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在我国义务教育择校政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际,本文分析了中关两国关于义务教育择校政策的内容、背景和价值,探讨了两国义务教育择校政策不同的发展轨迹。认为任何一项教育政策都是为了解决某个社会发展阶段产生的特定的教育政策问题而制定的,任何简单的效仿都是无益的,甚至是危险的。择校与否,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只是政策选择的具体表征,不具有普遍性。具有普遍性的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公平。  相似文献   

2.
建立在分数、金钱和权力基础上的机会博弈择校,背离了义务教育对公民而言公平和公正的制度理念,动摇了义务教育对儿童生命自主、自由发展的权利根基。公民拥有平等享受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权利和儿童享有生命自主、自由权利是义务教育择校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基础。因此,基于公民权利和儿童权利保障的义务教育择校政策,要求在教育性质上坚持从应试教育走向公民教育,在学校特征定位上从同质性教育导向标准化办学和特色化教育,在"择校"的具体保障上实现从历史、市场博弈转向正义补偿。  相似文献   

3.
建立在分数、金钱和权力基础上的择校机会博弈背离了义务教育对公民而言公平和公正的制度理念,动摇了义务教育对儿童生命自主、自由发展的权利根基。基于公民权利和儿童权利保障的义务教育择校政策要求在教育性质上坚持从应试教育走向公民教育,在学校特征定位上从同质性教育导向标准化办学和特色化教育,在择校的具体保障上实现从历史、市场博弈转向正义补偿。  相似文献   

4.
学生择校权利的扩大符合我国教育政策和法规,符合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在我国现阶段促进教育平等的理性选择。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择校权利要大胆借鉴国际上有关国家的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遵循点带面、公立和民办学校一视同仁的原则,采取建立规范的择校机制、进行学区调整和重点学校改革等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就近入学:是权利还是义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政策,其根本宗旨在于保障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是对政府行为做出的必要规范,但并非学生及其家长必须履行的责任,或必须作出的行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就近、平等受教育应是一个整体,都是为了保证居民子女享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择校是学生与家长维护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正当要求;限制择校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保障施教区内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义务教育的标准化均衡化是顺利推行就近入学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基于公民权利和儿童权利的义务教育择校政策要求在教育性质上坚持从应试教育走向公民教育,在学校特征定位上从同质性教育导向标准化办学和特色化教育,在择校的具体保障上实现从历史、市场博弈转向正义补偿。  相似文献   

7.
就近入学与择校是一个两难问题,尽管多数西方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尝试推行择校政策,但择校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引起的争议依然存在,没有一个国家找到了比较好的方法解决。在我国,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政策,但现实中择校广泛存在。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可以让部分地区先制定择校政策,待成熟后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我国择校现象透析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择校事件导致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引发了深刻的争论,赞成论、反对论和折中论者相持不下,这种争论背后更重要的是探讨择校产生乃至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二是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针对以上原因,从普及义务教育、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落实政府责任和规范收费行为四个方面提出择校政策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限制到鼓励:国外择校政策透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政策出现了一个逆转:从限制择校到鼓励择校。由“大政府”向“小政府”的转变,是推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政策转向最主要、最直接的动力。择校政策的实质就是试图借用市场手段来实现改革的目标。目前,公众与研究人员对择校政策的态度褒贬不一。就我国国情而言,近年内不宜推行择校制。  相似文献   

10.
择校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择校现象在现阶段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择校权是学生和家长的基本人权;择校是学生及其家长追求教育公平的正当需求;择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择校是保障儿童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规范和治理择校现象应因势利导:确立学生及其家长择校的合法性地位;规范无序、失控的择校行为;逐步放开择校市场;保障公平择校的基本条件;拓展义务教育择校空间;保障义务教育择校主体权利。  相似文献   

11.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首次提出了教育券理论。其后詹克斯对教育券理论进行了完善,他主张教育券应帮助低收入家庭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学业。而1990年的"密尔沃基家长择校计划"则是美国民众将教育券理论运用到教育实际的率先实践。美国教育券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借鉴。深入挖掘教育券理论的价值,探讨我国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享有平等义务教育权的可行性,以及用教育券资助西部地区、贫困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生活费的操作策略,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就近入学是发达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初期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在这些国家给予家长一定的学校选择权后,就近入学政策仍得以保留。学校选择权作为受教育权有进一步延伸的趋势。具体到我国,中央政府在对待民间择校的问题,可以继续坚持就近入学为本,但可将学校选择权交由部分地方试点。  相似文献   

13.
转型时期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内涵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性的、多层次的概念。推进转型时期我国义务教育公平发展,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政策价值取向,要突出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坚持"义务教育优先"、关注个体的教育选择权、突出弱势关怀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从而保障教育政策能够公平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所有受教育者公平地接受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首先根据满意度理论提出义务教育满意度的假设模型,然后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教育满意度的评价及择校意愿的数据基础上,采用模型检验方法对义务教育满意度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分析了满意度对择校意愿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的人口学变量对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教育满意度评价是影响家长择校意愿的心理变量,尽管家长是否最终做出择校行为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家长对政府和教师的满意度评价是具有显著作用的预测因素,学历、职业等人口学变量影响家长的满意度,作者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比较我国城市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对应性的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不择校家庭,择校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择校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就读学校水平的正向影响更强。说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一致性增强,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分层与教育分层之间的对应性,从而进一步引发教育机会分布的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是长期积累起来的。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而义务教育是其根本。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已成为当务之急。教育券主张凭券自由择校,可以在以学生选择为本的基础上使我国的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状况有一定改观。  相似文献   

17.
我国义务教育的主体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严重不足。主要表现是校舍简陋、危房较多;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及体育设施差;教师待遇低,工资时有拖欠等。要使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就要认定投资主体是人民政府。其次才是社会力量。同时要分清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足额、适时、到位。  相似文献   

18.
城乡儿童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都应该享受同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长期以来,城市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质量以及教学投入上都明显优于农村义务教育,近年来这种状况依然存在,导致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化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偏向型政策的存在以及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为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政府必须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并建立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监督制度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至今,由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的努力,形成了较为理想的国际政策环境,各国义务教育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形成了学前和学龄教育一体化趋势。各国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并妥善处理义务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关系,强化教育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