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穆藕初(1876-1943),上海县人。早年赴美留学,学习纺织与科学管理,归国后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工厂适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他投身实业,先后创办德大、厚生、豫丰三家新式纱厂成立华商纱布交易、上海中华劝工银行等企业,有"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先驱"和"棉纱大王"之称。在文化上,穆藕初对我国的传统书画和昆曲情有独钟。1920年,他通过画家冯超然介绍,拜"江南曲圣"俞粟庐为师学习昆曲,他从昆曲艺术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这古老艺术的前途深深担忧。时值"五四运动"风  相似文献   

2.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本文撰写,为此庆贺.文章从"吴门"的话题入手,考辩了对昆曲认识上的一些误区,阐明了它在实践和历史上的况貌及发生与发展,概括出了:一曲"水磨调",包容了上下千年的南北曲,建立了中国曲牌体戏曲音乐的体系,唱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心声,谱写出了十六、七世纪光耀昆曲的人文精神,同时奠立了中国戏曲独具于世的表演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昆曲表演的虚实处理艺术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意性"是昆曲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指采用虚拟的道具和背景、程式化的表演以及演员演唱填充舞台时间和空间的空白,进行形象塑造和生活再现。昆曲的改革和创新不应该违背昆曲表演的美学基本特征,否则对昆曲遗产保护将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坚是清中叶重要传奇作家。在昆曲发展最艰难的时期,张坚坚持传统昆曲剧本创作,对昆曲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他创作的《玉燕堂四种曲》结构新奇,文辞雅艳,音律恰协,流传广泛,是清中叶昆曲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5.
昆曲、京剧和京昆三者的表演存在着彼此继承的关系。对于三者之间同异之处的梳理要从京昆剧目与京昆剧目中的昆曲曲牌、京剧中遗留的昆曲曲牌入手,目的在于找到京剧对昆曲真正的承继关系,这不仅是一种梳理,也关系到如何阐释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戏曲表演体系问题。本文从昆曲、京剧、京昆三者的范围、关系与区别入手,尤其是特别明确"京昆"的概念,即进入京剧中演出的昆曲,它不同于昆曲,同时也未完全京剧化。在此基础上,从全面系统地梳理京昆剧目与京昆剧目中的昆曲曲牌、京剧中遗留的昆曲曲牌入手,论述昆曲对京剧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坚是清中叶重要传奇作家.在昆曲发展最艰难的时期,张坚坚持传统昆曲剧本创作,对昆曲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他创作的《玉燕堂四种曲》结构新奇,文辞雅艳,音律恰协,流传广泛,是清中叶昆曲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7.
昆曲是我国第一批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一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明代曲圣魏良辅将昆曲打造成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圣殿中一颗熠熠生辉、引人夺目的冠上明珠,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昆曲男旦绝迹70年后重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曲的音乐太美了,我听着那音乐,然后告诉自己:噢,这就是中国的音乐。”  相似文献   

9.
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字叔同,号弘一.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他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长于诗词、工于书画,集音乐、戏剧、篆刻、金石、教育、哲学、法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创了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1.我国现代音乐的启蒙先驱者.李叔同是作词、作曲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音乐创作的人.他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两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忧国忧民的乐歌.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有力的文化根基,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公共话语和各抒己见的交流平台,受众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空间。一些学者意图利用新媒体打造一条专属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道路,就"非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提出一系列想法。传播时代进程对昆曲发展的影响使得社群培育的实际操作或许还有可斟酌的空间,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受众如何获取昆曲社区的资源基础是其中的主要方面。传统昆曲建立对应社区的条件在现代化语境的框架中似乎面临着一些缺失。昆曲的社群模式在传播时代进程中经历了高低起伏,受众参与昆曲的行为方式虽然同前大众传播时代保有相似之处,但受众的行动意义在现代化演进过程中有了实质性的转向。昆曲的社群模式与昆曲文化在传播时代进程中经历了从本质意义(历史观)到精神实质(受众行为)上的断裂,昆曲社群模式的断裂、传受关系的质变,皆显示出昆曲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回归与旧有方式存在着本质差别,那它的回归是有限的。正视非遗资源获取的困难与不便,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培育昆曲社区。  相似文献   

11.
锣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戏曲鼻祖",在历史文献中也称"罗戏"、"猡戏"、"逻逻"等,在民间也有"大笛子戏"、"大笛子罗罗"等称谓.它源于唐代宫廷音乐,成于宋朝,盛于元朝,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比昆曲还早.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书目》2010,(6):1-1
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9日在上海图书馆开讲昆曲《牡丹亭》、《玉簪记》,吸引了大批上海观众及台商妇女,现场人气火爆,座无虚席。终身担任昆曲志工的白先勇说,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资产,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没落了,非常可惜,他希望有一天能够让昆曲重生,恢复“大汉天声”。白先勇并且以“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来形容昆曲的重生,获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13.
"非遗"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既包括可见的遗留部分,也包括不可见的遗失部分,只有当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共同作用,我们才能探知"非遗"的整体。这一显隐二重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与保护"非遗"时兼顾可见与不可见的两个方面。《大将军韩信》是浙江省昆剧团推出的新编昆剧,在昆曲艺术的可见方面,该剧大致遵循了昆曲的传统范式;但在昆曲艺术的不可见方面,该剧呈现出的话剧化倾向使昆曲艺术自身特质被弱化与遮蔽。这种情况在当代昆曲发展过程中较为普遍,对此若不加以重视,恐有导致昆曲艺术隐性失传之虞。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旨在于分析批评电视作品<苏园六纪>的不足之处,从而探究"园林"与"昆曲"内在的美学关系.将<苏园六纪>的园林美学思考化成了优美的画面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但该片最大的遗憾和疏漏是忽略了意象群体的"灵魂"--昆曲,没有将其作为重要符号在片中加以表现和运用.园林与昆曲在精神本体上密不可分."昆曲"应该成为这部"园林"题材电视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叙事元素,甚至是"灵魂"式的符号,并通过电视手段很好地加以表现.而这样的缺陷,在本文看来,似乎远大于"解说词过多、镜头太满、解说词与画面艺术质量比重失调"等有关专家学者所评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家史册中,沈心工先生总是赫然位于首页,他往往与"中国近代音乐的先驱"、"中国启蒙音乐家"、"学堂音乐之父"等称谓相联系,以凸显其对中国近代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乐坛运动"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文化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将国外的一些音乐作风进  相似文献   

16.
昆曲是中华文化艺术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昌昆曲十番,是流行遂昌民间的一项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以农民演奏为主体,演奏<牡丹亭>等传统名剧的昆曲曲牌,并以"工尺谱"传承习唱,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时得以传播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17.
穆藕初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也是热心提倡昆曲、支持昆剧事业的曲友名票。黄炎培《追忆穆藕初先生》一文说:“中年忽爱好昆曲,师事昆曲名家,收藏曲谱多种,朝夕习奏,既卓然成家。乃以起衰救敝自任,捐资立社传习,至今昆曲界犹多先生门弟子。先生且抱笏登场,播为一时佳话矣。”穆氏出资为“江南曲圣”俞粟庐灌制唱片,接办苏州昆剧传习所,创设上海粟社,参加江浙名人会串等等,都是近代昆曲剧史上耳熟能详的美谈。但是关于他的昆曲藏书及其归宿,知之者甚少。现就穆氏后人精心保存的一组珍贵史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有着近代国乐宗师之称的刘天华在音乐道路上只奋斗了20余年便不幸病逝,他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作品及思想财富。特别是他关于音乐要"顾及普通民众"、音乐要实现中西融合等思想助推近代中国音乐走出了低潮。  相似文献   

19.
论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昆曲艺术的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所取得的成果为个案研究,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着重于"保护"的核心价值取向,"保护"既有因其所处的生存语境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内在规定性的缘故,更有其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从"保护"出发,才能传承昆曲精神和内涵,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昆曲艺术。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的音乐会上,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对音乐的完美诠释,而是他说的一句话:"音乐不能只谈底蕴,几千年的底蕴抵不过传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