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晚年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提出了关于落后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跨越”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是“跨越”的继续。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马克思关于工业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指出,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时,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认定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某些国家超越卡夫丁峡谷成为可能;并根据历史的主动性同历史的必然性相结合的原理,提出了把革命引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基本纲领和策略。马克思的这个理论,已从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以及其它国家革命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这一研究成果对我们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马克思关于工业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指出: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时,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认定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某些国家超越卡夫丁峡谷成为可能;并根据历史的主动性同历史的必然性相结合的原理,提出了把革命引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基本纲领和策略。马克思的这个理论,已从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以及其它国家革命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这一研究成果对我们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晚年在观察世界革命发展趋势和研究大量人类学笔记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早年思想截然不同的跨越理论,即东方社会理论。在具体分析马克思晚年跨越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它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实意义,从而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早期的研究中认为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必然发展途径,但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进入上升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已经不具备了,与此同时东方社会由于资本的扩张导致原先封闭的状态被打破,被迫参与到世界市场和分工中来,并且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革命战争,这让马克思开始重新审视东方社会,认为俄国、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可以成功跨越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知识体系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多样性。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提出要加速资本主义发展从而缩短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阵痛,列宁更是从理论到实践实现社会主义的第一人,不仅成功实现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且提出了许多捍卫社会主义革命果实,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理论成果,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对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理解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再次验证了社会革命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必然性。落后国家的率先跨越本身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否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也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历史必然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实践基础;科学发展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指引下,在中国特殊国情和社会发展逻辑规律的历史必然中产生,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必将在科学发展的引领下更加自信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8.
于洋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11):94-95,103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是马克思晚年在世界历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研究东方社会特别是俄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而得出的成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是立足于“世界历史”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广阔的新视野、新方法,分析研究处在“世界历史”下的中国国情,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第一次科学和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第一次突破了历史形态发展顺序,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和享受资本主义一切积极成果的大胆设想。这个理论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和内在的联系。学习重温马克思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有着深刻的启迪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l9世纪 4 0年代 ,马克思就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趋势 ,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具有特定含义的“世界历史”概念分析、表征和揭示了这一历史趋势 ,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世界历史”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是立足于“世界历史”的高度 ,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和方法 ,分析和研究处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情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第一次科学和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何在“世界历史”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由此凸现了邓小平理论宏大的全球化视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 2l世纪 ,邓小平理论仍然充满着青春活力 ,是指引中国社会主义在 2 1世纪阔步前进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必然由民族的、国家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丰富和拓展了这一理论。这种继承、丰富和拓展首先表现在重新认识资本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这三个方面;其次,这种继承、丰富和拓展还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同世界各国交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的唯一选择。 一、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认为,先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在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他们又提出,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俄国革命的实践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革命转变的理论,。他认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而言的, 它着眼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 着眼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的中国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二者一脉相承。邓小平不仅继承而 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来考察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的理论观点,生产力、分工和交往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三大基石。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以这三大基石为基础,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6.
在批判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依据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现实,立足于无产阶级的立场,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方法,重塑了世界历史概念,创立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世界历史"理论.在这一理论中,马克思以其具有特定含义的"世界历史"概念,分析、概括、表征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使这一理论具有宏大的全球化视野.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的今天,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从宏观角度去思考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这一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运用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 ,这是马克思提出的落后国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根本条件。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但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却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邓小平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如何运用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中国继续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具体途径和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依据 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的论述,是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并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一些科学的预见。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又十分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具体多样的,不可能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方法、形式和速度,只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进行独立探索。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经济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设想。邓小平真正领会和把握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精神实质,他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时代新特点出发,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为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燕尾服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