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 新闻发布会之后,记者们相互介绍:这是著名记者某某,这老兄便是大手笔某某,等等。知道知道,久闻大名——绝无瞎捧之意,确实在报上、广播里经常看到和听到他们的名子。然而,面前这一位,介绍人称“中央台的杨青”的女士,我却不曾读到或听到过她的名子。看介绍人对她极其敬重的神情,可以认为老杨是被列入“著名”之列了,但我翻遍了脑袋的所有角落,终无法调出关于“本台记者杨青”的声音记忆。也许她习惯用笔名吧——不少  相似文献   

2.
每当人们看到一张好报纸,读到一篇好文章,人们所赞不绝口的总是作者的才华,记者的出色.有多少人知道是谁编辑的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些报纸的制作过程中流下了多少编辑的汗水,融进了多少编辑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四年多以前,我奉派去华沙担任新华社常驻记者。临行前,总社摄影部通知我参加派出人员摄影训练班。我心里直嘀咕,华沙分社一共只有四人:三名采编人员,一名报务员,那么多的文字报道任务,还有必不可少的资料、会计、开车、生活等各种杂务,现在再增加摄影报道,这又一个“额外负担”,能完成吗? 在结束了四年华沙分社记者的工作回到总社后,我对上述问题所得到的答案是:驻外记者兼搞摄影报  相似文献   

4.
1978年,万里一次在谈到宣传报道时说:“我真羡慕你们这些记者,哪里都可以去,只要深入下去,就能够听到看到真实情况。我们这些当官的要想知道真实情况很不容易。我们一下去,地、区、县、公社,直到村队,都有人陪同。  相似文献   

5.
信任的价值     
什么叫采访?老百姓都知道,就是记者找人了解情况.一些采访背后的东西,比我们最后看到的报道都要触目惊心,比如贿赂记者(或记者索贿)、追打记者、状告记者、通缉记者乃至逮捕记者.  相似文献   

6.
刘振敏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政部的主任记者,河南南阳人。三十多年来,她采访的大多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和国际交往。她的报道以语言清新流畅、感情丰富真挚、表达自然娴熟、时空形象强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这篇采访随笔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她的采写的特点,而且可以看到一位老记者具有的思想、作风和情怀。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7,(1)
人们知道,企业家有企业家精神,她是企业家优秀品质的外在表现。笔者认为,在新闻界记者也应塑造精神,这就是冒险拼搏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些精神是互相联系,互相包含的统一体,集中体现在记者采写新闻的实践行为过程的始终。我们从历届获奖的新...  相似文献   

8.
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柴静是个大忙人,我们只能从荧屏上常常看到她冷峻睿智的倩影。2月下旬,听说她来西安做一档有关教育方面的节目,我们抓住机会对她进行了专访。记者:“新闻调查”是央视收视率很高的强档栏目,选题往往发人深思。一般人很想知道你们每次选题确定的详细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标准?柴静: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团队的结构吧。“新闻调查”现在工作人员将近40人,除制片人、副制片人这些行政事务人员外,有一个专门的策划组,这个策划组一般四五个人左右,他们要负责一些大的年度选题规划等特别节目,就像去年的医疗系列报道这类节目…  相似文献   

9.
一 2003年“非典”时,哈妮13岁.她因为未知的信息惶惶不安,直到在电视上看到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在病房采访的记者.她因此暗暗确立了自己的记者梦.那时她是中学的小记者,曾跟报社记者去采访一个重病患者,还为他在报纸上募捐筹款.她觉得,记者很崇高,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输入新华社、朱玉两个词,可以查到12600多条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记录了朱玉18年记者生涯中的酸甜苦辣,点点滴滴.在2003年首届中国记者风云人物评选活动中,朱玉因为披露服龙胆泻肝丸导致尿毒症而榜上有名.在评选活动的颁奖晚会上我们没有看到朱玉的身影,因为她已踏上新的采访征程."让世界因为拥有我们而更美好"是评委会给朱玉的推介词,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句话.  相似文献   

11.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2.
"我想感谢在座的每一位记者,感谢大家在过去的8年里和今天与我的通力合作.我很高兴能在这个记者招待会上看到大家,我们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这个工作可以让俄罗斯乃至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们知道,俄罗斯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这里的人民是如何生活的,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欣闻国务院将十一月八日定为记 者节,很为我的记者朋友们高兴。我的太太晓黎也是个记者,从此,她又比我多了一个节日。 做演员几十年,认识了不少记者,像解放日报的丁锡满、张曙,文汇报的容正昌、汪澜,新民晚报的李葵南,文学报的储大宏等等,结下了很深的友情。每次排戏、演出,成功里都有他们的支持和关心。后来认识了太太,于是就认识了更多的记者朋友,知道了更多关于记者的故事。 记者这一行其实挺辛苦的。常常是头天晚上演出,第二天就看到他们在报上发的消息、评论,可以想见他们深夜在灯下伏案的紧张。说实话,这样的工 作我就…  相似文献   

14.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大意是:“一个女人有一晚没回家,隔天她跟老公说她睡在一个女性朋友那边。她老公打电话给她最好的十个朋友,没有一个知道这件事!  相似文献   

15.
画面 记者现场解说 各位观众,现在我是在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公园饭店地下室向您做现场报道。现在是当地时间27号下午5点,北约正在对贝尔格莱的地面目标进行轰炸。我们看到,在地下室里来了许多避难的人,这些人里头,有的是这个饭店的房客,也有的是职员,还有一些来自附近的居民。画面 采访珊蒂女士,旁边有两名儿童解说 记者:这位塞尔维亚妇女,她嫁的是一个美国人,她现在也在公园饭店的地下室避难,那么请她谈谈她此时此地的感受。(配音)这位名叫姗蒂的妇女说,我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感到震惊,他们不为我们的孩子着想,也…  相似文献   

16.
老子真的和我们同在吗?老子真的和我们现代生活有关吗?老子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曾经做过一个小测试。一次我到苏州玄妙观去,看到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非常可爱.都是小学生。我就问他们:“你们知道老子吗?”一个男孩说:“知道,老子就是我爸!”另一个男孩说:“老子不就是玄妙观当中那个道士的雕像吗?”  相似文献   

17.
10月12日,在京举行了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主办、记者观察杂志社等单位承办的“中国扶贫开发人物展”全国巡展活动启动仪式。巡展由64组图片和61尊雕像两部分组成,充分展示了从全国推选出的73位扶贫开发典型人物的风采,同时体现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近年来的主要成就。这些图片和雕像在王府井步行街展览3天,之后将到太原、石家庄、郑州等城市进行巡展。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和引导社会各界来关心、支持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  相似文献   

18.
从香港赶来采访“两会”的记者群中,我已注意到她了——曾慧燕,举着照相机, 匆匆的脚步,款款的微笑。邓大姐会见港澳记者时,通过记协的同志介绍,我才知道她是香港《快报》的记者,在香港报业公会主办1983年度的比赛(注)中,她获得了中文组最佳记者、最佳特写作者,最佳一般性新闻写作三项嘉奖。她没有大专学历,半路出家,一个28岁的女性,在香港56家报纸的激烈竞争中奋斗,赢得胜利,有多么不易!  相似文献   

19.
首先申明,本文不是对温迪雅从事的专业作探讨,也不是为这位电视记者、主持人的特点作评析,这些我都不懂,更无那份功力来做。只是偶然看到她帮助一位素昧平生的犯人改造自新的故事,非常感动,就有了一点想法:记者的行为形象,有时比新闻本身还具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据四川日报载:今年2月24日,电影演员刘晓庆等观看自贡灯会。她事先声明:不见当地党政领导,不见新闻记者,不准拍照,不准录相。结果,还是有记者为她拍照,受到斥责(后来知道是个香港记者),还有记者为她录音。她挡镜头,要记者销磁。记者说有“新闻自由”,刘晓庆说有“拒绝采访权”,大家大吵一场。对这件事,许多人批评“刘晓庆的架子”。在我看来,值得记者思索的并不是“刘晓庆的架子”,而是“新闻自由”的价值。刘晓庆的架子,是刘晓庆的,换个人恐怕对“见当地党政领导”、“拍照”、“录相”之类,求之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