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因,史学界流行着二种看法:一种认为人民群众是变法成败的决定因素,变法派脱离人民,与人民相对立,难免失败;另一种认为变法派代表了中小地主利益,变法主要败于代表大地主利益的保守派的反对.这两种看法都侧重外部力量的作用,对变法势力的内部问题缺乏足够的分析,因而不能揭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失败的必然性,兹有必要作一再探.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们二人在如何巩固封建统治的问题上,都各有一套政治主张,各有一番政治实践。各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政见和力量。他们在变法与反变法上的争论,对于宋代乃至以后的封建王朝,都有较为深广的影响。他们本是好友,相互仰慕;所受教育和仕途经历也大体相仿,但何以在熙宁、元丰变法期间,一变而为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的政治对手?历来论者有村种说法: 其一是说,他们二人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谓王安石代表中小地主和下层民众的利益,而司马光代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这一论点,显然忘却了下列基本史实。就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旨在富国强兵,巩固封建  相似文献   

3.
<正> 北宋神宗年间,为图强御侮,王安石实行变法,推行新政。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新政主要是推行青苗、农田水利、保甲、募役、方田均税、均输、市易等法。新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府库积存大量财物;新法也在某些方面维护了小地主和小生产者的利益,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皇权统治。但新法只推行了几年就失败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反对派势力的强大就是个重要原因。反对变法派为了阻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变法”属于高中历史选修一模块的内容,课标的具体要求是:(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一般情况下,本课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可以设定为:(1)能说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背景,认识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5.
一、单项选择题穴每小题2分,共50分雪改革是历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历朝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特别是在“积贫积弱”的两宋时期。据此回答1~4题。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的盘剥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的负担2.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著名的封建政府进行的赋税改革,其出发点是要解决①地主与农民的矛盾②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④政府财政危机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①背景相同②措施相同③性…  相似文献   

6.
考课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变法中不可缺少的人事制度的改革。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看法。理财必先理官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长编》卷二二○)。学者多据此论断:王安石变法是一次理财运动。但是,靠谁来理财呢?这是变法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王安石非常注意的一个问题。王安石从作县官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地主阶层的形成过程与“抑商”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业的发展会破坏地主阶层的利益基础——小农自然经济,在以通过租佃土地收取地租的方式获取本集团利益的方式下,封建社会中最大的利益集团—地主阶层—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必然会采取抑商思想和政策,抑制商业的发展,进而抑制商人阶层的壮大。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是北宋地主阶级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神宗时两次出任宰相,实行变法革新。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变法运动,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极力反对,双方开展了激烈的斗争。王安石为培养变法所需要的人才,对儒家的教育和旧的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废除了明经科,并用自己的观点解释诗、书、周礼,撰成《三经新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他倡导“学以致用”的新学风,主张向有实际经验的人学习,还创设了医学、律学和武学,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王安石在教育上主张的“新学”同守旧派“理学”的斗争,是当时变法与反变法政治斗争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王安石变法从本质上说是改良主义的,这就决定了他的教  相似文献   

9.
小学历史教材每课都有重点与难点内容。教材难点如何处理呢?我在教《王安石变法》一课时,确定教材重点是王安石变法及其作用和失败。可是就有学生在课堂提出疑问: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还要反对变法?问题一提出,教材的难点就明朗化了。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对小学生来说,只要让他们知道王安右在北宋中期实行变法,他是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就可以了。至于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变法内容以及作用、难度较大,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对小学生来说更难理解。但是学生提出了疑难问题,教师必需进行解答,于是我引导学生读课本里这样一段话:“为了缓和大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政府财政收入的困难……”,这两个“为了”正是皇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也就是说这个变法维护了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正>我曾不赞成以王安石划线来评定宋代某些作家,在《论欧阳修》中讲过这个看法,认为欧阳修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不能就算保守。因为,在那个时代,同是维护一种制度、巩固一个政权,改革的方式未必只许一家。如果说,凡附合王安石变法的,如吕惠卿、曾布等人,便是代表中小地主的革新派;凡持有不同意见的,如欧阳修、苏轼兄弟,便是代  相似文献   

11.
唐宋变革后,士人成为政治参与的主力,因对“理事关系”理解的不同,形成两种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处理问题。以北宋中期为例,朝廷苦于国用不足和兵农不修等问题,宋神宗即位后,重用王安石发动变法,由朝廷主导,将改革焦点放在打击既有豪强对资源的垄断。分别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首,在汴京和洛阳聚集了两批士人,他们对如何改革时局形成了两种不同论述。在不同的学术倾向或政治态度的背后,反映了新入体制之士人协助君主和士绅阶层对资源的争夺。熙宁变法时的政策论争,大致便是源于此一背景。王安石和司马光论政的差异并不在于变革与反变革,而是变革幅度以及朝廷角色的设定不同。在“为与不为”的议题方面,王安石和司马光分别主张“主动”作为与“被动”作为;在“如何而为”的议题方面,王安石和司马光分别强调“扩张”和“节制”的行动策略。在熙宁变法的强兵政策中,两人大致维持一贯的特色。对保甲法的态度最能体现两人基于“理事关系”的思考和论政。  相似文献   

12.
以杰出政治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在宋神宗的有力支持下,实行过长达十余年、震撼北宋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熙宁、元丰变法,九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议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皇权支持下的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不少人把原因归之为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但这只是外因,还有其内因。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王安石变法的情形是复杂的,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质言之:王安石变法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其成也神宗!”之所以会最后失败,“其败也神宗!”  相似文献   

13.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任副宰相、宰相之职,并积极从事革新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这一变法虽有当时的时代局限和王安石本人的阶级局限,但他能够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抑制和打击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兼并行为,客观上对生  相似文献   

14.
邱晓芳 《成才之路》2009,(20):59-59
北宋初年的集权措施使北宋经济繁荣一时,但其弊端的一面却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式,鉴于此,北宋宋神宗于1068年命宰相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新法实施的过程,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和商利贷者的利益,最终新法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5.
清末立宪派的阶级基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有的同志认为,立宪派的阶级基础是地主——资产阶级。“所谓地主——资产阶级就是指已经转化、正在转化以及企图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地主、官僚和大商人这个复杂的阶层。”我认为,尽管要求立宪的阶级力量比较复杂,但立宪派既然是阶级斗争中的一个政治派别,它就必定主要是某一个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代表者。所谓“正在转化和企图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地主、官僚和大商人”,只是地主阶级中那些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人,他们依然基本上站在地  相似文献   

16.
资产阶级野心家江青为了篡党夺权,炮制了所谓“法家爱人民”、是“农民的代言人”的谬论。为了鼓吹这种谬论,还宣扬这样两个观点:一是所谓在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斗争过程中,作为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代表的法家人物,也代表了奴隶和农民的利益;二是鼓吹在封建社会中后期,所谓庶族地主或中小地主阶层政治代表的法家人物,实行革新或改良,反对大地主兼并土地,主张发展农业生产等等,统统是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这种论调的实质是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它是不折不扣的合二而一的阶级合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关于北宋熙丰时期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之间纷争的起因,一些论著在讨论变法时已稍有涉及,其共同特征,是着眼于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诚然,单纯从经济生活考察,王安石变法确实牵动了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分配关系,尤其是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利益,从而招致了这部分人的强烈反对。但细加考察,单纯地从物质利益关系的角度探讨变法与反变法之争,显然有未尽之处。而另一些论者认为逐渐形成的变法派和反变法派之争的焦点不是要不要变法,而是如何变法,亦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在检索了王安石变法前后相互联系的若干史实后,我们可以发现,在导致最高统治集团分裂、倾轧的原因中,还有其它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掺乎其间。这些重要的因  相似文献   

18.
列宁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①王安石,字介甫,是我国北宋时期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地主阶级革新派首领。他崇尚法家,主张变革,勇敢地实行了著名的“熙宁变法”。他不怕阻力,敢于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顽固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答司马谏议书》②就是王安石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提倡法治,讨伐“腐儒”的战斗檄文,它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敢干冲破儒家“天不变,道亦不变”等传统观念的反潮流  相似文献   

19.
1965年3月10日《光明日报·史学》发表了胡昭曦《关于評价王安石变法的几个問題》一文,評論周良霄《有关王安石变法思想的几个問題》(载《历史教学》1964年第3期)一文以及其他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評价。胡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变法者的动机是为了人民嗎?”主要針对周文对变法者的动机的分析做了批評。指出:周文中认为  相似文献   

20.
熙宁变法是北宋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革新运动。王安石作为熙宁变法的领导者和实践者,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提出了诸多革新措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他继承了先贤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提出了“国以民为本”、“均财无贫”、“教以孝友”等观点,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