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近年来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的米勒文学终结论,并未宣布文学的终结,且米勒所说的“文学”并不等同于国内反驳者口中的“文学”。而诸种文学终结论,都只不过是文学场域内集团斗争的产物,它们不但不能真的宣布文学终结,还是文学仍然存在和发展着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对文学"终结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信多媒体时代文学的生存处境,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文学的“终结论”或“消亡论”。无论从文学内部本质特性来说,还是从人类普遍的审美性及当下文学更生存续的发展势头看,都很难得出文学走向“终结”的结论。但这也警醒人们应重新考量文学发展的多变情势,充分看到人类的文化能动性与文学的自律性,以积极引导并推进文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学终结论”的提出及论争引起了学界的轰动,米勒的“文学终结论”的真实含义指向文学的边缘化和图像文化的胜利,是大众传播时代带来的图像霸权现象。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文学理论对人文主体性和情感性的坚持,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科学的文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提供了观照尺度和人文尺度,对文学终结的观点进行了反击,阐明了文学理论的永恒性。“日常生活审美化”、人工智能与后人类时代呼唤人的主体性和情感性,彰显了文学理论的时代性对文学终结观点批判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的基本观念由文学工具论向文学审美论转变,对形象思维讨论的拓展有力地促成了文学审美论的发生,之后关于文学特性的讨论便由审美论承担,形象思维的讨论完成其理论使命,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5.
从对现代性的内涵分析入手,认为基于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在对待现代社会发展的问题上,不同理论流派对其做出反思和批判时,对现代性的命运主要持有两种观点,即终结论和未尽论,并对这两种观点分别评述。  相似文献   

6.
"典型"一词用于评价文学艺术中的人物,滥觞于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把典型与个性相结合,则始于十九世纪的俄国。所谓的"文学的典型性"除了指"文学人物的代表性、模式性"以外,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内涵。所谓"文学要塑造典型"在其根本意义上就是要塑造"类的样本",即某一类性格的人的集中代表。由"典型"的发展与演变可以推出:糟糕的作家永远塑造不出典型。那么文学的典型论就没有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艺与现实变革的互动关系是理解百年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根本。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在于其由语言来改变现实的入思理路特异。因此,以语言变革为突破口而引起整个社会现实的改造,进而创造一种崭新的中国人自己的现代生活新桃源,这才是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独特面向。这也正是瞿秋白“文腔革命论”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8.
具有代际差异特征的"80后"文学呈现三极分化的趋势,在完成终结"意识形态写作"这一历史过程的同时,彰显了一种"非主流"的文学趣味,呈现出网络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新媒体文学风格。虽然止步于传统标准的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却从文学走向社会,从精英视野走向公共领域。"80后"文学不但余波未了,其非凡意义还将不断凸显。  相似文献   

9.
王瑜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2):49-53
"革命文学"是后期"创造社"提出的对"阶级论"文学观的形成起过巨大作用的创作追求。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等人丰富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态。"左联"的成立深化了"革命文学"并对"阶级论"文学观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阶级论"文学观成熟的标志,影响了中国文学创作、研究数十年。回顾与重审"革命文学"和"阶级论"的文学观意在启示当前,以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论走进当代文论研究界的当务之急,走进当代的关键,在于必须找出古今论的联结点。“原人文学论”是古今文论的联结点,因为此命题与当代文论中的“文学即人学”相通不悖,二者共揭示了古今文学皆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于近年来中国现代学史研究方式的反思,折射“21世纪论”的未来走势,从而部分地反映出“21世纪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揭示“21世纪论”出现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2.
"民国文学"论争是学界对现代文学研究的一次集体性反思。此次反思提出了三个值得再反思的问题:其一是政治对文学史的遮蔽问题,其二是概念的意义和替代问题,其三是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问题。这三个问题,关乎"民国文学"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看出,政治话语对主体意识的剥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西方文化参照的缺失,都使得在粉碎“四人帮”后相当长的一段创作时期内,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社会批判者和反思者,也即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的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更多地表现为“道德受难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两个部分论述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潮。第一部分从人道主义思潮产生的过程及原因进行描述,第二部分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多种样式形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在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到5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接受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主要是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疏离;80年代以后是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反思。在经过"接受——疏离——反思"的历程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点:反映论、政治化、人民性、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写作与世界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者从1927年撰述世界文学通史类著作至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展现了深具特色的世界文学观:有"排中"的世界文学史,也有中国文学包含其中的世界文学史,后者更有利于呈现世界文学的整体面貌;在后一类世界文学史著述中,"中国文学"的位置有多种体现方式。中国的世界文学史类著述强调东西方文学的二元对立,以及东方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在世界文学史动力理论的探讨上,中国学者提供了阶级论、人性论、世界主义三种有价值的模式;中国学者撰述的世界文学通史,其构成因素基本上只取那些在国别文学中"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品",而国际间对此却有更丰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杨春 《民族教育研究》2006,17(6):120-124
对我国近30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学科进行整体反思,可以全面了解其发展和沿革、现状及态势、面临的困境与改革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文学邮票有显性文学邮票和隐性文学邮票。前者包括文学和文学作品邮票;后者包括间接反映文学内容的邮票。中国文学邮票的现状:一是出版文学邮票缺乏长远规划,发行种数、套数不多,邮品比较单调;二是文学邮票反映文学作品多而涉及作家较少,题材不均衡,缺乏创新精神,向文学其它领域开拓不够,仅局限于中国文坛,视野不够开阔。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作家热捧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今天,哈金却反其道而行,直接走向深广久远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致力于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创作“伟大的中国小说”。哈金笔下的人物具有普遍的救世情怀、反省意识和忏悔精神、爱的迷茫和无奈,其作品对于俄罗斯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