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小城镇建设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小城镇社区教育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小城镇建设又为社区教育提供支持。当前我国小城镇社区教育尚处于"学校-行政型"阶段,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不相适应,地区差异大,必须用系统观整合小城镇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社区教育由"学校-行政型"向"社区-社会型"转变,使之成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青少年学生从小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学校是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教育的良好场所,课堂教学则是浸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品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对高品质学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品质学校自身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高品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聚焦学生可持续发展素养的培育进一步提高品位和质量,其基本表征是聚焦国家要求“顶天立地”规划办学战略、立足供需矛盾按规律创新办学实践、面向复杂未来建设可持续发展文化和持续改革促进学生更高质量的全面发展。高品质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在做实可持续发展的引领系统、做优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育系统、做强可持续发展素养培育的支撑系统等方面细化实现路径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教育:英国政府角色与学校推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是最早倡导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家之一.2005年3月联合国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2005-2014)发布之后,各国政府纷纷启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DESD)活动.本文重点介绍英国为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政府的角色作用,以及2005年以来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推出"未来教育战略"(SFE)、建立可持续学校(Sustainable Schools)和可持续学校自我评估系统等学校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民族学校与社区文化互动关系是当前教育改革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探讨和建构民族学校与社区文化的互动关系,对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理解以及民族文化的可持续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以文献、个案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展开探讨,认为建构民族学校与社区文化互动关系是由学校教育的社会性、文化性以及农牧区中小学文化持续传承所决定的。建构二者的互动关系,是在确立民族学校的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建立二者之间的文化对话和文化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6.
学校的社区教育属性及其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参与和沟通合作是学校发展与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也由此具有了鲜明的社区教育属性,并具体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相容共通、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合作以及学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序共享.而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社区发展与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相应的组织制度建设乃是学校发挥其社区教育功能的几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7.
生态移民社区的教育实践影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合人类学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与历史资料分析法,梳理和分析移民对普通教育与培训教育由排斥到接受乃至依托的实践变化历程。研究发现,移民社区的教育实践是移民不同代际主体实现就业与转变生计方式的重要途径,且普通教育与培训教育前后共同作用于移民不同代际主体转变生计方式的过程,体现了二者对移民群体生计转换的接续性影响,从而促使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呈动态变化的结构性特征。同时,研究针对生态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背景的特殊性与两种教育实践在移民社区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对普通教育从政策辅助,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以及对培训教育从培训内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建议,以进一步推进生态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创建“绿色学校”的现实意义创建“绿色学校”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为我国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不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新形势下环保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社区又带动公民,使更多的人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在学校环保教育和管理上的合作。创建“绿色学校”是学校参与全社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行…  相似文献   

9.
2004年,我校参与了杨浦区组织的国家级课题"地区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教学管理"为切入口,进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管理的尝试,旨在让学校回归社会,办学、管理回归学校,教育、教学回归教师,学习、养成回归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和谐发展,促进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自主、内涵、均衡、创新发展,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彬辉 《教师》2012,(2):21-23
环境教育是实现新西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生态学校计划是新西兰教育部开展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计划,影响深远,已不仅仅是一个环境计划,而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新西兰生态学校计划的宗旨是将个人、家庭和学校联合起来创造健康、和平的与可持续的社会。通过运用“全校性”的建设方法和创建独一无二生态学校的程序,以及自我评定生态学校奖的设置和政府促进生态学校计划实施的服务机构等内容,均可为我国生态学校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由发达国家提出的世界性农业发展战略,是当前世界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本文分析了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阐释了中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约束条件,指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起步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历史关头,持续保持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提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教育的奠基与先行,本文论证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奠基工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实施可持续消费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两部分。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对中国实施可持续消费的认识,即可持续消费的内涵、中国实施可持续消费面临的问题及实施可持续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再界定可持续营销为融合生态营销、绿色营销和社会营销为一体的营销观念,赋予了其更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是与仅站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界定的可持续性营销不同的一种营销观念。可持续营销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当前已经具备了其实践的环境可行性。但可持续营销观念的树立和行为的实施还是十分艰辛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非政府性组织等各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才能使社会的可持续营销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大学是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之下衍生而出的.可持续大学超出了“绿色大学”校园建设本身,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作为系统化的表述,可持续大学理念包含三个层次:可持续大学应为可持续发展率先示范;可持续大学要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可持续大学以引领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皈依.  相似文献   

16.
《学记》培养人可持续发展能力思想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要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坚持教育培养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价值取向,坚持教育的全面性、连贯性和慎重择师,注重培养人的自主发展能力,对我们今天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90年代之初传入中国之后逐渐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最近十年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文献(论文、专著等)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关乎人类发展可能性和生存质量的综合性研究领域,理所当然地吸引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参与其中,从而呈现出多视角、多层面的立体研究格局.可以预期,可持续发展研究有望演进成为由众多分支学科组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  相似文献   

18.
本试图从学理上提出“可持续生存”的概念。可持续生存是基于人类当下的生态环境危机而做出的回应,而提出这一概念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念性把握。它试图从哲学生存论的视角,反思人类生存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提出生存方式变革的新的方向。可持续生存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生存实践之中;当代人类生存实践的一个转向,就是走向可持续生存。可持续生存构成了时代明转向的基础,并成为迈进新明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叙述了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阐述了文化和教育的概念及其关系,分析了计算机文化和计算机文化教育的问题,论述了构建可持续发展观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计算机文化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功能,提出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做法,对计算机文化课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制度因素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已经并且将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 ,本文在分析农村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其制度根源和新阶段中农村扶贫制度需求基础上 ,指出新阶段农村扶贫需要制度创新 ,并提出农村扶贫制度创新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