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州独立,作为甘肃辛亥革命中的一件大事,其作用不仅在于当时对甘肃封建势力是一重击,而且对辛亥西北战局有重要影响,并最终促使全国共和局面的完成,其历史意义不容忽视。文章从秦州独立对当时西北封建势力"迎驾西北"企图的冲击与阻遏这一角度,去探讨秦州独立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六十年前爆发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曾经在河南引起广泛的反响。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在河南引起反响,是和当时河南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的。一河南地处祖国的腹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中心,封建势力根深蒂固。辛亥革命时,河南是极少数没有宣布独立的省份之一。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复辟倒退,河南  相似文献   

3.
龚阳军 《历史学习》2002,(12):16-17
在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试验修订本·必修)中,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所引用的参考论文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却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此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该文在论证这一观点时所列的史实,由于没有考虑到中国的辛亥革命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所处时代的不同、封建势力在当时社会地位的不同以及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与封建帝制的本质区别等因素,因而并没有准确…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但是,辛亥革命前的甘肃地区由于荒僻险远,社会封闭落后,政府腐败黑暗;经济结构单一;化思想领域内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这些特点深刻地影响了甘肃辛亥革命的过程、规模和结果,使甘肃成为全国各省当中最后一个独立的省份。从而使甘肃辛亥革命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既具有相同的共性,又独具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古老落后的中国一步步地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为了摆脱贫困屈辱的生活状况,从来没有停止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斗争。义和团运动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为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先后发动和领导了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由此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仅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进步报刊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它对当时社会诸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一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无论从作者群、传播内容、受众及销量等诸方面考虑,《民立报》对促成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它的兴衰也就与革命力量的消长息息相关。辛亥后,主要负责人的投入政治,思想上的一度对袁妥协以及袁世凯封建军阀势力的发展和过于强大,都是导致《民立报》最终走向停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安徽独立光复迟缓。安徽最早爆发的寿州淮上军的光复独立,其社会动员、革命发动、势力拓展进程等都带有安徽辛亥革命由城乡光复再促进中心城市独立光复的鲜明特点。由此出发,考察安徽辛亥革命的类型划分和淮上军起义可进一步丰富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武昌起义前的西北地区,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激化。一方面,革命党人参加和组织的各种秘密会社活动频繁;一方面,留日学生已成为一股政治力量。武昌起义后,西北地区率先响应。以陕两为中心,清军先后由东西两线进兵,集中围剿,成为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结束前西北地区的一场悲剧性战争。西北地区响应武昌起义其间,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西北的统治,为辛亥革命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先决作用,为西北辛亥革命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前,当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的革命风雷震撼中国大地的时候,气势磅礴的革命浪潮也波及到了千里陇原,对闭塞落后的甘肃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在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之际,回顾一下这段光荣的斗争历史,对比一下甘肃的过去和现在,这对于激发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激情,增强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信心,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五四运动时期,甘肃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处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但甘肃的黑暗与腐败,也许比全国许多地方更为严重。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虽波及到了甘肃,但由于甘肃偏居黄河上游,交通蔽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极为薄弱,加上满洲贵族势力与地方封建势力(尤其是以马安良为首的回族封建割据势力)特别顽固,因  相似文献   

10.
胡元倓于1903年创办的明德学堂,是清末湖南第一所私立学校。它经历了几十个不平凡的春秋,直至胡谢世后,明德依然长在。胡的一生与明德相始终,其办校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教学质量之高、社会影响之深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所罕见。明德学堂曾是以黄兴为首的华兴会从事革命运动的据点,同时也有封建顽固势力在这里活动。胡以一介书生,蔽屣名利、往来于新、旧势力之间,一方面利用官、绅权势以维持明德学堂;一方面又利用明德学堂以掩护黄兴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从而为教育事业、为当时的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研讨胡元恢及其所创办的明德学堂,不仅对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而且对研究辛亥革命史,乃至整个民主革命史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政治观的一个核心内容.当时,它被引进到中国来,是属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范畴.今天,我们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仍然需要继承与发展五四的民主传统精神.所以,探讨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演变,是不无意义的.一辛亥革命以后,革命派和立宪派皆力主移植西方政制,加强国权,提倡国家主义.但是,民初的这种政治思潮,却成为袁世凯肆意实行封建专制,强化伦理纲常,企图帝制自为的舆论工具,致使民国徒有其名.  相似文献   

12.
新莽政权覆灭后,西汉王朝潜在的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高涨起来。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地方豪强大姓,各拥兵众,称王建制,转相攻击。“梁王刘永,擅命睢阳,公孙述称号巴蜀,李宪自立为淮南王,秦丰自号楚黎王,张步起瑯琊,董宪起东海,延岑起汉中,田戎起夷陵,并置将帅,侵略诸县。”地处西北的甘肃,也有许多割据势力。“窦融据河西自称五郡将军,卢芳据安定自称平西王,隗嚣据天水自称西州上将军。”特别是其中的隗嚣政权,纵横甘肃境内,持续十有余年,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对东汉光武帝完成统一起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弄清隗嚣割据政权的始末兴衰,对于研究东汉初年西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主体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武昌起义爆发后,南北各省先后脱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而“独立。”但河南为什么未能象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那样摆脱清政府而“独立”呢?河南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所举行的多次武装反清起义及其以后民主势力挽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争又为何屡告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河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逐步陷入困境?笔者试从主、客观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隋唐时期,今甘肃天水市被称为秦州,其治城是陇右东南部地区的经济、政治、交通、文化中心。隋唐300多年历史中,在秦州先后建置有秦州总管府、秦州都督府、秦成两州经略使司、天雄军节度使司等地方高级管理机构。秦州因其所处的重要地位,成为隋唐中央政府经略陇右东南部地区的桥头堡,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很多教师对鲁迅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了粗略的介绍,但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每个教师介绍给学生的都是自己认为应该交代的,交代的内容主要是根据我们前面说的那个主题先行的“意义”。例如交代辛亥革命失败后,群众的麻木不仁,革命者的英雄壮举,封建势力的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16.
中外文学”复古运动”的实质大不相同:发生的背景和目的不同;性质、指导思想、内容不同;影响和后果不同。欧洲文学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向封建宗教势力进行的一次战斗,其目的是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具有进步的意义。中国文学史上的“复古运动”是封建文人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它起到了延缓社会灭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以來,地方上世族豪强的勢力很大,隋朝统一中国后,雖其政治地位已逐漸衰落。但当时还有相当大的经济力量。可是,隨着全国的统一,封建經濟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封建中央集权的政府,因此,也就必須消滅地方上豪强世族的势力,所以在隋朝時,就發生了中央集权勢力舆地方世族勢力的鬥爭。 (一) 要谈隋朝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世族勢力的鬥爭,首先必须要(?)道当时世  相似文献   

18.
虽然新化运动与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是为了反击封建复辟势力,拯救中国,但孙中山并不支持新化运动,其原因是:新化派与孙中山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同,双方选择了不同的革命方式:孙中山不赞同新化派对中国传统化的彻底否定,主张对其继承,改造。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并不表明其支持学生的新思想,而是对学生的政治行动和爱国精神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末,鉴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中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为中心、以军工为主体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甘肃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及资源条件,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回顾这段历史,理性地分析甘肃三线建设的得与失,对我们当今的经济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12年初,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三股拥有全国影响的政治势力和三个鼎立的政权: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袁世觊掌握实权的清朝王室;黎元洪为都督的湖北军政府。抛开近代中国总的阶级力量对比(封建阶级力量大于资产阶级力量)和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谈,单就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所波及的地区和声势而言,可以说革命势力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局面。但湖北军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