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定义在我国,电视评论是伴随着我们电视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年轻的新闻文体。它脱胎于报纸和广播的新闻评论,同时,又逐步发展了自己的电视特色,如出现了“电视讨论”、“电视讲话”、“主持人评论”、“口头评论”、“图像新闻述评”等具有鲜明电视特色的电视评论形式。电视新闻评论,作为电视评论中形式最常见、影  相似文献   

2.
作为“引导舆论的旗帜”、“影响传媒的灵魂”,新闻评论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和公众的关注。新闻评论以其快捷、简短、深刻等特点日渐成为舆论倾向性最强的新闻作品.在彰显媒体风格、引导公众思想、解决现实问题、争夺读者群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日益凸显。全新媒介环境下。面对媒体间的激烈竞争,新闻评论应在“坚持”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传承个性,力争更好地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3.
节日评论、会议评论等“应景评论”,在新闻评论中占有相当的数量,频频出现于报纸头版。仔细看看这类评论,引人思考一个问题:评论除了讲大道理,是不是还应该为读者办点实事? 评论当然要讲大道理,它本身就是一种论说文体。贯彻党的路线,宣传政府的政策,要理直气壮地  相似文献   

4.
从细节中寻找评论的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好的新闻评论应该具备判断力准确、注意力深远、文采飞扬等特点。因此,在新闻评论写作当中,作者在关注新闻事件,从宏观层面进行评论的同时,还可以关注新闻事件中所透露出的新闻细节,从新闻细节中找寻新闻评论的切人点。细节之中见精神,小细节中隐藏着大道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地市报对新闻评论工作已引起了广泛重视。首先摆进了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大多数地市报的领导动手写评论,有的地市委领导也撰写、修改、审批重要评论文章;其次是培养了一支思想敏锐、写作水平较高的评论写作队伍;第三是近年来各地市报登载了一批思想性、针对性强,道理讲得深,与实际联系紧,颇受读者欢迎的评论文章。但是,纵观各地市报新闻评论的现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报纸,特别是一些新办不久的地市报,新闻评论仍然没有在舆论引导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位置摆得不正,把新闻评论当成“搭头”、“配角”;有的评论没有抓住群众思想上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的道理浅薄,理论深度不够;还有的不能平等待人,往往“以势压人”,等等。因此,认真对待当前地市报新闻评论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改进新闻评论的写作,是各地市报办好报纸、充分发挥评论在舆论导向中前锋作用的当务之急。怎样加强新闻评论的写作?笔者认为主要应抓好  相似文献   

6.
评论真实谈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那么,就当前社会上之问题发表意见的新闻评论,要不要真实? 新闻评论也要讲真实性。笔者认为,真实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它关系到新闻评论的兴衰成败。新闻描述事实,必须忠于事实;评论剖析事实,也必须合于事实。 新闻评论是论说文,观点和材料必须统一于文章的主旨,即中心思想。这种统一,即是以真实性为前提的统一。新闻评论的真实性,笔者认为具有五重含义。也就是说,新闻评论应具备“五真”,即“靶真”、“理真”、“情真”、“事真”、“述真”。 一曰:靶真”。 评论皆有“靶”。“靶”是新闻评论所针对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他物,尤加倍焉。”同戏曲一样,新闻评论写作也应求新。在新闻评论中提出求新的命题,好象没有必要。因为新闻评论的论题是由新近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构成,新的问题包含着新的本质,将其发掘出来,加以评论,作品自然会内容新,主意新。其实,新闻评论写作的现状并不尽然。生活不断发生新变化,有的评论却姗姗来迟,总比生活“慢三拍;”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语境下,对于全能型新闻人的需求更为迫切。本文以极目新闻近两年“评论记者”模式的探索为分析对象,从“评论记者”模式出现的现实合理性、记者写评论的独特优势进行分析,并针对“评论记者”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晨光 《青年记者》2016,(36):64-65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又有了新的特点. 1.新闻评论传播形式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日渐成熟,新闻评论的形态日益丰富,诞生了“网络新闻评论”,它指的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个体受众或具体的组织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包括网络媒体自身所发布的评论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网民针对某一问题的评论性文章.从广义来上讲,网民针对媒体发布的新闻展开的一系列“转发”“评论”也属于新闻评论范畴.  相似文献   

10.
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中认为:“遣词造句,语言修辞,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个问题。一篇评论的语言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文风,这是因为新闻评论天天同读者见面,而新闻评论的语言在读者中,特别在青年中有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看来,能影响“一代人文风”的作者,必当用最好的语言艺术来驾驭新闻评论,以示范于读者了。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的开头与结尾,属于新闻评论的结构问题,它们体现着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对于新闻评论开头的特殊规律,人们一般有个说法,叫做“开门见山”。但是,“开门见山”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具体写作中还会遇到具体的问题:到底把哪一种要素放在最前头?这时,就不能满足于“开门见山”这种简单的写法或规范,而要从更根本的问题中寻找答案:新闻评论的形式有着什么样的特殊规律?它对新闻评论的结构。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王坚 《网络传播》2004,(8):41-42
人们需要新闻,但更需要对新闻的观点。新闻评论正是体现观点的重要形式。新闻告诉人们“是什么”,而评论则告诉人们“为什么”。只有重视并搞好新闻评论,新闻网站方能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受众的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新闻网站在发展网上新闻评论时应该遵循何种规律、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3.
正如选择新闻要依据新闻价值一样,评论选题的取舍也要有一个评论价值、新闻评论的价值一般表现为评论对象在政治上是否重大,是否为广大群众所关心、具有现实迫切性的新事物、新情况,选题要与主要矛盾保持一致。简而言之,就是“上面的精神”与“下面的情况”相契合,只有紧紧抓住客观形势和社会实际生活,论题的选择才能恰如其分,评论的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 当某些重大事件如重大会议召开,重大决定作出,重要决策制订,并首次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时,新闻评论恰可抓住时机,主动出击,做好宣传工作。 评论具有同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一样…  相似文献   

14.
施平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79-18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应该也只能为人们报道真相.当下新闻界正在积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有益实践,媒体人对新闻真实性的讨论也已相当广泛而深入,但是对于新闻评论的真实性问题,媒体业务探讨时对其正面涉及的并不多.其实新闻评论虽然有明确观点,但也有客观真实性,而且尤为重要,新闻评论一旦失真,危害比新闻报道造假更大.评论作者和编辑同样要做调查研究,以防止在评论中出现事实性错误和观点聚焦偏差.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理论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延伸而更加明显,新闻的价值则是一瞬即逝的匆匆过客。诚然,读者对绝大部分新闻性报纸总是匆匆翻阅,睹“新”为快,无意再度回首,并连带着使评论也即刻成为明日黄花;但是,评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由于自身的“缺陷”,使读者发出“没有看头”的感叹。因此,我们应该探讨新闻评论效应如何强化与延续的问题。社会反响程度是评论效应的综合体现。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而来的新闻媒介机构的多元化和报纸自身职能的转变,国内报纸的新闻评论也日益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观,而在此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则是新闻评论逐步走下话语“神坛”,回归大众,体现出明显的“平民化”倾向。本文将从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版入手,就当代新闻评论在实践和理论中出现的平民化趋势做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中认为:“遣词造句,语言修辞,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个问题。一篇评论的语言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风,这是因为新闻评论天天同读见面,而新闻评论的语言在读中,特别在青年中有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看来,能影响“一代人风”的作,必当用最好的语言艺术来驾驭新闻评论,以示范于读了。  相似文献   

18.
殷秦 《网络传播》2008,(4):28-29
随着新闻网站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叫得响的评论栏目,比如,人民网“人民时评”、新华网“原创评论”、红网“红辣椒”评论等。网络目前的议论话题依然极为庞杂,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点非常集中,网民的价值取向有时也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因此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十分强大,已经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大众媒介,其影响力不可低估。今年“两会”期间,新闻跟帖、博客、评论等互动栏目都相当活跃。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写作怎样才能独出新见?途径可以有许多条,本篇只谈谈活用成语与新闻评论出新相关的一些问题。成语,约定俗成,凝炼精粹,象“开卷有益”、“水滴石穿”、“老当益壮”、“根深叶茂”等,这些成语不管是直接明理,还是藏理于形象,都或隐或显地表现了一定的思想、观点和道理,能够给人以启迪,从成语中撷取新闻评论论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成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记录生活,反映  相似文献   

20.
“今日热点”、“热点透视”、“新闻追踪”,三个短、精、新、快的小栏目,组成了上海电视台品高味正的新闻评论节目——《新闻透视》,这个以主持人节目形式出现的新闻评论节目,无论从选取新闻素材的广度方面来看,还是从新闻主题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