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思想家、教育家苟子说:“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阐叙了君子做人的准则。举一反三,教学生作文,也应该如是,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包括辩证的两个方面:“小”.即选取的题材小、角度小;“大”,即立意的深刻、新颖,或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深广丰富。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它是写作主体在采集和构思阶段所运用的一种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小见大”是选材的一种方式。它主要表现在: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表现的是重大主题,阐发的是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3.
记叙文的写作,要点之一,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换句话说就是“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尤其是中学生常写的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4.
“以小见大” ,是作文训练中常有的事。比如学了《七根火柴》后 ,写一篇“以小见大”的记叙文《记一件有意义的小事》 ,应该怎样做呢 ?一、温故。根据“以小见大”的要求 ,设计一些带复习性的问题 ,唤起对课文中精彩、关键部分的回忆 ,加深对“以小见大”的印象。如 :1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以小见大” ,能否说清课文“小”在哪里 ?2 从这些“小”中 ,见到了怎样的“大” ?3 为什么这些“小”能够见“大” ?思考的目的在于理解“以小见大”的含义 ,上述三个问题中 ,第三个是重点 ,也是写这类文章的难点 ,思考时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 ,…  相似文献   

5.
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说:“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阐叙了君子做人的准则。举一反三,教学生作文,也应该如是,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包括辩证的两个方面:“小”,即选取的题材小、角度小;“大”,即立意的深刻、新颖,或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深广丰富。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它是写作主体在采集和构思阶段所运  相似文献   

6.
编者:同学们在作文时,有时遇到的题目较大(大主题),让人无从下手.这时,化解难题的有效方法是化大为小,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立意,即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作文构思的一种方式.它主要表现为: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即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微现象,表现的却是重大主题,阐发的是深刻道理.也就是说,用小题材来表现大主题.根据题材内涵的不同,“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以小事件阐述大道理 这类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来阐述一个大的、引人深思的事理.  相似文献   

7.
陈丹 《广东教育》2006,(7):95-95
学生的作文,往往存在着取材“重大轻小”的现象。对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常常教学生要重视小材料,学会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要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视野中的小角度,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能够“袖里藏乾坤,沙中显世界”。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的思想。”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写小事情悟大道理;二是写小人物显大精神。  相似文献   

9.
曹晓丽 《作文》2023,(Z2):70-74
<正>“以小见大”在写人和写事的文章中都可以使用,这是一种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把文章的主题浓缩在一个“小”的事物上,能够让主题更集中,事件更容易被人理解,情感更能打动人。大家熟悉的名家萧红在“以小见大”上就做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要在“小”上下工夫,重视“小”的智慧。以小见大,使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让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1.
小小说作为篇幅精短的文学样式,“选材精当,以小见大”是其取材立意的基本原则。小小说往往捕捉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摄取一个小镜头,或者是抓住生活中某一“闪光点”作文章,材料体积十分有限,但它必须做到“而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  相似文献   

12.
八月小蒜     
此文视角独特,以小见大。用“八月小蒜”的“象”承载“丰收后的和谐”的主旨,这是很有个性和时代感的出彩之作。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处理好“微小”与“宏大”的辩证关系。一要透过“小”叙事折射“大”道理,二要立足“微”视角展示“大”格局,三要借助“微”传播弘扬“大”时代,四要用好“小”课堂讲好“大”思政。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教育的特点,注重以小见大,方能实现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有效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4.
《小站》是一篇看图学文,描写了一个地处山区、无人注意的小站,赞扬了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全文具体描写了小站的“小”和“小站的精心布置”,没有刻意的修饰和抽象的评价,而是让事实说话,以“小”字贯穿全文,着意于以小见大,表达中心。教学时,我们不必逐段分析讲解,可采用整体导读的方法,始终抓住“小”字,从“点”入手,认识“小”站;联“线”理解,明确站“小”;抓“面”领悟,以“小”见大。从“点”入手课文与图画的内容基本相符,先讲小站的“小”,再讲小站的精心布置,最后讲小站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  相似文献   

15.
“意”即作品的主题思想,它在作品中居统帅地位,而“词采”、“题材”等都是“意”的麾下的兵卒。千古文章,以意为先。有了“意”,才能确定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式,才能选择和剪裁文章的题材。“意”是文章的灵魂,材料一旦有了“寓意”,就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力。有了生命力的文章,才易与读者产生共鸣,产生醒人警世的社会效应。可见,“意”的有无与高下,是一篇文章成败优劣的关键。那么,如何提炼和强化文章的“意”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炼意方法。一、以小见大法“以小见大”,就是截取生活中的小片断或通过凡人小事的“窗口”来表现时代的风貌,…  相似文献   

16.
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常有“没词儿”的时候 ,有时一点儿思路也没有。其实 ,这是构思能力较差的表现。怎样才能拓宽构思的天地呢 ?  一、以小见大有的作文题目要求的取材范围比较“大” ,要求表达的中心也比较“大” ,写作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 ,此时 ,若能“以小见大”常能帮你打开思路。以 2 0 0 2年黑龙江省中考作文题为例 ,题目是这样的 :人们往往喜欢收藏自己珍爱的东西。大到文物典籍 ,古玩字画 ,小如一枚书签 ,一张照片……它常常能给你带来无限的乐趣 ,或引起你美好的回忆。请以“收藏”为话题 (注意 :是话题 ,不是文题 )写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17.
记叙文的写作,要点之一,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换句话说就是“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尤其是中学生常写的话题作文。所谓“化大为小”,首先是将大的话题化为小的话题。作文话题,其写作范围通常都是极大的,为的是让学生都有话说。但一篇作文,篇幅有限(其一般的要求是800-1000字),若按原话题去写,是很难驾驭的。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将话题化小。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切分蛋糕”。譬如在你过生日时买了一个大蛋糕,你不可能将它整个的拿起来去吃。你得先把它切分成若干小块,然后才好去吃。也有人将其比作“开小窗口”,道理和前者也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8.
具有浓郁地域色彩与民族风格的现代诗,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韵味,很值得深学与揣摩。从诗歌价值意义与美学魅力角度,挖掘现代诗的丰富内涵,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不断拓展延伸中融入文本,在“小处”中探寻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大处”。从“你”入手,探寻《黄河颂》的真情、主旨,即是“以小见大”的诗歌鉴赏法的实证。  相似文献   

19.
《小站》是一篇看图学文 ,描写了一个地处山区、无人注意的小站 ,由于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和认真工作 ,给旅客带来温暖的春意 ,赞扬了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全文没有刻意修饰 ,抽象评价 ,坚持让事实说话 ,以“小”贯穿全文 ,着意以小见大 ,表达中心。教学时 ,不必逐段分析讲解 ,可采用整体导读的方法 ,始终抓住“小”字。从“点”入手 ,认识小站 ;联“线”理解 ,明确小站 ;抓“面”领悟 ,以小见大。一、“从点”入手 ,认识小站课文内容与图画的内容基本相符 ,先讲小站的“小” ,再讲小站的精心布置 ,最后讲小站给旅客带来了…  相似文献   

20.
寻找小切口,深入挖掘,谓之“小处理”。作文写作的“小处理”就是人们所说的“以点及面”“以点见面”“以小见大”,其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景一情,从大处着眼,于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作品赋予深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