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王薇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Z1):92-95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旅游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态旅游强调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应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弘扬中国茶文化,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入茶艺茶道,把形式的表演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身体习惯、精神需求和文化观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可以弘扬中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还可以使乡村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王薇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B10):92-95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旅游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态旅游强调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应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弘扬中国茶文化,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人茶艺茶道。把形式的表演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身体习惯、精神需求和文化观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可以弘扬中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还可以使乡村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化中的天人合一观表达了一种思维的系统性、整体性特点和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尤其是道家、道教的天人合一观更是蕴含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本主要从道法自然原则、齐同万物的观念和三才相盗思想三个依次递进层次来分析道家、道教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保护自然、弃恶向善,与今天生态旅游和文明旅游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武夷山是我国的道教名山,将道教生态思想融入武夷山旅游发展之中,可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使旅游价值和游客满意度得到提升,也有利于特色旅游的形成和旅游品牌的树立。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启示有重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观念;树立生态伦理学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道教和基督宗教对生命的终极关切是与其构设的理想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道教"洞天福地"和基督宗教"新天新地"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地.不过,二者又有所不同.作为神圣空间,道教的"洞天福地"多位于现实的名山胜境,既是修道者的修仙之地,又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生存场所;而基督宗教的"新天新地"与末世论有关,随着基督的复临才能临到或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7.
洞天福地的观念至迟在东晋时就已形成。试从道教洞天福地内容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并揭示道教洞天福地的历史发展特点,认为洞天福地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洞天福地归于名山之中;二是洞天福地内容由山洞到囊括宫观,其中神圣性越来越加强;三是洞天福地体现出世俗等级性。还从洞天福地与道教发展关系的角度考察和揭示洞天福地在道教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对道教思想的转型有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道教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道教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和庄子“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物我为一”的生态观、返朴归真的生活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环境文化.千百年来,道教徒基于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教理,对保护物种、保护环境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其目标在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近几年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方面强调"认识自然,走进自然",而忽略了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导致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强化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科学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完善生态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0.
经过董仲舒改造、揉入各家思想的儒学是汉代的主流思想,它强调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观念直接影响到汉代的艺术创作——追求与"天"的统一;注重时空意识的扩展,自觉将时空意识渗透在创作过程及画面之中;追求艺术与自然相容混。汉代艺术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对后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必须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对和摒弃将人与自然相对立和割裂开来的人与自然关系观;其次,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欧洲绿党以生态学作为其社会政治运动的哲学基础,尤其注重生态平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应当关注绿党的绿色政治理念,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休斯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休斯认为,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坚持一种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价值评价框架。生态依赖原则表明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必须坚持在自然中定位社会,生态影响原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休斯的诠释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及当代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家遵循“人与天一”、“道法自然”的哲学原则,主张万物与人平等的价值理念,提倡“知足寡欲”的生活方式,并探索了许多保护生态资源的举措。这对于我们走出盲目发展的误区,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建设新的生态文明是极富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和谐的内涵,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泰戈尔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他继承并发展了印度的传统文明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在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表达了丰富的生态主义传统。细读泰戈尔的诗歌,我们发现这些诗歌突出了整体和谐的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体的自然观以及人的精神和谐。这些思想正是生态批评思想的体现,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由于泰戈尔对生态自然的深刻认识,在诗歌中表达的一些生态思想与现代生态批评家们"不谋而合",从而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泰戈尔的诗歌,不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人的精神和谐。  相似文献   

17.
李彤 《甘肃高师学报》2012,17(2):126-129
21世纪是一个"环境的世纪",人类面临着如何摆脱现实困境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转变的问题.向一种新的价值观过渡,迫切需要认清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危害和误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把制度变革和生态革命结合起来,强调制度变革和科技进步相统一的原则来解决生态危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是建构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对明确生态文明的内涵,完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家生态哲学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生态存在论、"尊道贵德"的生态价值论、"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三个方面。"道法自然"突出了宇宙万物运化过程的自然性,认为人与万物均由道而生,是平等共生的关系;"尊道贵德"强调尊重自然运化过程及秩序的价值以及人与万物自然本性的价值;"自然无为"主张"无为而为",减少对自然万物的干扰,顺应、发挥自然造化过程及秩序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劳动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论自然观出发,从劳动主客体、劳动目的和劳动过程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在自然中的生态劳动,用辩证思维把握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主张通过构建生态意识、生态制度、生态科学来保障人类人化自然过程中的生态性及合理性,这对于当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生态社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道两家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它们分别从"仁"和"道"出发,都将道德关怀对象扩展至万物,都具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些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它们不但能够为建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提供精神养料,而且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