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贤 《新闻前哨》2003,(9):70-70
经济新闻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经济新闻。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经济新闻的时代特征也越来越鲜明。同时对记者采写经济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在对经济新闻的界定、本质把握的同时,作为一名驻站记者,采写经济新闻时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是各家报纸的品牌,也是抢占读者市场的主要武器.如何做好深度新闻,困扰着年轻记者的心. 采写深度新闻,必须有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有深度的思考、分析、辨别、研究的能力.现在,一些年轻记者只是看到表面新闻,这就需要年轻记者在平常的新闻采写中总结经验,对新闻的思考多了、深了,就能采写出新闻背后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3.
时政新闻报道难是困扰我国新闻界的一个老问题.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时政新闻大多是写领导新闻,社会新闻是写百姓的,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如果时政记者换个思路,从百姓的需求出发,巧用社会记者的视角采写时政新闻,做到报道领导活动“平民化”、挖掘新闻线索“社会化”、采写重大题材“故事化”,是提高时政新闻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三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记者在同一新闻事件的采访中,如何挖掘出不同的新闻,做到同一新闻不“同质”,在新闻落点、引导舆论上,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这是新闻竞争的需要,也是读者对所关注的主流媒体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对新闻采写的操作者——记者,采写“习惯”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现在所谓的"独家"新闻,不再一味地强调时效性、独占性,更多是以同源的新闻事件本身为依据,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独特角度、独特见解.这就不能仅依赖于记者的日常采写,还应延伸到记者采写之前的新闻策划及采写之后的后期编辑等.  相似文献   

6.
王伟 《新闻传播》2013,(12):150
新闻采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同的人对新闻采写有着不同的看法,尤其是一些新入行的记者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在新闻采写方面往往抓不住重点,角度把握不好,同样的一条新闻线索,写出的新闻相差甚远。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名基层的新记者迅速成长起来,能够采写出有分量、重点突出、精彩的新闻稿件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采写体会,将之归纳为三点,在此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记者具备较为理想的新闻采写能力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也是其能够具备理想胜任力的基本所在,围绕着基层新记者进行新闻采写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就重点围绕着基层新记者新闻采写能力的培养从深入采访能力、发散性思维以及写作水平培养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不停地在路上寻找美丽的故事。如今,“新闻故事化”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新闻采写中。所谓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实,使新闻报道充满人情昧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9.
张新民 《青年记者》2007,(16):66-66
无论动态新闻还是综合新闻,真实一直是记者遵守的原则。几年的采写实践使我感到,同样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写综合新闻却时常获得失  相似文献   

10.
毛超 《大观周刊》2011,(26):210-210
新闻采写是记者的天职。无论是在十六世纪新闻事业诞生之时,来往跑动于各大船埠码头间靠传递和出售商业行情、交易讯息谋生的早期新闻从业人员.还是现代社会中广泛活跃在各大新闻现场:用各种方式为大众报道最新信息的新闻记者,其所有职能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新闻信息的采写和传播。然而。通过阅读大量的新闻稿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的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可观性)及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包括新闻从业人员的个人素养、知识结构、撰写水平、逻辑分析能力及思维方式等。而笔者认为.其中.对记者要求最高也是最难培养的是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如何采用独特的、多角度的切入点去进行采写.即采写活动中的多角度思维的运用能力。因此,本文仅就当前记者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运用进行一番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记者需要通过陌生感来发现新闻,尤其是老记者,在新闻采写中有时甚至需要刻意去"制造"陌生感。  相似文献   

12.
新闻特写——写人写事,文情并茂,感染力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不仅须熟悉消息、通讯等采写手法,而且应学会新闻采写的十八般武艺,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职业媒体人。新闻特写正是展示记者写作文采的一块芳草园地,应下功夫掌握它的采写技能为我所用。那么,什么是新闻特写?  相似文献   

13.
魏颜蓓 《青年记者》2007,(18):41-41
新闻的客观,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性;记者的主观,是指记者在采写新闻稿件时,所倾注的情感因素和所进行的功利取舍。关于两者的定位问题,说白了,就是新闻作品与记者的主观这个问题上,一直有许多疑惑困扰着人们:新闻作品中能否倾注记者情感,作品中以怎样的方式表现记者的情感,记者情感在新闻作品中应给予什么样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写是一项实践极强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些记者(包括少数通讯员)新闻职业精神缺失、敬业精神淡薄,其突出表现是新闻采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具体表现为采写会议新闻时不用耳不用脑,甚至不用手,拿起会议材料、领导讲话就走人,回家当"裁缝",按固化模式,剪辑几句领导"强调"、"指出"、"要求"之言,敷衍应付,糊弄读者;即使是非会议新闻的其他新闻采访,他们也是对材料情有独钟,奉为至宝,只倚重材料堆里做文章,而轻视和不愿到新闻现场和新闻当事人那里"抓活鱼"、“摘鲜菜”,被人们讽为“懒堕记者”、“材料记者”。  相似文献   

15.
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写主体是记者,他们通过通讯员、线人、新闻发布会等传统途径、渠道捕捉并采写新闻.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日趋强势,由普通网民所写的公民新闻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阅读新闻的重要品种.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新闻信息,并迅速发掘出能令受众为之心动的兴奋点,是广大记者非常头痛的问题。所谓新闻的兴奋点,是指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能给编辑、记者以采写冲动的新闻事实。 常言道,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寻找新闻的思维方式同样也决定着记者能否迅速找到新闻,能否找到新闻的兴奋点。  相似文献   

17.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和洞察,决定着记者采写新闻的效率和质量,而社会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就表现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锐利而敏捷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选择和运用新闻角度,是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必须随时把握的一种实用艺术,角度把握得好,可使新闻表现得当,与文增辉,甚至作品备受青睐.可是有些记者天天在选择与运用,但并不了解角度的真正内涵.角度一词,本源于摄影艺术,而在新闻界新闻角度则指记者看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就是报道新闻事实选取的不同侧面.在具体应用上它包括采访角度、选材角度、选题角度、表现角度等多种.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新闻报道角度呢?《简明新闻学》中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即从哪里入手来表述新闻事实,也可以说,新闻角度就是新闻采写的突破口或切入点。知名记者艾丰把选取新闻角度比喻为“探矿”。指出“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报道,找准新闻报道角度呢?  相似文献   

20.
驻地记者。本文是指省级媒体派驻在各地市的记者。驻地记者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任务就是采写报道所驻地市的新闻,而所驻地市党委、政府对驻地记者的工作要求也主要是希望他们向全国、全省报道所驻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新闻.以便扩大所驻地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驻地记者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是采写报道当地各类新闻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