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吉安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4集广播连续剧《我的母亲曾志》,以昂扬的气势、饱满的激情再现了女革命家曾志从井冈山出发,最终魂归井冈山的曲折故事和艰难历程,再现了一位革命母亲的煌煌母爱、一位革命志士的忠贞信念、一位共产党人的无言大德,以高亢的旋律奏响了一曲穿越时空的红色绝唱,再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红色传奇。好题材:重温历史真实曾志1911年出生在湖南宜章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15岁时毅然投身  相似文献   

2.
陶斯亮在《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一文中,在写到与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残酷折磨的父亲陶铸见面时,是这样行文的: 当我兴冲冲而又心神不安地走进家门时,一眼就看得出来接我的您,您是那样高兴,但我却愣住了:一个声音嘶哑、头发花白、驼背的老人出现在  相似文献   

3.
赖晨 《档案时空》2012,(9):20-24
2010年10月14日,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烈士陵园,69岁的陶斯亮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来,为一位老人立下一块"恩重如山"的碑,并发表了深情讲话,讲话中缅怀了她和这位老人60多年的情缘,给予他高度的评价。那么,这位老人是谁?他和陶斯亮之间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4.
一 日 , 又 收 到 一 封 母 亲 的 来信 , 信 中 除 了 一 些 嘘 寒 问 暖 的 话外 ,剩 下 的依 然是 询 问我 新 闻写 作的 内容 。细 心算 来 ,这已 是 母亲 写给 我的 第 76封 “问 稿信 ”了 。 起 初,母亲 因农 活 忙,是很 少给 我 写 信 的 , 有 什 么 事 只 打 个 电话  相似文献   

5.
十年前的4月中旬,一个阴霾的中午,一封李银河寄自剑桥的信被投进我们在伦敦的家.我夫人丹阳拆开信封,发现银河的短函和一叠我们给她的书目单.信中她仅匆匆写了两句话:"小波出事了,我要马上赶回去.十分抱歉无法为你们继续核对论文所列书目的出处."读完此信,丹阳马上给银河在剑桥的住处去电.  相似文献   

6.
百期遐思     
我是伴着"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声,由童年走进少年,又进入中年的.我和我那个时代的许许多多人一样,有一个浓浓的"北京情结".而今,年龄在增长,心态在变化,可"北京情结"却一如既往.因为北京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缩影,是伟大祖国的心脏.仰望着她的金碧辉煌,注视着她的举手投足,一种幸福温馨,激越豪迈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7.
1993年,我担任副主编的<上海文史>发表了谈瀛先生的<郁达夫家信沉浮>一文.4月8日傍晚,我带着那期<上海文史>拜访王映霞,她虽说此前并没有看过谈文,不过,旧事重提,不禁勾起了她对遗失和追索郁达夫家信历史的回忆.  相似文献   

8.
<正>整理者的话:今年4月是我母亲叶露茜百年诞辰纪念。在整理她的资料时,发现一封1 983年时她和黄宗英的通信。事关我母亲1934-1940年间认识赵丹后,他们一起从事话剧活动的经历。她和赵丹无疑都是中国戏剧舞台上的精英、抗战文化中的斗士,新疆话剧运动的拓荒者,是献身于党的文艺事业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恩爱婚姻,毁灭在新疆军阀盛世才的阴谋中。当我母亲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从西域赶回时,重庆文艺界已为赵丹开了追悼会(后来  相似文献   

9.
2007年8月的一天,市档案局局长陈利众同志收到一封来自于大连机车车辆厂女职工毕丽华同志寄来的《感谢信》.她在信中说:"感谢葫芦岛市档案局的领导以及为我热情服务的有关同志",你们"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是你们"使我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0.
田永清 《出版参考》2005,(26):43-44
二月河自述: 母亲墓前的沉吟 我的母亲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性,她常常没有握针,而是擦枪--她是与新中国共同诞生的第一代警察,一九四八年是县公安局的侦察股长.除了打枪,她还骑马,过黄河进伏牛山.能打枪会骑马,母亲在我心目中不是倚门盼子灯下走针的女人,而是英雄.  相似文献   

11.
一 日 , 又 收 到 一 封 母 亲 的 来信 , 信 中 除 了 一 些 嘘 寒 问 暖 的 话外 ,剩 下 的依 然是 询 问我 新 闻写 作的 内容 。细 心算 来 ,这已 是 母亲 写给 我的 第 76封 “问 稿信 ”了 。 起 初,母亲 因农 活 忙,是很 少给 我 写 信 的 , 有 什 么 事 只 打 个 电话 。自 从我 走 上新 闻路 之 后,这 一切 都 因此 而 改 变 了。 每 隔 半个 月 ,母 亲定 会给 我写 来 一封 信 ,询问 我近 段 时间 的 写 作 情况 , 上 没上 稿 ,有 没有 长进 。 去年夏天,我因感 到搞新闻太辛苦、太累,再加上连续 两个 月没能上稿,产生了想改行的…  相似文献   

12.
母亲在田间劳作了大半辈子。然而,在她的人生之旅将近6旬之际,偏偏喜欢上了‘“爬格子”,并拜我为师,学习新闻写作。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从小因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很少读书。自有了我后,她便把学文化的愿望寄托在我的身上。乃至我入伍到部队,母亲仍时常在信中叮嘱我要利用业余时间学点文化。后来因工作需要,我喜欢上了写“本报讯”。每当自己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文字见诸报端时,我便把它剪下来,寄给远在他乡的母亲。母亲也常常寄来热情洋溢的鼓励信,句子虽然不太通顺,但那份深深的母爱之情却是真挚的,伟大的。随着…  相似文献   

13.
电视"面对面"所营造的大众话语空间,需要"我"和"你"的参与,也需要调动不在现场的"他/她"--公众的参与,这就决定了电视"面对面"的访谈不仅需要展现"我"和"你"的主体意识,也要尊重"他/她"--不在交谈现场的第三方的主体意愿,调动他们参与到电视"面对面"的过程中,共同营造开放的大众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4.
忆兰邨     
去年夏季的一天傍晚,闷热极了。我们一家吃过晚饭正在小院乘凉,突然接到兰邨去世的电报。我瞠目向天,泪水夺眶而出……兰邨长期患病,近几年来,一年比一年加重,经常来信要我们为她求医问药。在她逝世前两天,我重返延安刚回来,接到她的信,我立即回信,说了重返延安的感受……。万万没料到她给我的信竟成了绝笔。  相似文献   

15.
2005年6月初,宁波晚报推出了《给子一封信》的征。不久,编辑部收到一封特殊的来稿,这是一位患白血病的母亲给三岁儿予预留的信。信的作叫罗南英,是青海省乐都县的一名女教师。今年3月,她被诊断为白血病后,慕名来到宁波市第一医院治疗,因付不起60万元的医药费,只好放弃治疗。6月26日,《宁波晚报》选登丁罗南英留给儿子鹏鹏的四封信,这四封信分别是她写给儿子懂事时、10岁、20岁和29岁时阅读的。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教诲     
在我的家庭档案里,有"母亲的教诲"这一类目.类目名称源于家乡流传的"养儿不教,娇儿上灶"的一句古训,这一训诫从反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母爱是伟大的,而母亲的教诲是最好的母爱.我母亲在十年前就已去世,如今我也早已当了母亲,但她的谆谆教诲还清楚地记录在卷,并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相似文献   

17.
地火     
五年前,我在湘江之滨的长沙工作。一个燠热的夏日午后,传达室老王递来一封信——一封北京来信,更确切地说,是北京中国古旧书店的来信。信上说:“××同志,你询问的《泰戈尔作品集》第二卷,本店无书。今后当代为留意。”末了是单位署名;字体清奇秀逸,象是出自一位女同志的手笔。从眼下向前倒溯过去五年,那是怎样的一个知识洪荒时代呵。八亿人,两三个作家、七八台戏——这已经是宽宏大量了;闹腾得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好一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说来真叫幸远,一天傍晚,我无意中从一位收破烂的  相似文献   

18.
她失恋了,31岁,有点输不起的年龄,输给了一个比自己小7岁的女孩子!再不甘、再苦撑、再绝望--也挽回不了他的心. 男人的心一旦离开了你,身体的走,是迟早的事情. "心会跟爱一起走",谁在唱? 于是,她约了我,相信我有足够的耐心听她的滔滔不绝--漫漫长夜里,她夸张地、声嘶力竭地诉说过去的情爱,一直讲到她要吐--她已经两天没吃没喝了.  相似文献   

19.
中央档案馆馆藏珍品中现存有两封1921年周恩来写给严修的信,这两封周恩来早期书信的内容虽已公开发表, 但关于信的来历和意义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地方. 这两封信是1955年11月17日天津市的私营商业店员马俊起捐赠的.他在写给周总理的信中说:"一天我在故物摊上,偶然看见一束信札,原来是严范孙老先生家里的,便把它买了下来,在...  相似文献   

20.
正1990年初春,我接到一封寄自美国的来信,是一对华裔美籍老夫妇写来的。信中,还附有一张三人合照,背面写道:"天震处长惠存。陈颖、刘小东率必如同赠,一九九零年新春。"这封信的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有一批年富力强又颇有才华的中年基层干部走上了市一级领导岗位,谢丽娟是其中的一位,在副市长的分工中她负责教卫及民政一摊。人们对市长群体中这位唯一女性的初步印象很不错。她优雅大方,待人谦和。我记得在对外活动中最初与她合作时她说的第一句话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