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利玛窦是最具影响的人物.他在华传教期间,把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传入中国,同时又将中国的儒家文化介绍到西方,是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文章围绕利玛窦在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两方面的贡献来论述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玛窦全方位地把欧洲的科学文化知识介绍到中国,其“文化适应”策略架设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利玛窦得到历代中国政府的高度评价,他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一莱布尼茨(1646—1716)是17世纪德国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理论的哲学家,他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先躯,人们对此都非常熟悉。然而,这位历史上少有的几个博学人物之一,作为中西比较哲学的先躯者之一,就鲜为人知了。自从1852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奉命来华以后,就开始将中国文化陆续介绍到欧洲。  相似文献   

4.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名声蜚卓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于1583年来到广东,直至1610年去世,一直在中国进行广泛的宗教和文化活动。在此27年间,他一方面给当时隔绝于世界的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西学东渐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另方面他也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介绍到欧洲,为西方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古老的中国文明在西方的传播作了重要贡献。利玛窦1552年生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城(Macerata)一个中等的望族人家。七岁入当地教会学校,16岁时,聪颖过人的利玛窦学完了学校的全部课程,父亲便送他到罗马学习法律,希望他成为一个律师。在罗  相似文献   

5.
利玛窦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既传播了西方文化,也向欧洲介绍了中国文化。端州时期,奠定基础;南方活动,扩大影响;觐见皇帝,进贡方物;北京十年,大展才华。利玛窦与徐光启、李之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数学文化传播的"利玛窦模式"的主要内涵包括:把传播数学文化作为一种工具为传播天主教义服务;在上层社会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范围内广交朋友并传播数学;将西方数学名著翻译成中文,使国人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数学思想;重视数学概念的中文译名,创造了许多措辞达意的数学术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科学名词.利玛窦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西方演绎数学理论和数学计算技术,"利玛窦模式"也为欧洲输送了中国古代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成就.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学西渐历程中,陈季同最先向西方社会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他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陈季同的贡献是显著的.陈季同对中西文化交流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最早用翻译的手段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了中国文化,他一生主要以法文写作,在其旅法期间,出版了不少介绍中国文化的法文著作,影响深远,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中国人的他几乎一生都致力于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用能够使西方人感兴趣和认同的方式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长处,也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十七、十八世纪,在华耶稣会士通过文献传播活动,把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也把中国的历史文化介绍给西方。由此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架起了中学西传的桥梁。为中西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传媒作用。 (一)耶稣会士在华期间,无论是输入中国的西学文献还是输出的中学文献,不仅仅是宗教,还包括科技、文化、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多方面的内容。1582年,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相继来华,正值欧洲新大陆发现和完成环球航行之后。他们克服语言障碍,利用文献信息把两种不同源头、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异质文化传入传出,进行交流,让中西双方通过文献相互了解,彼此借鉴,这无疑是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为中西文化开辟了文献交流的途  相似文献   

10.
1615年,《利玛窦中国札记》在罗马首次出版,从此,耶稣会士的中国信息开始源源不断流向西方。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把一个物产丰饶,犹如"天堂"的中国介绍给欧洲;利玛窦和他的弟兄们,则将一个文化的中国展现在西方人面前。这个中国对了欧洲的胃口,"东西方初恋般美好的时代"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文化进入反思阶段。这一时期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在带来西方一些虽不是最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大量将中国传统的哲学、医学、文学艺术等介绍到西方。汉籍西译推动了西方的启蒙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张平 《华章》2013,(32)
明代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开创了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新方式,也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高潮的序幕。他着汉服、讲汉话、学汉学、交士人、译汉文、写自传、记札记,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当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携带传教所用的圣母像、耶稣像来华,将西方"文艺复兴"绘画风格传人中国.一百多年后,在利玛窦的故乡,又来了一位传教士,并且成为中国宫廷画家,他就是意大利米兰人郎世宁.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作为一个有改造中国远大抱负的教育家,他对近代中国社会改造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思考。他提出改造中国社会的主张是建立在他对中西文化观念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取舍及改造,并在创新的基础上与西方文化相融合。这种中西文化观念奠定了陶行知社会改造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礼逊是第一位新教来华传教士,他在华24年,编纂《华英字典》和中文文法书《通用汉言之法》,首次把《圣经》全文译介到中国,同时又把中国典籍译介到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摆渡者"。马礼逊在华期间,费尽心血收藏近万册中文古籍,并冲破重重阻碍运回英国,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关注和研究中国文化,其中就包括大量珍贵的中国古典小说。马礼逊藏书有力地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并保存许多珍贵的中国典籍,同时也突出反映了马礼逊在中西文化交流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内心和灵魂深处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先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划时代式的伟大人物,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向西人介绍中国文化,向国人介绍西方文化,为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17.
晚清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沿袭了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文化适应"策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儒、耶两教的共性,进行佛、耶对话,提倡知识传教,形成与同时代的传教士不同的观点。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早期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之一的郭实腊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身份复杂,颇具活力和争议的人物.他充当着传教士、外交官等多重角色.他一方面鼓动和参与殖民列强发起的侵华战争,为学界和国人所憎恨.另一方面,从客观上来看,他在传播西方文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郭实腊在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利玛窦具有很丰富的数学知识背景,他以他的数学才能和语言天赋,在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中国近、现代数学的萌芽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利玛窦在肇庆既传播了欧氏几何,也传播了“非欧几何”.他所传播的“西方现代数学”及其所获得的效应,确立了他以数学来赢取中国民心的学术传教思想,为他后来在中国系统地传播“西方现代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合译了许多西方数学名著,不仅引入了新的数学体系,而且引入了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包括几何公理化思想),使中国传统数学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开创了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的纪元,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数学与数学教育的萌芽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代欧洲最初对中国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耶稣会士的纷至沓来。利玛窦作为耶稣会在华传教事业奠基人(Mathew Ricci),通晓汉语、研读儒经、身着儒服,结交显宦,介绍西方科技,争取中国皇帝,引领了中西文化的首次大规模交流,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为争取皇帝支持的北京之行是这一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