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话语实质是课程领域中的思维方式,它反映了人们在课程问题上的本体论和价值观。追溯我国近几十年来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中的话语变迁,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课程研究对课程本质和课程价值的理解脉络。超越封闭的课程理解,达成多元的课程价值认同,实现课程的核心育人价值,是我国新时期课程话语所昭示的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动向。  相似文献   

2.
制度性课程话语是指在学校课程领域内起到规范、型塑、约束人与课程发展作用的课程话语,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者、课程管理者以及相关人员用来表达课程问题的语句、核心概念或观念。制度性课程话语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和社会性特点,其研究方法侧重于"考古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制度性课程话语研究的意义在于明确不同时期课程发展的状况,理解课程话语的生成机制,预测课程发展的趋势并指导课程实践。  相似文献   

3.
麦克莱伦的批判课程理论注重学生批判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并以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他以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弗莱雷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决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研究方法作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当代的课程研究话语,同时也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课程理解”逐渐成为当前课程研究的主导话语方式,课程文化成为课程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以人文理解的研究范式进行课程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的研究目的旨在用人文理解的范式在观念与制度层面研究课程文化,进而探讨课程文化体系和课程文化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新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把课程置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场景中,从主题、特征等综合的意义上理解课程、建构课程。通过对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解读,可以为我国的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启示:注重课程建设过程的理解性;加强课程建设内容的互动性;尊重课程建设层次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存在两套话语:课程政策话语与学术界主流话语。当前政策话语淡化而主流学术话语主导已成基本事实。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话语由西方引入、转化而来,而基于本土课程开发实践的研究严重不足,由主流学术话语指导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基本陷入凌空踏虚、难以落实的尴尬。校本课程开发再概念化,从多维度拓展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内涵,恰与政策话语神合,是一种立足现实,可以不断推进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7.
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知识社会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分科与综合两极论的课程整合方案——基于学科的课程整合。该方案要挑战的不是学科课程,而是以知识本身价值为唯一追求,难以激发活力的课程体系。基于学科的课程整合要求实践者以我国课程育人的规约性话语为整合路向,以协调教导性话语背后的权力与控制关系为整合进路,遵循知识的“生产—再语境化—再生产”机制,理解并筛选学科大概念作为关系性概念,在整合后的教育话语指引下重组课程内容,进而开展高品质的整合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我国职教课程理论研究的内容分析视角出发,以时间为线索,将研究的相关文献分为五种类别,探讨2002~2012年职教应用性课程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演变。2007年是一个职教课程理论研究的关键点,2007年后工作过程导向研究的文献逐年增多。学科话语和实践话语之争的理论2007年后表现出倾向于实践话语体系的明朗化态势。  相似文献   

9.
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理解学校教育活动一条中心线索。它在学习者行为结构中简约为为何而学与为谁而学问题。当下我国中小学校围绕学习目的和意义问题践行两套话语,即教育制度话语和教学情境话语。两套话语价值背离,突显出当下教育实践的困惑。就学校机构而言,一种可能性是,重新探讨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尝试建构探究型课程与教学文化,为师生提供可持续发展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不协调的状况。课程改革话语存在着多重冲突,包括:理论话语之间的冲突、实践话语与理论话语的冲突、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冲突、本土话语与西方话语的冲突、现实利益受益主体之间的冲突等。冲突理论认为,课程改革话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课程改革话语冲突的根源有物质的,亦有非物质的;课程改革话语冲突具有正功能和反功能。冲突理论是解释课程改革话语问题的重要社会学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通过不同层面的话语改革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各种话语都会以其独特的方式言说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话语层面与类型。课程改革分为三个话语层面,即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话语层面关涉课程改革的宏观和微观理论问题,力求立足本土;制度话语层面对课程改革有统领、规范的作用,体现伦理公平;实践话语强调课程主体的直接体验、感受,要做到话语释权。不同的话语层面构建了课程改革的整体,课程改革的三个话语层面,需要在协调互动中才能实现动态的转换与衔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12.
地方课程在我国负载着特定的意义。加强对地方课程的理论研究既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客观要求,也是课程理论丰富发展的逻辑使然。鉴于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与薄弱,有必要对地方课程的基本含义与价值定位、地方课程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阐释,以期引起更多的理论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关于课程理解的正式研究已历经20年发展,具体可划分为引进与探索期(2001-2010年)和反思与发展期(2011年至今)两个阶段。课程理解研究在概念解读、理解主体、理解内容以及理解取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总体而言,研究主题持续拓展,但评价体系有待建立;研究方法趋向多元,但实践路径仍需探究;课程理解话语权逐步下放,但学生课程理解研究较弱。未来研究应关注新时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加强课程理解理论的建构;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与创新,探寻课程理解落地的扎根点;纾解学生与课程之间的阻隔,推进学生课程理解研究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当前世界和我国范围内的课程研究的趋势看,"课程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当前课程研究的主导话语方式,课程文化成为课程论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用课程文化的研究范式在观念与制度层面推进课程研究,进而探讨课程研究视角和主题问题。近几年来的课程文化研究,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解决课程研究中的普适化和本土化、移植与原创、依附与借鉴的矛盾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课程研究在我国已取得巨大进展,但同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课程研究的学术传统主要通过移植和引进西方课程理论来建构自身的课程理论体系,课程论学科研究存在依附西方课程理论话语与缺乏严格的学科规范的问题。学术规范的确立、学术批评的开展与课程研究的本土化,是重建课程研究学术传统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6.
协商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分享课程权力,它以师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协商课程研究者以建构主义心理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人本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协商课程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作了富有创意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后现代课程研究话语。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课程话语承载着不同的课程思想,也发挥着不同的课程效用。西方六种话语系统,可助推我国课程话语的自主建构:洞析政治性课程话语,增强课程话语的公平性;借鉴女性主义话语,引导强势与弱势群体的课程话语循环;探索现象学课程话语,以体验、还原模式追寻课程本质;解读后结构性课程话语,鼓励课程研究跳出"圈地",深入更宽泛的课程场域;应用自传性课程话语,以自传、叙事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自我经验"话语;研读全球化课程话语,促进课程话语的跨国沟通。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自卑”影响理论自信不足;理论“移植”引发本土效力失衡;研究“虚华”导致研究流于形式;“经验主导”催生研究主观臆断。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理论自觉的缺失。因此,要树立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自尊与自信;坚守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本土化立场;强化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深度;唤醒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性反思;构建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话语体系。如此,才能实现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自觉,继而形成引领本土实践、化解研究困局、完善学科建设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9.
课程整合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整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概念的理解和整合、跨课程跨学科的整合设计、整合模式下的教学方式等方面,尚存在研究定位失焦、基本理论研究缺失、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研究者应进一步研究并深化对职业教育课程整合理论的探析,加强文化价值取向下的整合研究,突出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在研究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处于迷失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强调“考的课程“、虚假的主体性、虚假的合理性、忽略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教育价值、偏离文本的“标准“作用、学科视野狭窄等.教师教学惯习的抵制、教师专业自主的有限性、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制约以及对课程理论话语理解的偏差等则是造成教师课程意识迷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