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育导刊》2004,(17):4-7
公明中学是深圳市宝安区一所初级中学,地处经济发达且日趋城市化的公明镇,校园环境优美,设施设备现代化。然而,学校生源多是来自镇内各村的村民子弟,他们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危机意识的教育,因而普遍学习懈怠,在进德修业上极少有图强奋发的精神。加之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把学生仅视为知识和教义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所应有的价值追求及个性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习惯于满堂灌输、全程控制、整体包办,这就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由此阻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概括来讲,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实质是灌输和强制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其在性质上,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在目的上,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内容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人们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等。这种教育一方面无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也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无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何谓学生自能发展?基于人本主义、多元智能理论,所谓学生自能发展,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地激发和引领,经过自探、自悟、自得,从而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实现自我身心连续不断的积极变化,促使自我独立而稳固的品质和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教育首先是人学,要研究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和倾向,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核心价值。宵了这样的认识,中小学教育科研在引领和推动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挑战面前,才会不迷失方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人,是一种“不完善”且“可完善”的存在物。当人在种群意义上获得了“类的本质”之后,“不完善”的个体人便具备了“可完善”性,这种“可完善”性表征为主体性和生成性两大特质。确认人的主体性,意味着教育是一种尊重和信任;确认人的生成性,意味着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引领。然而,现代教育无视人的这种特质,把人当作容器来“灌输”,当作物件来“加工”,进而陷入“物的教育”的歧途。因此,教育必须从人的特质出发,在人的特质框架中进行重建,才能走出自身的悖论。  相似文献   

6.
人,是一种"不完善"且"可完善"的存在物。当人在种群意义上获得了"类的本质"之后,"不完善"的个体人便具备了"可完善"性,这种"可完善"性表征为主体性和生成性两大特质。确认人的主体性,意味着教育是一种尊重和信任;确认人的生成性,意味着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引领。然而,现代教育无视人的这种特质,把人当作容器来"灌输",当作物件来"加工",进而陷入"物的教育"的歧途。因此,教育必须从人的特质出发,在人的特质框架中进行重建,才能走出自身的悖论。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传递社会实践经验并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对于教育,通常有这样三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生活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本所讨论的教育是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入脑入心的观点不断引起人们的讨论,而灌输教育在我国也有很多年的历史,对灌输教育的看法也多种多样,大部分人认为灌输教育就是强制的教育方式,但是今天重提灌输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当前关于伦理学的研究从多层面、多维度分析了灌输教育的产生及其影响,但是很多论文多关注灌输教育的理论层面,片面的讨论灌输教育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读列宁的《怎么办》入手,分析灌输教育的来源、必要性、发展和启示,更进一步分析灌输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教育落后思想指导下,有的教师往往扮演着高高在上的布道者形象,把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学手段:素质教育引领下的教师则以不教之教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他们在教学中与学生资源共享,对教学中的问题,互相探讨,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朱小蔓教授说:“教育思想,包括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既把握着方向,又提供这动力。没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教育热情,就只能做一个教育工匠。”可见,确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是教师的立教之本,也是教育改革的成功之端。  相似文献   

11.
苏共是极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政党,但由于苏共自身的渐次蜕化和言行不一,无视客观世界的变化,一味教条式的强行灌输,以致爱国主义教育徒具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最后只能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2.
朱小蔓教授说:“教育思想,包括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既把握着方向,又提供着动力。没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教育热情,就只能做一个教育工匠。”①可见.确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是教师的立教之本.也是教育改革的成功之端.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职业教育也同样如此。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固有的职业性和教育性并存的两重性特点,反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选择和实践模式上,要么过于强调其教育的同质性的育人功能,忽视其职业性:要么过于强调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工具性作用,无视其教育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课改大潮的冲激下,生成一种极端创新主义的倾向。极端创新主义者,无视教育发展的客观实际,主观臆造,致使在教育实践中,脱离教育继承,孤立教育创新,结果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相似文献   

15.
学生自能发展需要人的底蕴。人素养的培养比数理化能力的培养更为基础。因为教育在本质上讲是一种养育过程,是一种价值建构的过程,是一种精神的耕耘和收获,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具有一点诗人的气质、一点化的自觉、一点内在的闲暇、一点诗意的智慧。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16.
教育以开发人的精神、引导人的发展为旨意。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谈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似乎是一个“假问题”。事实并非如此,现实的教育充满了工具化、功利化、规训化、异化等因素和气息。呐喊了近百年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问题遇到了尴尬:理论总是“怀才不遇”,实践总是“有眼不识泰山”。看来,教育促进人的发展问题在批评当今社会和当代教育的“缺陷”的同时,对自身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赵琼 《教书育人》2006,(9):58-59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引领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基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作为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一个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制造机器”,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当代教育的三重困境。一、“计划教育”无视学生的兴趣 所谓“计划教育”,借用了“计划经济”的说法。如今计划经济早已被否定,但计划教育却仍然大行其道。在实行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今天,  相似文献   

19.
德育灌输是教育无视受教育身心实际,通过简单强制方式向受教育传递社会认可的思想观点、政治信条、道德和行为规范,试图使受教育无可选择地接受这些观点和价值规范的方法。德育灌输经历了教务化专制型和权威教学型两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征不同,其影响因素也各异。  相似文献   

20.
造成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因素很多。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着反道德的现象:无视人生意义的规范化道德教育;无视儿童存在的成人化道德教育;无视人的主体性的强制灌输;无视德育方向性的放任主义;扭曲学生身心的道德规训等。我们必须对其批判,回归道德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