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所谓“猪肚”,是指文章主体部分容量大、条理清的一个形象化比喻。元人乔梦符曾对文章的开头、中段、结尾,作了这样的生动表述:“作乐府亦有法:日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这“六字”要诀,也同样适用新闻作品的写作。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那样精致、俊秀,引人入胜;中段要像“猪肚”那样充实丰满,九曲回肠;结尾要像“豹尾”那样刚劲有力,久久难忘。文章主体,顾名思义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核心部分,是对主题内容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代文章大家的作品,都很重视开头和结尾,形象化的说法叫“凤头豹尾”。凤头,言其玲珑多姿,华丽多彩,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豹尾,比喻刚健有力,简洁明快,毫不拖泥带水。新闻要写好导语,把最新、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这已是众所熟知的规律,但对于写好新闻的结尾,却往往被记者、编辑所忽视,软弱  相似文献   

3.
所谓“猪肚”,是对文章主体部分容量大、条理清的一个形象化比喻。元人乔梦符曾对文章的开头、中段、结尾,作了这样的生动表述:“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那样精致、俊秀,引人入胜;中段要像“猪肚”那样充实、丰满,九曲回肠;结尾要像“豹尾”那样刚劲有力,久久难忘。  相似文献   

4.
(一) 古人对文章的开头非常讲究,素有“凤头”之说,比喻开篇起笔要像凤凰的头那样俊巧秀美,吸引人看。正如清代文人李渔所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然而,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文章起笔难”。高尔基在《论写作》中指出:“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这“定调”二字,充分说明了开好头的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一) 古人对文章的开头非常讲究,素有“凤头”之说,比喻开篇起笔要像凤凰的头那样俊巧秀美,吸引人看。正如清代文人李渔所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然而,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文章起笔难”,高尔基在《论写作》中指出:“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这“定调”二字,充分说明了开好头的不容易。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的开头与结尾,属于新闻评论的结构问题,它们体现着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对于新闻评论开头的特殊规律,人们一般有个说法,叫做“开门见山”。但是,“开门见山”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具体写作中还会遇到具体的问题:到底把哪一种要素放在最前头?这时,就不能满足于“开门见山”这种简单的写法或规范,而要从更根本的问题中寻找答案:新闻评论的形式有着什么样的特殊规律?它对新闻评论的结构。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人云新闻评论是画龙点睛之作。但其睛,有时不在面中,而在尾上。睛是否点好,关系重大。 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不重视尾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蛇足”之尾。有尾与无尾,应按评论文章的内容而定,而我们有些作者在文章结束时,不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一个尾。虽为费心,也为“蛇足”之尾,因为有些文章的结论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正论部分,通过论证已把结论告诉读者,就不用再安尾巴。特别是篇幅短小的评论,论点较为清晰明了,论证亦严密有力,更应顺其自然,戛然而止。  相似文献   

8.
元人陶宗仪关于写作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美丽之极,令人羡慕,人物通讯的开头如能象凤头那样,无疑会给通讯披彩增辉,吸引读者。许多人物通讯的作者,为求得一个满意的开头,不惜笔墨,反复推敲。那么人物通讯的开头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是新闻节目的旗帜,但是,眼下很多的新闻评论却难以尽如人意,收听收看的人越来越少.没有起到应有的分析、思辨、引导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评论节目开篇出口太“生硬”,勾不起大多数受众的关注兴趣。新闻评论能否以“软”代“硬”直接影响到新闻节目的收视率。笔者结合实践工作.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0.
刘晨光 《青年记者》2016,(36):64-65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又有了新的特点. 1.新闻评论传播形式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日渐成熟,新闻评论的形态日益丰富,诞生了“网络新闻评论”,它指的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个体受众或具体的组织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包括网络媒体自身所发布的评论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网民针对某一问题的评论性文章.从广义来上讲,网民针对媒体发布的新闻展开的一系列“转发”“评论”也属于新闻评论范畴.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用“虎头蛇尾”这句话批评某些人办事前紧后松,不能始终如一。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上,也时常出现“虎头蛇尾”这类毛病。有的同志写文章的开头倒很认真,反复琢磨,精雕细刻,但对文章的结尾却很不讲究,甚至根本不去思谋。需要明确认识:如何写好评论文章的结尾,也是研究评论布局这个专题中不可  相似文献   

12.
结构问题,也就是文章的布局问题。古人说:“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物,是文章的内容,讲的是真知灼见,立意鲜明,论证周密,论据确凿。序,是文章的布局,讲的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波浪叠起,循序渐进。新闻评论的结构,同新闻通讯不同。新闻通讯的结构可以标新立异,千变万化;新闻评论的结构比较古板,不能随心所欲。一般说来,新闻评论的结构由引论、正论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在具体布局时会有一些变化,但不管怎么变,总脱不开这三个部分。所以说,相对来讲,新闻评论的结构比较古板。然而,这绝不是说新闻评论结构无需讲究。相反,正因为新闻  相似文献   

13.
邓辉林 《新闻前哨》2009,(10):80-82
常见的新闻评论论著及论文中,对新闻评论写作中的立意、论证、谋篇布局等宏观方面谈得较多,而鲜有作品就新闻评论如何开头进行具体论述。本文结合具体写作实践,概括出六种新闻评论的开头方法,可为新闻评论写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报纸上经常能读到一些夹叙夹议、寓意于事、思想深邃,文笔或轻松或雅致或犀利或泼辣,但却写得雅俗共赏的文章。这里的“事”是新闻,这里的“议”是评论。这类新闻评论,跟社论、评论员文章有所不同。它把新闻的内涵予以延伸和深化。这类文章,就是“新闻随笔”。新闻随笔大致有如下三个显著特征: 一、新闻与思辨的融合。新闻随笔,顾名思义,其基础是新闻。随笔是文学范畴的文体,文学随笔,所叙之人所叙之事,都为个人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15.
杂文的开头     
万事开头难,不少作家都有同感。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开头总是最难下笔的,因为你珍视你的思想,总怕把这思想一开始就写坏了。”高尔基也认为:“开头第一句最困难,好象音乐先定调一样,往往要用好多时间才找到它。”我国古代作家深得写作要领,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要求“起句骤响”,从一开始就抓住读者。杂文篇幅很短,尤应重视开头,不容许开头拖泥带水,无精打采。“朝气昏昏”,“文情艰涩,勉强支吾”,不但影响文章的畅达,最关紧要的是会失去读者。怎样使杂文一开头就充满“朝气”呢?下面选取一些常见的开头方式,归纳成两个大类,作为大家的参照。一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不绕弯子,一开头就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报纸上经常能读到一些夹叙夹议、寓意于事、思想深邃,文笔或轻松或雅致或犀利或泼辣,但却写得雅俗共赏的文章。这里的“事”是新闻,这里的“议”是评论。这类新闻评论,同社论、评论员文章很不相同。它把新闻的内涵予以延伸和深化。这类文章,就是“新闻随笔”,特征大致有三: 一、新闻与思辨的融合。新闻随笔,顾名思义,其基础是新闻。随笔是文学范畴的文体,文学随笔,所叙之人所叙之事,都为个人所见所闻。而新闻随笔所叙之事所叙之人,都是确切定义上的新闻。何谓新闻?新闻界有两种说法,权威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新近提出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不论“发生”还是“发现”,新  相似文献   

17.
结构问题,也就是文章的布局问题。古人说:“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物,是文章的内容,讲的是真知灼见,立意鲜明,论证周密,论据确凿。序,是文章的布局,讲的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波浪叠起,循序渐进。新闻评论的结构,同新闻通讯不同。新闻通讯的结构可以标新立异,千变万化;新闻评论的结构比较古板,不能随心所欲。一般说来,新闻评论的结构由引论、正论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在具体布局时会有一些变化,但不管怎么变,总脱不开这三个部分。所以  相似文献   

18.
刊林漫步     
通讯开头的几种写法南玉杰撰文说,写好通讯开头,能不能概括出一些一般规律呢?我认为是可以的。一、以动人的悬念开头。抓住新闻事实中有矛盾、有跌宕的情节,构成引人入胜的悬念,紧紧地吸引读者寻求问题的解答,可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二、以重要的情节开头。用“倒金字塔结构”的形式,将人们关注的要闻放在开篇,使主题显明突出,吸引读者注目。  相似文献   

19.
余刚 《新闻前哨》2014,(12):48-50
小评论,本文定义为篇幅在5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与篇幅更为短小的“编后”、“编者按”、三言两语的“点评”、一事一句话的微评论不同,小评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个文章从标题、作者署名、正文直到相对独立的版面位置(专栏),具有完整的新闻评论体裁形式。这样的体裁形式,优越于那些必须依附于新闻作品的“编后”“点评”“一事一句话”等非完形评论,从而使小评论获得独立文章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20.
《冯并专栏》是经济日报新春奉献给读者的“小礼物”。以作者名字命名的评论专栏,在我国尚不多见,堪称新闻界之新闻。《冯并专栏》开篇《先说“南蛮”盗宝》出手不凡,读来如嚼橄榄,很是醒脑。对于这种专栏尽管还有异议,但它毕竟为我国新闻评论园地吹进了一缕新风。笔者也爱磨笔头,偶有“雕虫小技”见报,也期望我国新闻评论能有一个飞跃。于是曾斗胆投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