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副词主要用于修饰限制动词和形容词 ,有时也修饰整个句子。古汉语中 ,动词谓语句占绝对优势 ,与之相适应 ,副词也比较多 ,而时间副词又是最多的一种。其中 ,有少数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基本相同 ,如 :“已、曾、正、将、终”等 ,而多数的意义与现代差别较大。掌握这方面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对学习文言文是大有益处的。就中学文言文中的时间副词来看 ,最主要的有 :(一 )表示短暂时间的副词 :“旋、寻、俄、俄而、俄顷、少顷、顷之、已而、既而、未几、无何、少间、斯须、须臾、少焉、少选、顷刻”等等。这一类最多 ,它们都表示间隔了一段短…  相似文献   

2.
“请”是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它有两种不太容易分辨的用法:(1)请求他人做某事,是动词;(2)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是表敬副词。对这两种用法如何区分和判定,参考书及其他参考资料均无说明,字典上也只是作大致的解释,以致学生在“请”的用法上无据可依。如何判别“请”在句子中具体是哪种用法呢?下面方法可以一试:看“请”字后面的动词是谁发出的动作(或行为)。1.若“请”后面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该句所陈述的对象(即该句的主语)发出的,则此“请”字为表敬副词,是“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之意。下面分析一例:  相似文献   

3.
谈谈keep     
keep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反复出现,用法不一,意义多种,有些同学在学习中存在疑问。现就其用法归纳如下: 一、作系动词,“保持”、“继续(处于某种状态)”的意思。其后常跟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表语。1.keep+形容词。如: Keep silent,please.请保持安静。You must look after yourself and keep healthy.你必须照顾好自己,保持健康。2.keep+副词。如: The teacher kept Jim back yesterday afte-moon.昨天下午老师把吉姆留在后面。  相似文献   

4.
"其"是高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属于多义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极其灵活。采用穷尽式的调查方法将其用法主要归类为代词和副词。将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复指代词。副词主要分为:表委婉的推测语气副词,表反问的疑问语气副词,表希望、祈使、命令的语气副词和表假设的语气副词。与此同时,还对"其"的用法和词组进行了归纳总结,对虚词"其"的简析,对高中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时间副词“就”“再”“才”的语义、语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副词“就”、“再”、“才”都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但有一种用法是相同的,即出现在表时间意义的词语的后边,如: (1)明天就走 (2)明天再走 (3)明天才走我们把这类句式记为公式:(S)′T就/再、才VP。其中,T代表时性词语,VP代表谓词性短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代,专用的判断词尚未形成.除偶用“是”表判断外,一方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用“为”表示弱性判断;另一方面则大量采用副词兼表判断.这种现象,从上古到中古、近古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有.大家知道,古今汉语判断句的谓语一般都可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充当,而这样的谓语又都可以受副词修饰.那么文言文中有哪些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性谓语并兼表判断呢?这是久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如“尽、皆、凡、悉、仅”等范围副词;“必、诚、良、即、则、乃、真、亦、复”等情态副词;“素、本、固、将、且、次者”等时间副词;“殆、盖、其”等语气副词;“非、匪”等否定副词,等等都能兼表判断.但它们仍旧是副词.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之”字的用法很多,在文言文,它常见的词性有代词、助词、动词。“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同时“之”的用法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且中考常考的知识点。本文对部编版初中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之”进行梳理归纳,从汉语语法的角度对“之”的用法进行分析发现“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一、代词,常常代指人或物;二、助词,常见的是充当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三、动词。  相似文献   

8.
我在这里主要是谈一谈“曾、尝、既” 在初中、高中文言课文中的用法.这三个字在中学课文的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使用频率很高.“曾”有11个例句;“尝”有33个例句;“既”有48个例句.它们主要是作虚词使用,少部分作实词使用.绝大多数情况下作副词,特别是作时间副词,极少数情况下,做其它成份.作副词的用法一般都表示“已往”、“过去” 的意思,可译作“曾经”、“已经”.  相似文献   

9.
“正”,“正在”与“在”是现代汉语中意义相近,用法同异互参的三个时间副词,它们形成的时间以及虚化的途径不完全相同,表同时的“正”出现最早,“正在”的形成与介词“在”后的处所宾语以及出现于“正在+VP”后的之间/之时”等成分的脱落直接相关,由于时间副词“在”的出现是晚近的事,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正在”与“正”表现出更多的相通性,明清白话到现代汉语中“正在”意义与用法的变化与时间副词“在”的形成有着内在的联系,时间副词“在”的形成也体现出动态的进行与静态的持续两种时间范畴意义表达手段的功能分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刚”是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它最初是形容词,到了唐代,“刚”分化出表时间意义的副词用法,这个用法在以后的演变过程中,继续保持副词的语法功能。本文针对“刚“的副词用法,把它的历时演变作一系统的描写。并结合描写对它语法化的诱发机制作解释。  相似文献   

11.
小议when用法     
在中学英语教材里,when是个常用词,既可作副词,也可作连词,用法复杂。现将其浅述如下: 一、作疑问副词,意为“什么时候”、“任何时”,用在特殊疑问句中询问时间。如: When did he come?他什么时候回来的? When do you get up everymorning?每天早上你什么时候起床?  相似文献   

12.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归入实词,在文言文中归入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组合、连接、辅助实词而使之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因此,文言虚词的学习若不落到实处,就会严重影响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怎样使文言文虚词的学习落到实处呢? 首先,要了解各虚词的特点。文言虚词相对于实词而言,数量少,因此它常常是一词多用。如“何”,既可用作疑问代词,表“什么”“哪里”“什么原因”,又可用作副词,意为“怎么”“多么”“为什么”。又因为虚词用法的灵活,有些相似的语言环境中就可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表示“怎么”的意思,既可用“安”来表示,又可用“何”来表示;表“并且”的意思则可用“以”、“而”、“且”等不同的词来表示。对于以上这些特点,在学习时首先要理解把握。  相似文献   

13.
“而”字是文言文中较常见的一个虚词,它的意义较多,用法多样,教材中又没有进行系统的讲解,所以同学们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现将它在教材中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归纳整理如下。“而”字在词句中主要充当连词,起到连接作用,表示前后词句的修饰、承接、递进、并列、转折、因果、假设等七种关系。一、表示修饰关系这是指用“而”宇连接的两部分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而”有时可译为“地”,有时不译。“而”的后边往往是动词,其前边往往是时间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或介词短语等等,如:1、默而识之2、一丝而累3、旦旦而学之4、面山而居5、…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平妖传》中的表将来的时间副词进行考察和分类比较分析;详细分析了书中“将”、“要”、“还”、“又”等七个时间副词的功能、用法及语义特征;最后简析了表将来的时间副词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相”作虚词,读作 xiāng。文言文中副词“相”一般用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动词不带宾语),同时具有指代性。这在初中语文教材里较为常见,今撷取数例予以参考。一指代动作行为的两方,或表“互相”,或表“共相”  相似文献   

16.
程度副词可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两类。本文对辽宁省黑山县方言中几个“很”类(绝对程度)副词的用法进行了分析讨论,内容包括:副词的语法特征,如句法功能、组合能力与重叠形式等;副词所表程度义的等级性及其对所修饰成分的选择性;该副词与其他方言中相关、相类词的用法的异同辨折。  相似文献   

17.
说“乃”     
“乃”是文言文中使用相当广泛的一个虚词。它在句中主要用作副词,其次是作代词和连词。本文准备就副词“乃”的一些用法特色,谈一点粗浅的学习体会,希望有助于理解和翻译使用副词“乃”的文句。 “乃”作副词,一般多用于谓语动词之前,起修饰、限定、强调,确认等作用。如果用于叙述句后一分句之首,则有时间和事理上的相因关系。应当指出的是,不论副词“乃”的功用如何,一般说来,它大多带有事情发生之不易,结果出现之难,强调数量之少、时间之久的意义。这里的“乃”字,大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于是”、“就”、“才”、“仅仅”,“原来是”、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中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字在文言文里出现的次数不少,用法也比较复杂。先秦时期,“莫”字大都用作否定性无指代词,偶尔也有用作否定副词或其他副词的。自汉代以后,“莫”字作为否定副词的现象逐渐普遍起来。这本来就为一般读者阅读文言文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之,当前古汉语研究中对“莫”字的具体词性和词义又解释不一,特别是对否定性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词性及其词义的解释更为混乱。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中有一种不失副词意义的假设连词——“向”、“今”、“诚”、“果”、“必”、“微”等,常用作复句的关联词语。“向”、“今”通常作时间副词。“向”表过去时,相当“过去”、“先前”;“今”表现在时,相当“现在”,而在文言复句中,它们又常常担负连词的任务,表假设义,分别相当“如果先前”、“如果现在”等。例如:  相似文献   

20.
So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有两种词性:①副词,“如此,这么;非常,同样”.②连词“因此,所以”。在历年中考中屡屡出现。下面就以2001和2002年中考为例,谈~下初中教材中so的用法。一、So+动词+主语结构这种结构译为“某人(物)也如此”,指上一句所说的情况,同样也适合另一个人或物,显而易见,上下句的主语不同。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