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老课本(人教社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与旧注“欺诈”意思相似;而释词时把“暂”解释为“一下子”,仍然是旧注“仓猝,匆忙”义。  相似文献   

2.
李佳秀 《学语文》2002,(5):4-44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中“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课本注释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实在令人费  相似文献   

3.
新版高语教材在译《郩之战》“妇人暂而免诸国”句时,把“暂”译成“几句谎话”,在为“暂”单注时,注为“一下子”。前后牴牾,甚为不妥。前人对“暂”字确有两种不同的注释:一种本自西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训“暂”为“卒”(猝)。嗣后,宋代陈彭年的《广韵》、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均持这种观点。这大概就是课本释“暂”为“一下子”的依据。另一种则源于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他认为“暂”通“渐”(jian),“渐,诈也”。章  相似文献   

4.
今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新编中学语文课本,较之原统编教材进步很大,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将更其方便和实用。不过,可能由于编写的仓促,便也不无瑕疵。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词语注译欠考虑之处,现略举数点,以供再版修订时参考。 1.课本第335页《殽之战》注释⑧:“[妇人暂而免诸国]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妇人,指文嬴。暂,一下子。免,赦免、释放。”对课文中的“暂”,清末章炳麟先生在征引了历代学者对“暂”的使用和训释情况后,认为“此暂亦诈也。文嬴言皆诈语也。”(引见中华书局1981年版《春秋左传注》第一册第499页)而当代朱东润先生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中对该句的译文则是:“妇人在匆忙之间从朝廷里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其中“暂”字,课本注释为:“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语译为:“妇人几句谎话就从国内把他们放走。”将“暂”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说文解字》:“暂,不久也,从日斩声。”许慎用“不久”描写“暂”的时间极短。综观秦汉“暂”的用法,均为此义。《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李广)暂腾而上胡儿  相似文献   

6.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大铁椎传》有这样一句:“……饮食拱揖不暂去。”其中的“不暂去”,课本注释为“一会儿也不离开”。但是谁不离开,不离开什么地方,注文未提及。揣摩注者的意思,大约是指“健啖客”在吃饭行礼时不离开,有的同志就根据这种理解,认为这一句是描写“客”  相似文献   

7.
周正 《语文知识》2003,(5):36-37
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兰亭集序》的注释问题较多,现提出来就教于广大读者。一、岁在癸丑。课本只注了“癸丑”,“岁在”二字及全句何义未注。这句话直译是“岁星所在的星空区域是癸丑”,意译为“(永和九年)  相似文献   

8.
“两狼之并驱如故”(初语二册《狼》)一句,课本注释为:“两只狼像原来一样追赶。”此注对不对?略作辨析如下。从课本注释看,句中的“之”字似被看作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其成为句子的成分或复句的分  相似文献   

9.
汪隽 《学语文》2007,(3):32-32
人教社2005年第1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句中“御史”一词,课本注为:“战国时对史官的称呼”。这个注释的意思自然让人有两种理解:一是战国时称史官为“御史”,二是战国时的“御史”就是史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并非全然如此。课本注释不当。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十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送东阳马生序》中之“县官日有廪稍之供”课本注:“廪稍,官家给的粮食。”这个注释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 1)把“县官”释为“官家”不确。 2)把“廪稍”释为“粮食”,从全文释义上看当然不错。但,“稍”作何解?似应加注。因为课本注释简略而又不明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见仁见智,对此句释义发生了分歧。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一首,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中“三十”,一般注者多持“三十”为“十三”之说。如林庚、冯沅君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注为:“三十年,当作十三年,陶潜自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至彭泽弃官共十二年,次年作这诗,正好十三年。”课本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12.
初中第三册《愚公移山》开头一句:“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课本对“河阳”的注释是“黄河北岸”。我们认为,“河阳”应是古地名。一、从时间看。新版《辞海》“河阳”条目有注:“古  相似文献   

13.
《水调歌头·游泳》的课本注释有的不准确,有的则大可删去。 “更立西江石壁”一句,课本注为“还要在长江西部筑起一道拦河坝”。把“西江”释为“长江西部”,这就太不正确了。西江,即蜀江。杜牧《西江怀古》旧注有云:“楚人指蜀江,谓从西而下也。”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中的注释才是准确的。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室编写的《职业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选用晋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文中有“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句。课本对句中的“五尺之僮”作了注释,其注为:“五尺高的僮仆。僮,幼小的仆役。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尺多。”(见课本292页注释(19))此条注释,笔者以为欠妥,有商榷之必要。  相似文献   

15.
谢云秋  刘汉华 《语文知识》2000,(10):51-53,43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职业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选有《促织》一文,课本编写者为课文词句所作注释文字,有些似不尽妥当。笔者兹作辨析如下,与编者商榷。一、有古陵蔚起“(成)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句间“有古陵蔚起”一语,课本注释是这样注的:“有古坟高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的意思。”(435页注⑤)注释中为“蔚”单注的文字说,“蔚”本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句中是用的引申义,为“高大  相似文献   

16.
一、《论语二则·荷蓧丈人》中“以杖荷蓧”一句,课本注释为“用杖肩挑着草编的田器”。对“蓧”字只注了音(diào),未加解释。依据这句的注释,“蓧”当然是“草编的田器”了。是什么草编的田器?真令人费解。《说文大字典》注“蓧”为“荷草竹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蓧”为“古代除草用的农具”,《辞海》将“蓧”注为“一种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因此,把“蓧”注为“古代除草的竹器”,把“以杖荷蓧”释为“用杖肩挑着除草的工具”,既通俗易懂,又符合文意。二、《书博鸡者事》引用《孟子》里的典故,称姓臧的上司为“臧氏之子也”,致使此人怨毒顿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春夜喜雨》诗的头两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课本把“发生”注释为“指‘发生’雨,就是下雨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是值得商榷的。(一)从释词的角度来看:这条注释最根本的错误就是对“发生”的误解。把“下雨”说成“‘发生’雨”,不要说古代,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看样子,注者是把这个“发生”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几经修订,注释亦反复订正,然而纰漏仍旧不少。现就1991年来才使用的(必修)课本中有误的注释,择要辨正如下。一、音义误释.例如: 1.“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⑤)中的“适”字,课本注释为“适合、依照”。音义均注错.“适(適)”有两个音项:一读“shǐ”;二读“dí”,“适”当“适合”讲读“shì”。可这儿该读“dí”,顺从的意思。《玉篇·辵部》:“適,从也.”《汉语大字典》音项(二):“dí,义项①:随从,顺从”又正引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这句诗和余冠英的注:“適,顺从。”  相似文献   

19.
“挺剑”与“剑挺”岂能混为一谈江苏沭阳县贤官中学朱其华初中《语文》第六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挺剑而起”句,课本对“挺剑”未作注释,《教学参考书》将其释为“拔出宝剑”。初中《阅读》第六册《陈涉世家》中有“尉剑挺”句,课本把“剑挺”注为:“剑拔出销。...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中有这么一句话:“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课本把句中的“旦日”一词注释为“第二天”,笔者认为此注不妥,应该把“旦日”一词解释为“太阳初出时、天亮时、平旦”。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