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平 《今传媒》2005,(9):47-49
目前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使新闻学教育呈现出深深的危机。可以说,新闻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新闻学教育?新闻学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我们从事新闻学教育的工作者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一名教师,现结合自身所从事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状况,谈谈新闻学教育如何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的问题。一、伟大的精力来自伟大的目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新闻激情《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陈小川在2002年4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和香港大学新闻与传播中心组织的“21世…  相似文献   

2.
新闻学专业课程改革浅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燕雄 《新闻大学》2000,(2):108-109
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新闻从业人员中,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优势并不在于优先获得了采写技能,也不在于他们比别的专业的毕业生更有可能自觉地遵守新闻道德规范。那么,新闻学专业如何才能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与非新闻专业毕业生进行竞争呢?新闻学专业的优势何在?这与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媒体对人才的要求是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 媒体对新闻人才的第一个要求是拥有广阔的知识面。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官员兼学者梁衡认为:“新闻有学,学在有无中”,“它的学问被化掉了,化作似  相似文献   

3.
新闻学教育是培养埃德加·斯诺还是培养施拉姆 ?是培养一个健全的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家和舆论监督者还是培养象牙塔里的传播理论家 ?是培养为公众服务的媒体第一线的新闻大师还是培养某个广告或IT公司的美工或公关策划人员 ?是培养具有挖掘新闻故事和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还是培养仅仅会制作网页和平面设计的技能 ?新闻传播院系最终目标是为公众和传媒服务还是为解决理论家们在传播学上的是是非非服务 ?新闻学和传播学培养的是不同的人才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根本不同在于培养人的方向上。新闻学培养的人才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  相似文献   

4.
徐瑛 《东南传播》2014,(5):59-61
着力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底蕴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当下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人文教育的改革实践,从人文教育理念的更新、新闻人文类特色课程的开设、人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人文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等四个方面,为当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文教育的深入拓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周春霞 《新闻世界》2012,(10):202-204
如何培养特色鲜明的“新闻人才”,结合自身特色,找到多元化人才的培养途径成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历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调查入手,以一手调查资料来分析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提出构建“四维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哥大怎样培养实用科技新闻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以下简称哥大)的新闻学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尤其是培养未来新闻领军人物的典型.  相似文献   

7.
李政 《今传媒》2016,(12):139-140
近年来,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新闻教育规模急剧增长,地方院校、民办高校竞相设置新闻专业.融媒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新闻教育造成结构性冲击,国内各高校都在转变新闻教育观念,设置特色专业,着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我国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项目式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本文结合西京学院新闻学专业项目式教学改革实践,思考我国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转型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新闻?这是新闻学教育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本文从这一问题入手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人才的培养。文章认为,将新闻定义为一种仪式更符合数字媒体互动性、参与性的特点,文章在借鉴国外新媒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闻教育,尤其是地方新闻院校的情况,提出了基于伦理教育的团队合作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目前新闻学专业在校学生约20万人,其中大部分接受的是一般新闻报道训练,即具有跨学科特点、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财经新闻教育.根据2008年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已有20多家高校的财经新闻专业在培养着6000名以上的在校生接受财经新闻教育,媒体依旧呼喊人才缺乏.这种情况几年前新华社的副社长鲁炜就说过,还说应聘者只要是财经人才,不懂新闻都可以.可见媒体对财经人才的渴求以及无奈.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学校人才"高供给"不能满足业界的"低需求"?对于综合性大学的新闻教育,又该怎么做?本文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重点展开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0.
在"地球村"时代,高校大力培养具有全球传播意识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新闻学双语人才,既能适应传媒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又能推动我国新闻教育理论的进步。不过,我国新闻学双语教育起步较晚。1978年,中国社科院联合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社设置英语新闻采编专业,首创中国新闻学双语教  相似文献   

11.
蔡雯 《当代传播》2021,(4):45-48
新闻传播学科担负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加之新闻学专业与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的特殊关联,尤其需要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我国新闻教育既有对西方新闻教育的学习借鉴,又有因专业理念和培养目标差异的意见分歧.近几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主要针对当前的社会问题和学生思想状况,将新闻专业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合而为一.此外,业务课教学和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是新闻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总体设计应该突出通识教育 新闻学的课程体系设计是为新闻教育服务的,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新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目前,世界各国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有4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新闻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国内新闻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坚持"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形成了"课外实习与课堂教学并重,实践教学贯穿本科教学始终"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形成和迅速发展,新闻传媒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他们越来越看重从业经验、综合素质和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操的新闻人才。所以,新闻传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合传媒产业所需要的人才。而身为高校新闻媒体、专业教师,应如何充分利用新闻学课堂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新闻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工作与新闻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工作在对新闻实践的规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培养新闻人才,推动新闻实践向前发展;新闻实践除了提供源源不断的教学素材外,也对教学工作提出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陈燕  王恰飞 《新闻窗》2013,(2):76-77
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起迅速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学作为其二级学科,近年来也是报考较热的专业。而广电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是根据广播电视发展的客观需求,培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具备良好的政冶素养、社会责任感、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在各级媒体机构从事策划、采访、报道、写作、编导、主持等工作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由此看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亦或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广电新闻人才培养输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新闻     
新闻教育 日前,教育部成立未来5年全国高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促进新闻教育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对高素质新闻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目前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建立了新闻学专业。专家们普遍提议应提高质量、加强规范、严格标准,制止新闻专业“—哄而上”的局面;同时要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及时开教学讨论、咨询,强化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罗永雄 《今传媒》2011,(11):138-139
地方普通高校新闻专业的建设沿袭传统新闻教育的模式,新闻学的培养方向不能适应正在变革的信息传播格局,需要通过尝试走特色化路线,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加强理论和实践对接等方式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经济新闻报道要求快速、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经济建设的新情况、新面貌和新问题,因此经济新闻人才的培养和锻造,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论及经济新闻人才的定义,并从新闻教育、新闻培养以及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经济新闻教育应该寻求经济管理学科与新闻传播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处理好一般新闻学课程与经济新闻类课程的衔接关系,并强化实践教学和择业就业指导,凸显经济新闻人才的专业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教育应该怎么办?怎样使大学新闻院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得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又具有相当的新闻业务能力;既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广泛知识,又懂得新闻工作者所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这不仅是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单位所关心的事,也是广大新闻学学生所关心的事。去年4月初,笔者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小城哥伦比亚访问了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院,感到这所古老的新闻学院在培养新闻人才方面,有不少做法是颇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