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确实,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那…  相似文献   

3.
梁小春 《课外阅读》2011,(8):282-282
叶圣陶说过:“无论是听、说、读、写,只学好了语言,就可以学好语文,因为语言是学习其他一切的基础。”词语是语言最基本的素,对于语文学习,字词是基础,是根本,没有了新词汇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提高也就显得空洞和苍白。  相似文献   

4.
丰富语言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本条件,也是我国历代以来学好语文的传统和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往年的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通过积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就学不好语文。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基本任务是什么?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语文”,顾名思义,可解为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不论解为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其中的语言都是根本。就语言和文字的关系看,文字只是语言的符号,识字教学离不开语言训练;就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看,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修养和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也就缺乏“后劲”。造成这一窘境的原因是很多的,笔者认为积累的方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怎样积累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肓,丰富语言的积累。” 没有积累,就谈不上有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才能形成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的积累,能形成好的语感,开启灵感之门,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确实,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11.
重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优秀传统,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积累的过程,重视语文的积累,并内化为自我的东西,会运用才能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否则学好语文只是空谈。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阶段目标中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要发展就需要积累。积累是发展的基础,积累是发展的前提,积累是发展的必经历程,所以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语文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  相似文献   

14.
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人们常常用满腹诗书、能说会写来衡量。积累是语文学习之根本,只有固本培根,语文学习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可能学好语文。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丰富语言积累,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语言积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方法进行引导,才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读"是学好语文的重点,语文教学中重视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不读不背学不好语文",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只有让学生多读、多背,才能更多地积累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和表达效果,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语言、锻炼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程少波 《福建教育》2009,(11):25-27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一词的解释包含有“语言和文学”这一义项。李海林教授在“语文是什么”的讨论中提出“语文要素的层次结构”,认为“第一层是文章与文学,第二层是文化,第三层是语言”,并进而指出“文章和文学”是语文的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我市提出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同步训练实验始于1994年(以下简称“双项积累”实验),顾名思义,是从生活和阅读两条渠道丰富学生的积累。生活积累主要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阅读积累,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写作技法,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几年来的实验证明:这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两把“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快速提高“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终生受益。一、重摄取,丰厚学生的积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意识决定着语文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的探索。因此,我们提出的“双项积…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积累,这是最基本的积累,是学好一种语言所必须的。它包括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片断等,通过积累、运用形成自己的“材料库”。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方法的、情感和体验等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