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燕子 《军事记者》2005,(11):53-54
作为一名战地记,就是要用生命经历历史,用纸笔纪录真实。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发动侵华战争,“兽蹄所至,庐舍为墟,人烟绝灭”。在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队伍中,新闻战线上也活跃着一支进步的力量。这些优秀的新闻工作用他们神圣的使命感和饱含深情的笔触,从烽火连天的前线、条件艰苦的游击战场发回报道,激励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也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战。从事战地新闻报道,危险系数极高,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新闻工作约有五百多人。他们的爱国、敬业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当今新闻工作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今年第一期的《中国记者》刊登了一篇《关于新闻基础理论研究人员的调查》。其中的一项是:您是否经常与新闻业务人员交往,您认为他们对新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的情况如何。 据说,日本的新闻界把专家们视为“天敌”,因他们挑起新闻媒介的错误来入木三分又毫不客气。接受《中国记者》调查的这些专家当然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朋友,但是我想,读了他们对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看法,新闻圈中的不少人可能会产生自惭心理。在八位被调查的专家中,除了一位没有正面回答外,其他七位的基本看法是:“重视学习新闻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产生的军事新闻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化形态。它的读不但在战争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他们同时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多种兴趣爱好的化主体,如果报道的内容与化主体不那么相干,近乎直面单纯的各种专业技术“角色”,其新闻价值就被战术、技术、环数、米数这些老套套掩盖了。因此,要认识高技术战争中的军事新闻价值,只有明确地把化视为服务的中介,把读视为完整的化主体,从思想、审美、情感、知识等多方面影响读,才能更好地为战争服务,满足读的需求,这就必须丰富军事新闻的化内涵,通过对化主体的影响来达到为军事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时统宇 《新闻传播》2005,(11):20-21
“新闻怎么写,怎么写新闻”是我们这些新闻学研究者和教学者时常要回答的问题。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轻松,因为这个问题的影响面太大了,情况太复杂了。在当下藉着各种媒介,涌入干家万户的“海量新闻”之中,每一条新闻背后的作者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尝试着运用各种技巧,希望受众愿意读(听、看)、能够读(听、看)、甚至读(听、看)了再读(听、看)。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翻开我们报纸的娱乐新闻版面,各种明星绯闻、性丑闻和虚假炒作的新闻不断冲击着读的眼睛。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国内媒体娱乐新闻的低俗化现象引起了一些艺界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他们强烈呼吁:国内媒体的娱乐新闻,应当抵制这种日益低俗化的倾向,加强新闻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读一个健康清新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6.
新闻策划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策划辨析张水辉读了1996年第6期《新闻界》上有关新闻策划探讨的两篇文章,有所感,这里谈点个人看法。新闻策划非策划新闻,更非制造新闻。读了一些有关文章,感到对于新闻策划这个概念的理解,十分混乱。有人把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混为一谭,他们的“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7.
一、定位:“三贴近” 报纸定位,是指确定其目标读群范畴,以及为了让目标读群获得满意服务而确立的办报宗旨与思路。具体而言,就是说一张报纸是办给哪些人看的,这些人需要了解什么?他们在思考什么、想做什么?报纸能为他们贡献什么。  相似文献   

8.
陆地 《报刊之友》2002,(4):47-48
新闻媒体总的来说,高奏的是导向正确的主旋律,这是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但主旋律中不时夹杂着不和谐杂音,这大概也是广大读的其识。笔以为,目前某些媒体热衷于炒卖的“虚假新闻”、“暴力新闻”、“色情新闻”就是这些杂音中最刺耳的“噪音”。  相似文献   

9.
读报的学问     
读报的学问是很深的。学会阅读报纸,是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记者杰克·伦敦曾经向他的学生发出过这样的忠告:“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一个通讯员会不会读报,这不只是一个文化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会”。通讯员应当具有政治灵敏。首先,应该在读报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特异功能——新闻鼻。提高发现新闻线索的观察力。经常听到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叫苦:“没有什么东西写呀!”他们时时都有“线索危机感”。我想问题可能在于他们不会读报。你说他们不会读报,也有点儿冤枉。因为,他们天天都读报,而且还抱着合订本读。只是他们读的方法和一般读者并无两样。这样读报能从报纸的字里行间发现一个新世界吗?能了解新的报道思想和洞察新闻舆论导向吗?显然是不行的。编辑方针,报道思想,舆论导向,往往深藏在一些新闻的  相似文献   

10.
沈彦 《青年记者》2005,(10):59-60
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社会新闻,被称为“里巷中事”、“琐闻”,源于当时不少报馆采访社会新闻的记不通墨不会写稿,只因在下层社会混得熟,能得到一些奇闻异事而被雇佣,他们到处打探采集,收集来的信息五花八门,然后告知编辑,由其写稿编发。随着我国现代报业的发展,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各类报刊均以社会新闻为“招牌”,期望赢得更多的读。然而此时的社会新闻已非彼时的“琐闻”、“里巷中事”,除了继续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体现接近性、人情味以外,更以其广泛的社会性体现了时代特征。但另一方面,琐闻也并未消失,在许多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中,它作为其中一个种类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
田磊 《青年记者》2006,(23):33-34
几年前,在大学读新闻学课程时,我就知道,中国曾经有一个为新闻罹难的记,他的名字叫邵飘萍,用毛泽东的话讲:“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相似文献   

12.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13.
基层官兵对军事新闻摄影知多少?带着这个问题,笔走访了5个连队的百余名官兵。座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官兵们对新闻图片这种报道方式特别喜欢。他们认为,新闻照片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用图片报道新闻,可以起到“一图胜千言”、“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一幅自然、生动的照片不仅给读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使报纸图并茂,使新闻更加真实可信。再,照片不受化程度、语言差别的限制,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新闻形式,在当今社会里越来越受到读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都市报都是靠社会新闻打天下,对会议类、党政类等看起来硬一些的新闻给予的关注不够,造成报纸有重量缺分量、内容多精品少等缺陷。不是都市报的读不需要了解此类新闻,而是报纸如何去做,如何将读关心的东西挑出来,都市报也只有做好了这一点,真正成为“信息梳理机”、“观点提供商”,才能真正增强竞争力,实现竞争力的转变。为了突破会议报道模式,创新出彩,让读满意,在竞争中领先,半岛都市报早准备,早介入,充分挖掘新闻资源,调动各种编辑手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大提高了“两会”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通讯员队伍。这些通讯员就是他们的耳目和触角,每天通讯员都会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新闻线索、一部分新闻稿件,帮助他们成就新闻事业。因此,通讯员队伍是群众办新闻的一支重要力量,新闻单位应发扬“为群众办新闻”和“靠群众办新闻”的优良传统,把扶持通讯员队伍当作新闻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希光 《新闻界》2002,(5):23-26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的新闻院系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传媒人才”,而羞于谈培养的是“新闻记者”。同时,过去新闻院系常常说是为“新闻机构”输送记者,而今天则改口称“为媒体培养人才”。今年春天在北京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上,我曾就“传媒人才”(communicationtalents)一词请教几位美国学者,他们一方面对中国生造了这样一个西方没有的概念感到好笑,另一方面,则认为用“传媒人才”取代“新闻记者”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危险的和有害的。新闻记者为什么不可以被“传媒人才”取代?这表现在二者对新闻媒体的不同理解和…  相似文献   

17.
并读新闻“读赚天下”的运行模式,用户读新闻就可以赚钱的颠覆式改变,撒钱背后的老板是谁,成为众多人关注的焦点. 几种新闻客户端比较 说起并读新闻,笔者眼前浮现出几个具有类似属性的产品,浙江新闻、澎湃、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笔者尝试用图将这几个产品的运作逻辑展示如下: 对这些产品进行区分的标准大致有两个维度,其一是产品的基本属性,其二是技术实现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军军事新闻写作,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凝重、大气、朴实、壮美的风。然而,我们在采编实践中也常常听到读的另一种声音:有的军事新闻过于“程式化”,有的大话、套话过多。还有读把当前一些军事新闻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语言风格戏称为“八一体”……这些评价有待商榷,但是在笔的编辑实践中,的确发现不少稿件语言枯燥,套话连篇,行呆板,言之无物,冗长沉闷。面对这样的稿子,编辑也会失去应有的乐趣和激情。  相似文献   

19.
时事新闻作为读了解国内外局势的窗口,历来是媒体人倾力打拼的重要武器。新闻竞争眼下日趋白热化,地市报在时效性、采编实力上均无优势可言,如何使时事新闻与本地要闻一样受读欢迎,就显得尤为关键。笔认为,时事新闻要通过编辑的精心劳动,借助“本地化”处理的技巧,让读走近世界,让世界走近读,使“世界语”演变成适合当地人欢迎的“方言”。只有寻找出与读的最佳结合点,使时事新闻本地化,才能让读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继而改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