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燮《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诗学专著.《原诗》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在物”之“理、事、情”与“在我”之“才、胆、识、力”这一对辩证关系,即一方面文学创作受客观事物“理、事、情”的制约,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要求;另一方面,创作主体的主观条件“才、胆、识、力”又决定了文学创作的质量,两者是相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叶燮《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诗学专著。《原诗》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在物"之"理、事、情"与"在我"之"才、胆、识、力"这一对辩证关系,即一方面文学创作受客观事物"理、事、情"的制约,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要求;另一方面,创作主体的主观条件"才、胆、识、力"又决定了文学创作的质量,两者是相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叶燮在其诗歌理论批评著作《原诗》中提出了他的诗歌意象特征论——理、事、情,认为三者在诗中构成不可或缺的诗歌意象,揭示了诗歌的内容特征。本文从诗歌艺术本质出发,分析“理、事、情”三者的意义所在,提出对诗歌创作美学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4.
叶燮《原诗》之理论体系,绝非仅体现于其创作论一端,而是以“胸襟”为桉心,统摄了创作论与诗歌发展观两个主要部分。大致为:以盛衰正变、“变能启盛”明“胸襟”之用,以“才、胆、识、力”充之,继而以此“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理、事、情”。使之“发宣昭著”,最后存之于“自然之法”。“胸襟”既是扫除“古今盛衰正变之肤说”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创作中表现“不可明言之理、事、情”的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5.
叶燮的《原诗》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少有的系统性很强的理论专著.在本文中,我们着重探讨的是《原诗》中诗歌的创作主体论--"才、胆、识、力",并认为文章就是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的产物.叶燮的诗歌创作主体论使作家创作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它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构建更为完整的艺术创作主体论,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7.
叶燮是一位在中国美学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他的《原诗》建立了以理、事、情——才、胆、识、力为中心的相当严密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这个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当代学者金克木在谈到对清诗的评价时认为,叶燮的《原诗》“几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它不但全面、系统、深刻,而且将文学观和宇宙观合一”,“组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并认为叶燮的美学体系“很有近代、现代意味”。这个评价是相当中肯的。本文拟就叶燮的美学思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人间词话》在论述诗境、妙悟、诗法三方面与《姜斋诗话》极为相似:在诗境论上,《诗话》以为有境之诗写景不似“五里雾”,诗中“情不虚情”,诗歌重在“一意”;《词话》认为写景妙在“不隔”,词人不失“赤子之心”,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妙悟论上,《诗话》称道诗中“神理”,读诗贵在“自得”;《词话》赞赏诗人“神悟”,读诗当重气象。在诗法论上,《诗话》指出作诗未尝“无法”,但不得拘守“一成之法”,舍筏登岸,方为“现量”;《词话》讲究“章法”,据弃浅陋之法,主张于意境上用力,止于“无迹可求”。可见观堂词论深受船山诗论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如何开展文章创作,叶燮提出了“心物合而为文章”的主客观交融创作观。在创作准备上,必须让才、胆、识、力等主观要素“充于志”,让理、事、情等客观要素“贯于气”,且应让作者达到“有胸襟”的境界。在主客观交融之际,作者必须“以心衡物”,以确保创作出“理、事、情至”的文章。这一理论可谓中国古代文章创作论之集大成,其蕴含深厚,对当代文章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美学角度审视,叶燮是时下公认的大家,历来论述颇多.全面客观认识叶燮《原诗》的美学思想,须结合清初背景从“理、事、情”,“活法”等方面进行评述.叶燮的美学思想之所以不能影响乾嘉学人,与清初的文化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