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鱨��ѧ���ɻ��������̽��(һ)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概要分析了情报科学定义的历史演变,重点探讨了情报科学与图书馆学、传播学的关系以及情报科学的学科性质,总结了情报科学认知观的兴起历程、主要理论观点和对情报科学发展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ͼ���鱨������ƽ��˹�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图书情报工作与科教兴国*胡亚东同志为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收稿日期:1997—06—23胡亚东*图书情报工作在20世纪发展得最快,这也是科学与技术发展极其迅速所促进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两个方面促进...  相似文献   

3.
认识观给情报科学带来的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颖  孟鹏 《津图学刊》2004,(2):62-65
本文介绍了认识观给情报科学带来的新思维;认为哲学不仅能被用来分析情报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也可以用来分析情报科学中实际的理论问题;情报学认知观将用户视为产生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因此,在情报检索中需要具有社会科学——认知科学的观点;情报学与认知科学具有强烈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情报学期刊文献题录选情报学总论00215理论建设的思路/张智雄//情报理论与实践.-1995,(6).-8~1100216情报概念泛化论─—兼析尤、徐捷的情报观/姚健//图书情报工作.-1996,(1).-64~6700217“大”“小”情报观辨...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来了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又极大地推进了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众所周知,20世纪的科学,再也不是一个无结构的“几何点”了。20世纪的科学,是一个门类繁多、层次分明、结构复杂的知识系统。20世纪是一个大科学的时代。因此有必要在现代哲学观的统领下,从大科学观的角度谈谈图书情报事业。1大科学观和图书情报事业1.1什么是大科学“大科学”(BigScience)是相对“小科学”(LittleScience)而言的。“小科学”是指皇家学会时期,靠自己的资金、技艺和兴趣而选题的研究。小科学的研究目的不是…  相似文献   

6.
布鲁克斯情报认知观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布鲁克斯情报认知观是将波普尔世界1、2、3理论、科学范式理论与认知科学的精华融会贯通于情报机理后形成的全新的情报学范式。经过近20年的情报学实践检验与完善,现已成为当代情报这的主流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情报学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环境中的用户情报需求和学科情报系统的功能,社会认知理论引入情报学认知观。情报学社会认知观强调情报认知的社会情境性、领域性、文化性,其研究呈现内隐社会认知和整合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8.
美国情报科学与技术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IS&T)2007年年会——“参与到科研与实践中:社会计算与信息科学”,将于2007年10月19—24日在美国密尔沃基举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情报学期刊文献题录选编者按:鉴于《情报科学文摘》停刊,《情报学报》从1996年第互期起,每期用一定版面,选择性地报道国内情报学(含图书情报学)期刊的文献题录。本期选录的期刊是:情报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技术国外情报...  相似文献   

10.
情报科学技术与虚拟图书馆芮国章(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一、情报科学的诞生首先,应定义本文所指的“憎报科学”的含义,我们所说的这一概念范畴是与西方国家所指的“图书馆与情报科学”(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LIS))相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梳理中美情报学更名情况,以为我国情报学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思考。[方法/过程]从情报机构、情报协会、情报学科、情报教育机构等4个方面梳理中美情报学更名情况。[结果/结论]总结中美情报学更名的4个特点:起源于情报工作实践、情报学信息化、情报学技术化、情报学教育的iSchools化,从专业实践、信息技术、情报教育等三个方面提出国内情报学发展的建议,为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情报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看当前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在搜集整理28个硕士点单位的97个研究方向和6所院校的课程设置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现状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总结其在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的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6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 在我国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中, 以地域为中心的地方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迅速。本文介绍了区域性科技网络建设的概况和特点, 提出了区域性科技信息网络的定位研究。对通信网络平台、系统硬软件平台、数据库平台、信息资源开发和区域性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靖继鹏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情报学家,一生笔耕不掇,致力于情报学的学科体系、学科教育研究。理论研究为学科的发展及其与实践的融合提供逻辑思维之基,先生的情报学理论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情报学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开拓了新的领域,其情报学理论思想成一家之言,对情报学学科的发展与成熟具有重要价值。[方法/过程] 根据靖继鹏先生情报学理论思想的形成、发展、定型这一脉路,从时间上梳理先生情报学理论思想特点;情报学与时代发展联系紧密,靖继鹏先生与时俱进地开展情报学前瞻研究,其理性判断在不同时期的情报学研究内容中均有体现,故从情报学理论研究内容上分析、总结先生情报学理论思想的精髓。[结果/结论] 首先,从时间上将先生的情报学理论研究划分为情报学理论思想发端期、形成期、深化期3个阶段;其次,从情报学理论体系、信息经济、信息生态、情报学教育这4方面分析先生情报学理论的研究内容;最后,基于前两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先生的情报学理论精髓,透析先生于情报学事业中所流露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学科与学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提出我国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工作思路与重点;介绍我国学位授权审核的原则和学位授权的学科结构;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新特点,并指出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应当在五个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学习科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相关性,以及图书馆学、情报学引入学习科学的必要性,总结了学习科学对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认知科学、复杂科学、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出现的新思潮和新理论,为情报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为情报学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技术。大数据环境下的情报学在思想、方法和技术上都发生了许多变革,文章在跟踪近年情报学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归纳了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发展的十大特征,分别为计算化、模拟化、平台化、知识化、智能化、一体化、多元数据融合、方法联合化、结果聚合化和人机融合化。  相似文献   

18.
文本可视化可以帮助人们在海量的文本文档中快速获取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增加,文本可视化的应用愈加广泛。作为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文本可视化对基于文献资料的情报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结合情报研究任务和文本可视化的应用场景,将27 个案例分为基于文本概览、文本主题、文本情感和文本关系的四类应用,对近期文本可视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针对可视化方法在情报学的应用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情报学作为计算性较强的人文社科学科,具备数据科学的特点,大数据相关技术能为情报学提供有效手段,因此,设立情报学取向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和扎实的情报学专业基础、掌握大数据处理技术及分析理论、并能将其应用于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促进情报学学科发展。[方法/过程]对国内外大数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模式进行调研,总结学科教育发展特色,结合国内的教学资源情况,设计情报学取向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结果/结论]情报学与大数据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情报学为大数据提供了基础研究方法,促进了多源数据融合,拓宽了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大数据为情报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丰富了研究方法,提升了研究效率、扩大了研究范围。情报学取向的大数据与数据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不可替代性。学科体系需进一步改革创新,设立更多紧密结合大数据与情报学专业的新兴课程,如文献大数据分析、用户大数据研究等,系统地培养学生将情报学领域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探寻新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内涵,重新认识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当前和未来的新定位。[方法/过程] 总结"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7)",解读《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南京共识》,提出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未来发展的主要特点与总体趋向。[结果/结论] 在变化的时代面前,情报学与情报工作需要转型与变革,突破以文献为基础的学科固有范式,拓展以情报交流为特征的学科边界,从而以智能情报分析为核心,以技术开发应用为手段,以大数据为核心能力,以数据科学为新的增长点,构建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新的核心能力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