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根据许慎转注之义例,从新的角度分析“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内涵,把握其外延,重于“意”与“义”之分,“同意”与“同义”之别,旨在完全符合许慎原意的基础上理解“转注”,并以此评述转注众说。分析其违背许慎“转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转注”之说,可谓聚讼纷纭,至今没有完美通达的解释;然而“百家争鸣”,互相启发,不断加深了人们对汉字体系的认识,逐渐揭示了汉字“音、形、义”之间错综关系,逐渐分辨清楚了文字体系与词汇体系的联系与区别.本文拟以前人之说为起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讨“转注”的实质,解释“转注”的条例,以就教于方家及同志.一、古今“转注”说的思考“转注”之名,始见《汉书·艺文志》.班固、郑众、许慎三家名称都同.许慎归纳出条例:“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郑玄注经,以及汉代其他文献对此无歧说.唐、宋以降,歧说纷起,各肆己意,以致无所归依.  相似文献   

3.
(一)对于“六”书中的“转注”,自郑玄、班固、尤其是许慎提出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围绕许慎的八字定义、两个例字,推求探索、各抒已见,然迄无的论。有的人在探求之后,一方面感到“转注”字在《说文》中没什么标志,另方面,又受到“义转”说的影响,所以仅认为“转注”是“诂训”之法,充其量不过是“用字”之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转注”  相似文献   

4.
“六书”中的“转注”,经许慎定义后,对许慎定义的解释,诸家各异,不下数十种.弄清楚诸家解释的孰是孰非,谁的释义最符合许慎定义的原义,这对于理解“转注”及“转注字”的字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转汁”是“六书”之一,最早给它下定义的是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语焉不详,书中无例,遂使后人聚讼纷纭。高亨先生曾据丁福宝《说文解字诂林)提供的线索在《文字形义学概论)一书中,把以往的转注字观点归纳为十八种。其中大多数说法都为学界所否定,比较流行的有三说:同部互训为转注;语词声韵之转即转注;“转注原体字”移附到类首上即加注意符为转注。我们认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和合理成分,但同时也有可商之处,转注问题应该是可以说清楚的,今一抒己见于兹,以为求教于方家之由。  相似文献   

6.
“转注”是“六书”中意见分歧最多的造字法则之一。文章论述了“转注”与“六书”中其他类别的关系,分析了不同的“转注”观体现的转注字的特点.并从历史与心理的角度揭示“转注”字的成因,根据《说文?叙》及历史背景来探明许慎“转注”字解说失误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谈“转注”     
在对传统“六书”的解释中,以转注说纷讼最多。其纷讼的凝聚点有二:一是对“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转注界说的理解,二是转注与其它五书的关系。本文拟从对许慎转注界说探源入手,在此基础上来认识转注字的形成、与其它“五书”的关系及其在文字学上的意义。 一、论《说文》的转注是有相同构字部件的同源分化字 如果对历来的转注说作宏观的类的划分,则不外乎主形说、主义说和主声说三大类。主  相似文献   

8.
释“转注”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句话象千古之迷,从唐代到现在,对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看法,如清人江声认为,转注是指五百四十个部首对所统各部字的关系而言,戴震、段玉裁认为,转注是指词义的互训,朱骏声认为,转注是指词义的引申,章太炎认为,转注是因方音不同而重新制字,今人陆宗达先生认为,转注是指为从某一语源派生的新词制造新字。笔者认为,转注是一种具体的造字法,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对“转注”解说过于简略,以至后世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旨在比较“转注”诸说之优劣,并在此基础上谈谈笔者对“转注”的肤浅认识,以就正于方家.对“转注”的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有“主形”、“主义”、“主声义”以及“主形义”诸说,下面分别论及.一、以徐锴和江声为代表的“主形说”南唐徐锴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耋,有寿,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一首者,谓此孝等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别名,皆同受意于木,故皆从木.”①清代江声说:“立老字以为部首,即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老省;老字之外,如耆、耋、耈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于老,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叔重但言考者,举一以例其余尔.由此推之,则《说文解字》一书,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②“主形说”认为“类”就是部类,”建类”就是建立部类.《说文》540部就是540  相似文献   

10.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本文以六书理论研究的历程为切入点,许慎和桂馥为代表性人物,介绍了传统“六书说”在中国古代的产生发展历程,并就其六种构造条例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评段玉裁的转注观——六谈六书之转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代文字学家戴震、段玉裁等认为转注字就是“互训”。换言之,同义字就是转注字。影响较大的是段玉裁。他的《说文解字注》对汉字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他为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不少补充,也纠正了一些失误。同时也把他的转注观点塞满了《说文解字注》。可惜,他的转注观点是非科学的,也不是许慎的原意。说他的转注观不科学,是由于:一,片面理解许慎的转注例字“考”和“老”的关系;二,混淆转注字和形声字的区别;三,曲解“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含义;四,强分“造字”与“用字”。  相似文献   

12.
论转注     
六书中的转注,自来聚讼纷纭,迄无定论。近年来读了几篇论转注的文章,仍觉未能发六书转注之旨。本文拟提出个人的肤浅见解,和大家共同讨论。一许慎《说文解字叙》对转注下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许慎的定义较为简单含糊,容易引起歧解。自唐以来,解者不下百家,撮其要者,约有以下几说。  相似文献   

13.
“义旁表字义并注声的汉字为转注字”,持这一主张的学者相继提出和发展了这种转注理论,并丰富了例字。这种转注理论是以“考、老”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中诸多方面值得探讨,如:转注字的表义方法应如何概括,界说的例字应如何理解,转注的界说应如何解释,转注真谛究竟是什么等。应对上述问题质疑的同时,认真地研究许慎《六书》之“转注”。  相似文献   

14.
论“转注”     
转注是六书之一,然而,自唐以来争论激烈,概括起来,主要有四说:主形说、主义说、主声说、主形声义说。这四种观点都违背了许慎关于"转注"的定义。实际上,转注是造同一部首内的同义字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礼》提出了“六书”这个名称,东汉许慎给“六书”下了定义,并举例加以说明,以后的人谈“六书”,谈“汉字的构造”,大概都是根据许慎的说法。不过,后来的文字学家经过研究,多认为“六书”中的“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的方法,不是造字的方法,于是就有了“四书”的说法。还有“三书”的说法,即象形、象意、形声。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教材”)讲述“汉字的构造”,就采用“四书”的观点,对两种用字的方法“转注”和“假借”,也作了简明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六书三耦”说与汉字的形体分析古敬恒“六书”一同,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具体名目未论及。汉代郑众、班固和许慎分别提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传统文字学采纳了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顺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起来说,“六书”是战国末到...  相似文献   

17.
“六书”的名称始见于战国,《周礼·保氏》:“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书”的分名,至汉代始见,其名序,总分三家: 班固。“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七也。”(《汉书·艺文志》) 郑众。“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周礼解诂》) 许慎。“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面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  相似文献   

18.
“转注”是在象形、指事、会意之字的基础上增益形符或声符而孳乳新字,因此它是一种造字的规律。“转注”不仅是造字规建,而且是造字法由“依类象形’过渡到“形声相益”的津梁。转注字不同于形声字、亦声字、区别字。  相似文献   

19.
《周礼·地官·保氏》始见六书之名。班固著《汉书》,郑众注《周礼》,许慎撰《说文解字》,各自给六书定出名称,许慎还给六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字。此后,研究六书的便多了起来,尤其转注、假借二书,更是异说蜂起,其中又以转注为最甚。据高亨先生择要统计,解释转注的竟达十八家之多(《文字形义学概论》)。这些学说,或出于对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以及“考、老”两个例字的不同理解,或由于对《说文》研究的角度和着  相似文献   

20.
“六书”,这是指汉字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和转注、假借两种用字的方法。关于六书的解释,古今异说颇多。现在以汉朝许慎的说法为依据,参考清代段玉裁、王贯山诸家的解释,分别说明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