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7,(9):44-48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加剧了社会分化与分层,拉大了城乡文化差异,使其具有不同表征。城乡受众不均衡导致乡村文化的式弱,而社会制度的变迁又作用于乡村文化的变迁。差序格局是我国乡土社会基本结构特征,二元结构下,乡村文化存在差序传播,需要从政府维度、媒介维度、受众维度入手,整合与重构乡村文化变迁的差序格局或许可以弥合差距,重构乡村文化的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2.
作为儒家思想最为合适的注脚之一,"差序格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通过对个体相互间的角色定位来型塑社会结构与人际传播的基本秩序和原则,对中国乡土社会人际传播的范围、理念、规范及效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勾连起儒家"大传统"与日常"小传统"。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总是深深地"嵌入"差序格局当中。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乡村结构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用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的特点.差序格局的形成受到以下因素影响:血缘、地缘、经济水平、政治地位、知识文化水平.本研究以2005-2010年图情文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地缘、业缘和学缘三个方面探讨了研究项目课题组成员中反映出的关系和结构,探究并验证在课题研究中是否存在“差序结构”,并分析这种差序格局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将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引入到中国的健康/安全传播中,研究了它的作用及边界条件.依据差序格局,中国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一系列的圈子当中,每一个圈层都意味着不同的"他人".最近的圈层/他人通常是家庭成员,与个体有着最强的连接.最远的圈层/他人则是陌生的社会成员,与个体的连接最弱.本文先引入戒烟和反酒驾两种情境,结果发现:戒烟广告中"破坏与近圈层/他人的连接"诉求主题,比"破坏与远圈层/他人的连接"主题,更具说服力;反酒驾广告中不同差序的诉求效果却没有显著差异.酒驾瞬间致死,吸烟却是慢性死亡.后果严重性感知是差序格局起作用的一个边界条件.在反酒驾情境中,凸显出差序格局,远近圈层的诉求主题又会呈现出不同的说服力.关系显著性感知是差序格局起作用的另一个边界条件.本研究发现对中国社会的健康/安全传播或有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杨胜军 《今传媒》2012,(11):29-30
作为法律类节目主持人,报道过无数的法律案件。本文通过作者曾经报道过的一起违背公序良俗、违背法律的案件,透视百姓的不懂法、不守法,说明法律类节目存在的必要性。法律类节目应该多选取和老百姓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件,宣传法律知识,使受众在听节目,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公序良俗,营造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李婧悦 《新闻世界》2013,(8):154-155
现代社会逐渐由乡土社会迈入陌生人社会,而虚拟网络已成为完全的陌生人社会。现实社会中的契约、法律、责任与信任结束在网络完全陌生人社会中的作用也被削弱了。而最原始的利益诉求更适于整合网络陌生人社会的秩序,担负利益诉求这一功能角色的即为网络新闻评论。评论以利益牵引整合出网络陌生人社会复杂但清晰的脉络,而这恰是公共领域的构建雏形。  相似文献   

7.
荷兰华人社群档案受到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影响,具有记录意识被动、档案宗族化聚集、依赖公共档案、寻求中庸话语等特征;其也受西方团体格局的浸染,具有重口述档案、重个人隐私、重民主参与、重多元自治等特征。由此,文章提出“移民社群档案”研究应反思集中保管、公共开放和档案话语等问题,尊重移民的区域流动性、个体的身份认知悬浮,将定义权和解释权交还给社群或个体。  相似文献   

8.
孟盛 《新闻天地》2009,(6):12-13
权力分配的“规则” 社会关系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编织的复杂网络,“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中国传统社会的分层结构和人际关系特质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就是一个理性化的社会,形式理性化身的现代法律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组织手段。当前已进入的知识社会是现代社会理性化发展的最新阶段。图书馆为应对知识社会的三方挑战,需要引入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稳定其外部关系,促进其内部关系科层化,来提供"整序"知识流,提高知识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0.
徐超 《大观周刊》2012,(33):83-83
网络的发展对社会法治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法律意识有如下价值:有助于形成网络社会的自治秋序;有利于网络法律制度的建设:为网络环境下的法治建设提供思想条件。我们应该加强网络环境下法律意识的培养。随着l网络迅速的普及.网络环境下法律意识及其价值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问题。法律意识"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多将微博谣言极化现象归因于新媒体的"微革命"技术,对技术背后的文化与社会因素较少触及。本文研究发现,"身国同构"的传统文化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微博谣言极化过程中的两大关键因素。微博谣言通过唤醒"身体损伤"的集体记忆,赋予传统的"身体政治"内涵,由此激起人们的深层共鸣是其最为简捷有力的极化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独特的差序格局,不仅极具自我性,而且收放自如,使得微博谣言的空间扩散不是单纯地个人对个人,而是"圈子"对"圈子"。微博谣言的极化效应是技术、文化与社会因素耦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2009年成都市手机调查的数据分析,以社会关系中的人际交往为研究议题,通过对成都市城乡居民手机通讯功能使用现状的描述,探究人际关系中“差序格局”①的现状及其新的变化,以及手机作为通讯工具,在个体人际交往中所发挥的功能。研究发现,尽管受到现代化的影响,成都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传统“差序格局”的模式并未发生“被动地”改变,而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为个体以“差序格局”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提供了自主空间;个体人际交往态度将决定手机人际交往工具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社会控制体系就像一个“差序格局”:最外层是政治和法肇体制,往里一层是道德、风俗及礼仪等矫正机构,再往里一层则是职业系统,最里边一层是初级群体和私人生活圈子,而个人处于社会控制体系的中心。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真正意义就是追求自由,他的一生就是“越狱”人生。人们应对社会控制的具体措撬或逃生隧道主要有变革、超然和利用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差序格局这一本土社会学概念的普遍性理论价值恰恰在于它对社会科学中个人、群体、社会三个维度的同时把握,以及它有益于对"群体是怎样互动的"和"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两大社会科学基本命题的探讨,而这正是学界一直所忽视或存在许多误解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周飞伶  赵雪域 《传媒》2022,(2):95-96
微信视频号基于朋友圈强关系的社交与算法相融推荐机制形成差序格局传播,体现出自媒体的去中心化与外卷式变革。首先,视频号通过横向纵向的差序分裂,形成了多个中心扩散流转,信息由私域走向公域,通过这样多个中心的信息流转,实现了去中心化及话语权的平均。其次,从受者的角度来看,差序格局式传播具有可防信息内卷化的多元信息源链,同时朋友圈具有现实因素与熟人社会的面子因素,对信息传播无形起到把关人与过滤器作用,有利于营构客观、真实、正能量的拟态环境,形成"外卷式"变革。  相似文献   

16.
文章引入"差序格局"和"自我中心网络"这两个概念,对微信朋友圈与微博分别呈现出的"和谐"与"撕裂"使用生态进行考察.首先,通过理论论证差序格局适用于社会关系分析.其次,分析差序格局与自我中心网络理论的异同,以及这两种不同理论在分析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的关系特征方面的适用情况.最后,分析这两种理论在解释以上两种应用形式的内容特征的适用性,并运用这两种理论对两个平台所表现出的和谐与撕裂使用生态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7.
杜积西  孙丹 《今传媒》2022,30(2):120-124
乡土记忆是一切关于乡村地域、生活、风俗习惯的记忆的总和,本质上来源于人们对于某一地域文化的记忆。媒介的出现为社会记忆的保存和传递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不同媒介对乡土记忆的重塑和书写,形成了多元的媒介记忆。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的出现为乡土记忆的书写与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以"滇西小哥"b站短视频为例,探究媒介如何构建起一个地方的乡土记忆。研究结果表明,从对乡土记忆文本的书写,再到对乡土记忆影像的传播,媒介对于地方乡土记忆的建构便得以完成,而乡土文化在现代化的媒介技术支撑下也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18.
徐蒙 《东南传播》2021,(1):97-99
文化产品在内容上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对文化产品内容做了若干禁止性规定,但仍然大量的低俗、炒作、有害文化内容游走于灰色地带.在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有必要引入公序良俗标准对其进行判定并加以规范.论文结合当下的内容监管现状和困境,从分析公序良俗的内涵入手,结合立法、执法实践,分析公序良俗原则对于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探讨了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人们在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以及网络社区归属感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一、人们通过网络联系的人呈现出"差异格局",同龄人和朋友居于差序格局的中心;二、人们通过网络主要维系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三、大多数网络社区参与行为停留在"浅层参与"层面,网络社区归属感不强;四、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与网络社区归属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网络社区归属感是可以逐渐培养的,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人们接触网络的时间更多,网络社区的归属感或许会有上升的趋势.但这还有待时间检验.  相似文献   

20.
王康 《大观周刊》2013,(10):23-23
在乡土社会背景下,乡民们解决纠纷时往往考虑民俗习惯多于考虑法律,且追求实体公正,对法庭和法官的认识带有“神化”色彩。在这种现实环境下,基层法庭及法官的工作都面临着很大困难。本文分析了基层法庭所处的困境,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