了二战末期菲律宾战场上的极端环境,让观众真切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影片中聚焦于特殊个体的叙事手法是引发观众拥有实感的关键所在,但在这背后为其提供故事框架和故事情节的文学原著却常常被观众忽略.本文将立足于大冈升平的文学原著《野火》进行深入的文本细读与文本分析,旨在为影片的解读与研究提供更开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王立斌 《视听》2023,(9):42-45
电影《满江红》融合了喜剧、悬疑、古装等多种类型元素,将单一喜剧类型进行“亚类型”变奏,在迎合观众审美趣味的基础上拓宽了电影的叙事元素,从而使得电影艺术的表达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并且,《满江红》还采用文化叙事的策略,其中民俗意象的运用既扩展了电影叙事元素,又使得影片具有了民族性的风格特征,进而使电影以诗意化的表现方式将文本中“家国同构”下的东方情怀进行抒发与升华,以此来实现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电影的商业性、民族性与人文性的多重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