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佤族女性气质与女性角色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佤族通过生产劳动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别文化。由于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是两性生理差异转变为社会差异的具体表现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来分析佤族女性气质和角色的历史和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2.
佤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及外来文化对佤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让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与佤族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协调、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中,形成稳定和良性循环的态势,是佤族固守民族文化阵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人鬼和谐——人鬼对立——人类反鬼,这是鬼话故事随社会发展的轨迹。佤族的鬼魂信仰是最具原始文化的形态。佤族的原始信仰,实际上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探讨。而今,由于受到社会与时代的影响,真正能够反映佤族历史文化的作品已经不多了,只有在传统的神话作品里面,我们还能够依稀看到真实的保留着佤族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故事,这些故事和民间的习俗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长久地传承下来,成为还原佤族历史发展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是一个既敏感又艰巨的社会话题。在民族历史的发展中,它的艰巨性尤为突出。佤族在近代社会的反帝斗争中,一方面彰显了保家卫国的民族责任感,另一方面促成了佤族社会与中国的政治认同。班洪抗英事件的爆发,在多民族交往中有利于民族融合,在佤族社会形态的演变中达成了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从口头文学的盛行到书面文学的出现再到作家文学的诞生,是佤族文学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佤族作家文学得以诞生,并不断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佤族文化领域的一次革命。经过佤族作家近三十年的共同努力,进入21世纪后的佤族作家文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这也意味着佤族作家文学正在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佤族是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民族,是西南地区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佤族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主要聚居于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本文以汉文史籍的记载为中心,来探讨历史上汉文语境中所见的佤族历史与宗教,从而客观地反映出历史上汉文化语境中的佤族。  相似文献   

7.
佤族盟誓文化作为佤族的特色文化和民族精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尘封在历史迷雾当中。佤族盟誓文化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积淀,在坚决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和维护国家独立、对外友好交流与合作、团结兄弟民族等方面使这种文化得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佤族"司岗里"神话的传承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指出在口承文学日益消失的今天,"司岗里"神话的影响仍然渗透在佤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佤族传统文化得以存留延续的内在依据,在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冲击下,它正面临着断裂消失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直过民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使用的概念。它是特指一部分保持浓厚原始公社残余的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族。本文以云南"直过民族"佤族为研究对象,论述"直接过渡"给佤族居住的"阿佤山区"带来的不仅是传统思想中的生产方式的跨越。更重要的是,通过民族识别,使佤族实现了从政治文化边缘族群的"他者"向新中国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转换,并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纳入到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框架内,以及采取团结民族上层人士、革除猎头祭谷等传统习俗、破除旧有生产关系等系列柔性策略,全面建立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相似文献   

10.
佤族的巫舞     
佤族巫舞宛如一块“活化石”,再现了这一民族的历史、风俗,同时折射出他们的宗教信仰、性格和审美意识等。深入研究佤族的巫舞,对研究这一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民间杂技是一种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深深地根植于民众的土壤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对于杂技艺术是如何萌发的,历来说法很多,但是能全面解释的很少。原始先民的生活、原始宗教等方面是杂技的起源。  相似文献   

12.
佤族,是我国保留原始部落社会形态时间跨度最长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全民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佤族《木鼓舞》、《甩发舞》等已传遍国内外,获得了文艺界的好评。专家们给予了“头发会跳舞的民族”之美称。佤族传统舞蹈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突出,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和开发创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相似文献   

14.
刘万章不仅搜集与整理了数量可观的民间文学作品,而且还对民间文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民间文学具有多重价值,如历史、教育、文学等方面都有研究资料价值。其次,民间文学含有新的文学类型。他还提出了有关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学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民间文学是优秀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文学之一,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在古代已发生了自身的“前史”,五四以来文学先驱们也把视角放在民众身上,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但只是从启蒙角度来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并没有真正从文学史角度把握民间文学。解放以来,在毛泽东的民间文艺指导下开展新民歌运动,从民间寻找文化资源,但其中隐含新文学界的文学想象。80年代在重写文学史浪潮的推动下,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从史的角度对民间文学与民间有新的认识,但他竭力从民间文学中挖掘出来的也只是民间文学的“隐形结构”。因而,新文学史研究视镜中存在民间缺失,应呼吁对民间文学“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通过对佤族民间故事中所表现的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女性在环境、生活、物质文化创造、宗教活动、歌舞娱乐等方面作用的分析,揭示了佤族女性所创造的女性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对于佤族木鼓的原始用途,目前学者持有警器说、法器说、乐器说、崇拜之物说等几种各异的观点。综合目前佤族木鼓研究成果、鼓文化研究成果以及佤族社会历史发展纪实,再根据事物发展普遍规律,佤族木鼓上述用途应是一种历时性而非共时性存在。在所有用途中,战争之用的警器应是其最原始的用途。  相似文献   

18.
"古典 民歌"范式是十七年诗歌流行的诗体范式,它注重从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传统中吸纳艺术经验以滋养诗歌,形成民族的诗歌形式。构建"古典 民歌"范式的意义是重建一种民族的新型文学和寻找契合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以对抗中国现代文学的西方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19.
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台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民间信仰特别发达,它以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对闽台社会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曾经为闽台先民拓展生活空间提供精神支柱,并在维系基层社会的政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丰富民众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参与社会教化,凝取民族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闽台民间信仰仍然在民间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其中联系海峡两岸骨肉亲情关系的纽带作用还得到一定的强化。  相似文献   

20.
木鼓文化是佤族的标志性文化。沿用学界常用的文化"三分法",佤族木鼓文化之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均以有人涉足。总体而言,时间段集中于民国之后至解放初期,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民族学和历史学学科。这些研究成果可为佤族木鼓文化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从研究现状来看,佤族木鼓文化研究过程中研究视角仍有待拓宽、研究范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