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峰 《广东教育》2006,(12):29-30
有一次.我去一所村小听视导课。执教教师讲的文章是杜甫的《绝句》.应该说这位老师讲得挺好,带领学生将诗中的意境体会得入景入画。在讲课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诗中为什么写成‘两个黄鹂鸣翠柳’?小鸟前面的量词应该芟是‘只’呀.‘两只黄鹂鸣翠柳’才对吧?”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2009年第4期“备课之窗”栏目刊发了《从“两个黄鹂鸣翠柳”谈古诗的平仄》一文,文章中说: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中听一位女教师执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开课伊始,就在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诗意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我认为‘两个黄鹂’中的量词用得不恰当,应该改为‘两只黄鹂’更准确些。”此语一出,全场哗然,女教师更是一愣,她显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更觉得像诗圣杜甫不可能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但这个学生的意见也确实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4.
在《古诗两首》(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7课)中有杜甫的一首《绝句》,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写的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黄一翠,非常亮丽;  相似文献   

5.
“青”一般可以指三种颜色。一指绿色。如《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指蓝色。如《苟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指黑色。如《书·禹贡》:“厥土青黎。”孔颖达疏引王肃曰:“青,黑色。”  相似文献   

6.
和学生一起学习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说到"窗含西岭千秋雪"这一句的时候,学生说不懂。我是这样跟学生解释的:"西岭",是一座山的名字。"千秋  相似文献   

7.
吴奔星同志在《名作欣赏》1987年第一期发表的《景语皆情语景绝情不绝——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新解》(下称《新解》)一文中写道:“当他(指杜甫)猛然看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大好春光,不觉触景生情,心理上似乎笼罩了阴影:再也不能与严武唱和,象两个黄鹂那样和鸣了;而一家人的生活也会更加陷于困  相似文献   

8.
《绝句》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春天充满生气的意境深远的画面。针对这首诗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图画 ,体会意境。学生读诗自学 ,通过自学弄清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都在什么地方 ,对这首诗有个大致的了解。二、通过“画诗” ,理解诗句 ,体会诗情。1 .出示前两行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我问 :“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柳树和蓝天 ,问 :“你能画出黄鹂和白鹭吗 ?”学生一听 ,纷纷举手。我让…  相似文献   

9.
小元元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一天,她对我说:“杜甫诗里有一个错误,还是我发现的。”我听了不知所云,要她具体讲一讲。她说:“我们书上有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是鸟,应该说‘两只黄鹂’,可是杜甫写的是‘两个黄鹂’。我问了老师,老师说:‘杜甫用词不当’。”孩子幼稚无知,误解不足为奇,但这位老师脱口而出说“杜甫用词不当”,其自信与大胆不能不令人骇异。我明确告诉元元,杜甫是伟大的诗人,被尊为  相似文献   

10.
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到了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外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想到战争平息,人民生活即将安定,他的心情特别好,于是写下了《绝句四首》这组即景小诗。尤其是《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更是洋溢着作者压抑已久的心情终于得到释放的快感。  相似文献   

11.
吴植 《湖南教育》2003,(18):32-3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代“诗圣”杜甫的《绝句》描绘了一幅春天色彩鲜明、生气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对和平生活无比向往的喜悦之情。诗歌对仗工整,平仄对错,脍炙人口,不仅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而且是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绝好教材。  相似文献   

12.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诗人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写下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语文知识》1997年第1期发表的一位作者写的《杜甫<绝句四首>之三赏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初开始,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不少古代诗歌,其中大部分是唐诗。用普通话语音来诵读这些唐诗,有些仍是押韵的。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首诗的韵脚字分别是“间”“还”“山”与“天”“船”,今天读来都是押韵的。  相似文献   

14.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书生拿自己的文章请饱学之士批阅雅正,先生面对一篇言之无物干瘪无味之文实在难下批语,最后只得用杜甫两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做眉批,书生未领会其真意欣然而去。其实先生借"两个黄鹂鸣翠柳"之句指文章"不知所云";借"一行白鹭上青天"之句说文章"离题万里"。先生的批语曲折委婉,含蓄凝练,一语中的。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默写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竟有一半学生将“萧萧”写成“潇潇”,这让我很是吃惊,这两个词怎能分辨不清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潇潇”形容刮风下雨或小雨。于是我对学生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即无边无际的枯叶在萧萧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登高》中并没有写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浩瀚的文学长卷中,不乏对白鹭的描绘。杜甫的《绝句》中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白的《白鹭》中有:"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  相似文献   

17.
不知所云     
某秀才文章作得实在蹩脚,主考官读后仅批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同事看后不解,于是请教之。主考官笑答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离地(题)太远也。”不知所云@谢纯万  相似文献   

18.
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雪,门泊东吴船。这是一位朋友开的玩笑。他故意把杜甫这首《绝句》中的“两个”、“一行”、“千秋”、“万里”等数量词删去,并问我:“此诗如何?”我答道:“通是通的,对仗也工巧,但比起原作来,诗意就要淡多了。”  相似文献   

19.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是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主要从审美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情景相生,优美与壮美兼具,喜悦与忧郁并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愉悦的氛围。上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  相似文献   

20.
徐松 《语文知识》2006,(2):24-24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一句“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句中有“我”又有“吾”,细心的读者不禁要问: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