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迁《史记》首创"循吏传",班固《汉书》承袭此体例。司马迁笔下的循吏注重守法敬法,而班固笔下的循吏更注重教化及事功能力。二书"循吏列传"中所记述的循吏各有特点。司马迁与班固家学渊源、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二人政治思想、著述宗旨的差异,是形成二者笔下循吏的不同及其背后不同循吏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谢春杨 《考试周刊》2011,(31):215-216
本文将《史记》"南越列传"和《汉书》的"南粤传"篇目进行比较,从而考察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在治史方法上的异同。虽然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在民族观上态度迥异,但两人的治史都是沿着实证、考证、详实记载的路线发展。司马迁是史学实证的开山鼻祖,而班固则在撰写《汉书》过程中对司马迁的史学实证精神有了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是汉武帝时代政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班固为这样的政治人物立传,却各具匠心。《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与《汉书·杜周传》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一是形制有别,二传皆为纪传体,但形制稍有差别,司马迁将杜周与其他酷吏合为一传,而班固并没有把杜周列入《酷吏传》,却另为《杜周传》。二是取材有别,司马迁单取杜周事迹,连缀为传,而班固却附记杜周子嗣,资料丰赡。三是立意之别,司马迁主要着眼于个体之"士"与大历史观,认为杜周是依赖于汉代酷吏制度而存在的,班固则着眼于宗族发展和西汉历史,认为杜周是武帝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杜陵杜氏家族的崛起者。  相似文献   

4.
《贾谊传》载班固(公元三二——九二年)所撰《汉书》第四十八卷,它是在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材料改写成的,是值得一读的文章。 《贾谊传》中载有经过删节整理的贾谊政治论著《治安策》等,鲜明地反映了这个年青有为的法家战士的政治主张。贾谊所生活的西汉初年,诸候王割据势力虽经汉高祖刘邦加以限制,但封地仍然很多,力量仍然很强,权力仍然很大,严重地威胁着汉朝中央政权。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贾谊建议利用中央政权的“权势法制”,对这些顽固势力进行打击;提出了  相似文献   

5.
王澍 《现代语文》2007,(10):110-110
《史记·五帝本纪》:"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司马迁似乎很重实。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也称赞《史记》为"信史"。其实不然。司马迁很好奇,《史记》不仅好奇,有时甚至流于妖诡和荒谬。  相似文献   

6.
由于司马迁与班固两位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出身与遭际及各自史学才能之不同,因而《史记》和《汉书》中的相同的类传虽记述时代、内容基本相同,但评价却大为不同。表现在对西汉王朝的看法上,《史》多讥剌之辞而《汉》则代之以雍容圆滑的记述。在道德评判上,《史》往往冲破伦理道德的束缚,而根据人物的具体情况定其优劣;《汉》则自觉地以统治者的代言人自居,处处以统治者的正统思想来绳墨历史。在义利观上,《史》重利但不排斥义;《汉》则重义而轻利。《史》、《汉》类传之异鲜明地体现了两位史家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在《史记》与《汉书》中分别有传。不同的是,《史记》中是合传,司马迁对董仲舒并没有过多的正面评价,而班固则为董仲舒单独立传,并高度钦许。究其原因,除了家学渊源、历史观存在差异外,重要的是时代思潮变迁所致。汉朝对儒学的热衷促使儒学从"百家"到"独尊"地位的转变,影响了包括司马迁、班固在内的社会群体的心理转变,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董仲舒及其学说的载记与评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史记》《汉书》酷吏列传存在史实记述、谴词用语、天子称谓等诸多差异.两者对待酷吏态度的不同,与司马迁、班固的身世经历、所处时代的文化专制程度都有极大的关系.班固将张汤、杜周从酷吏传中析出,另立它传,是根据类传与专传体例所作的调整,这也是班固对史书体例精细化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9.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不朽的史传文学巨著,它记述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太史公以史家非凡的胆识与勇敢的批判精神.面对现实.无所畏惧.展开了广阔恢宏的历史画卷.腐朽堕落的帝王,明争暗斗的宫廷,铁马金戈的战场、闾巷酒家的风波,役夫囚徒的呻吟.农民起义的风暴,无不见诸笔端.“其文直、其事赅、不虚美、不隐恶”(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由是,千百年来,太史公及其《史记》倍受人们的尊崇和称誉.研究其成果,为其诠释作注的大家不计其数.班固尽管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对太史公颇有贬词,但也不能不承认太史公是“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的良史之才.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在《史记》与《汉书》中分别有传。不同的是,《史记》中是合传,司马迁对董仲舒并没有过多的正面评价,而班固则为董仲舒单独立传,并高度钦许。究其原因,除了家学渊源、历史观存在差异外,重要的是时代思潮变迁所致。汉朝对儒学的热衰促使儒学从“百家”到“独尊”地位的转变,影响了包括司马迁、班固在内的社会群体的心理转变,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董仲舒及其学说的载记与评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史学大家,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记述都保留了若干生态史的信息。对于灾异史的记录和灾异的理解,马班也各有见解。通过对《史》《汉》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作者学术个性的差异。班固对于灾异的理解与司马迁自然主义的倾向不同,多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在关注生态和经济的关系以及生态和民俗的关系时,司马迁比较重视前者,而班固似乎更为重视后者。班固对民俗的关注,似乎是从强化政治管理的动机出发的。有关西汉生态保护意识的资料,《汉书》所提供的要更多一些。但是以考古资料对证,重要资料也并不是没有遗漏。历来学者进行马班的比较,或“甲班而乙马”,或“劣固而优迁”,近数十年则后一种意见明显占上风。其实就生态观念的比较而言,或许可以得出“马班二史互有得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汉志》所载《高祖传》十三篇亡,但其轶文多存在类书、汉代文集及史书中,本文着重从这些类书和文集中勾辑出《高祖传》之轶文;其次,探讨传、纪、起居注、着纪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高祖传》以及与其并列出现在《汉志·儒家类》的《孝文传》同《穆天子传》一样皆是起居注类。最后,探求《高祖传》的目录编次问题,对于这个前人多有争议的问题,根据对辑出的轶文进行分析,认为《高祖传》以及《孝文传》乃是从《汉志·春秋类》中《汉着记》裁篇别出的,是一种别裁之法,而非班固的讹误。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在《史记》与《汉书》中都有传,但有很大的不同。《史记》是合传,《汉书》为其单独列传;司马迁对董仲舒并没多少的正面评价,而班固却称其为"王佐之才";司马迁仅简述了董仲舒的一生,班固为董仲舒增加了许多生平。究其原因,司马迁和班固的家庭及时代的背景等都不同。  相似文献   

14.
汉代的两位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对游侠的记述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二者的序不同,对游侠群体的划分不同,二者对游侠的评价有差异。在看待同一社会现象时,两位史学家有如此大的反差,主要原因除了和游侠自身兼有正义性和破坏性有关之外,还和史学家自身的主体意识不同有关,正是司马迁和班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伦理观不同造成了《史记》与《汉书》游侠传记思想和内容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前人关于《史记》中屈原、贾谊合传原因的讨论,多停留在现象总结的层面。从发生学角度,联系《史记》的全书体例和《屈原贾生列传》中对二人挫折人生的描述,可知该传创作的一个根本之因是寄托司马迁“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的“明世观”。同时,司马迁在该传中还欲呈示其所创设的“楚辞学”。为了展示此学派的完整和规模可观,于是只得选贾谊来与屈原“合传”,甚至不惜破坏全书中的时间体例以及贾谊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另外,立足司马迁的楚辞学,考察处于其前后的刘安、刘向编《楚辞》的相关议题,可发现刘安作了《楚辞释文》式的编纂,逻辑未密,而刘向作了《楚辞补注》式的编纂则颇为成理。  相似文献   

16.
《汉书·元后传》仅采录扬雄《元后诛》中的四句,十六字,唐欧阳询《艺文类聚》采录三十四句,一百三十六字,宋韩元吉《古文苑》则采录了整篇,九百五十七字.探讨班固《汉书》之所以采录《元后诔》四句的原因,我们认为这与元后本传行文详略、班氏对元后的评价、班固对扬雄的推崇以及班固本人的正宗思想等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汉书·元后传》仅采录扬雄《元后诔》中的四句,十六字,唐欧阳询《艺文类聚》采录三十四句,一百三十六字,宋韩元吉《古文苑》则采录了整篇,九百五十七字。探讨班固《汉书》之所以采录《元后诔》四句的原因,我们认为这与元后本传行文详略、班氏对元后的评价、班固对扬雄的推崇以及班固本人的正宗思想等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贾谊对《左传》的引用可以看出贾谊在西汉《左传》学史中的重要性,证明前人关于贾谊传《左传》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同时,由贾谊的《春秋》观和他对《春秋》之元的认识上,可以看出他对《公羊传》的熟悉程度。证明了在西汉初年,《春秋》三传之间并没有森严的壁垒。  相似文献   

19.
《史记》乃司马迁的"发愤之作",其中寄托了作者"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情怀,在记述历史的同时包含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史记·秦本纪》中记录了秦国的历史,司马迁在记述秦国的兴衰发展中,极力赞扬了秦穆公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任人唯贤,并且知错能改等可贵的品质,体现了司马迁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20.
三.《左传》与《史记》之不合 《左传》与《史记》记事,时有不合。细考其不合的原因,当是多方面的.就多数情况而论,是司马迁失考误采.班固批评《史记》“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柢梧”.其论并非诬罔太史公,这是一种情况.也有《左传》失误而《史记》正之者,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