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戴欣 《军事记者》2006,(2):20-20
先进典型是人民大众的榜样;出色的典型报道,是新闻传媒的旗帜。传媒应该加强典型报道,但更应注重典型人物的宣传绩效。什么是宣传绩效?宣传绩效就是典型人物报道在一段时间内宣传效果和成绩的综合评测。当今,一个典型人物的宣传绩效,往往是衡量一次典型报道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如何让受众知晓典型人物,关注典型人物,理解典型人物,喜爱典型人物,使典型报道更能吸引人、更具生命力、更有时代意义,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我们如果留心就可以发现,让典型人物报道充满“诗情画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诗情画意”写典型真实情…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地方媒体“最关”人物报道突破了传统典型人物报道的固有模式:在典型人物的推举力量上,它变单纯的官方推动为“官民共举”;在典型人物的报道模式上,它变“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模式为“自下而上”的公众话语权模式,弥合了官方舆论与公众舆论的裂隙,使两个舆论场达到了空前统一。这为部队典型人物的宣传创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丽水日报曾经成功地报道过不少典型人物,但是过去的典型人物,大多是上级党委、政府已经定下基调,要求宣传的典型人物,报道这样“自上而下”的典型人物,往往有既定的程序,甚至连详细的策划都已经敲定。左秀俊事迹的报道却不同,可以说它是“自下而上”式的。  相似文献   

4.
喻春龙 《声屏世界》2011,(12):12-14
真实,是典型人物报道的生命。只有真实,才能让人们感到可亲、可敬,才能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楷模,才能促进和带动人们向其学习,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为了拔高典型人物,在报道中或“隐性失实”,忽视细节真实;或以讹传讹,不作核实,都会有损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典型人物报道应注重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挖掘其蕴含的真善美,增加人情味,增添生活气息,让人们感到是一个真实的“人”。  相似文献   

5.
朱清河  李靖 《当代传播》2008,(6):106-107
《南方人物周刊》的成功,不但给人物类期刊带来了勃勃生机,而且也给传统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板。它的“典型”人物报道不同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因此称之为非典型性典型人物报道。本文从该刊“典型”人物报道的人物选取多元化、文本表述多样性、专题报道整合性等的角度来阐释这种非传统典型人物报道方式的新景观,力图为传统典型报道改进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政治新闻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报道存在几种常见病症。把好脉,开好方,处理好报道中“跳出来”与“沉下去”的关系,是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关键之一。 “贫血症”的对策——跳出材料,沉入现场 材料堆砌是“贫血症”的症状。典型人物报道必须跳出已有材料堆,沉入现场采访,掌握第一手内容。  相似文献   

7.
林彦 《视听纵横》2007,(5):76-77
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主流价值观的代表者;典型人物报道是对具有新闻价值和富有典型意义的人所作的重点报道,属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主题性报道”范畴,可以说是我国宣传工作和新闻报道的“常规武器”。尤其是近几年,各家新闻媒体.上至中央下到地方,打破典型人物的常规报道模式,创新思路.注重以情为线,用故事和细肯刻画人物个性,成功推出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梳理《平顶山日报》近年来较成功的典型人物报道专栏“好人之歌”,分析党报做好典型人物报道、弘扬社会发展主旋律的经验以及新形势下,党报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出路和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9.
林晨 《视听纵横》2006,(5):115-116
典型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采访好典型人物,完成出色的报道,尽可能地产生好的社会效果是一个记者的毕生追求。本文试以采访典型人物中的点滴体会求教行家、同仁。一、不能用“高大”苛求典型谈到典型人物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刘胡兰的“英勇无畏”、董存瑞的“舍身炸暗堡”、  相似文献   

10.
典型人物的报道,需要反映人物、事件的本质特征;需要尽可能地利用丰满、生动的典型材料来概括广泛的现象。而电视典型人物报道中,在使用典型材料宣传报道的同时,对一些非典型材料,对人物的“非典型行为”的刻划、描写能使人物更贴近生活、更具真实性,丰富生动了电视画面内容,也遵循了典型报道讲究与受众的接近性,注重了从受众的需求发掘报道主题的新闻规律。典型人物的“非典型行为”是新闻传播忠实生活、提炼生活不能回避的事实。笔者在这里所说的“非典型行为”,是指典型人物生活和工作中与常人无异的行为举止、情感脉络甚至性格…  相似文献   

11.
国内媒体的特殊“新闻品种”——典型人物报道当前所遭遇的发展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在典型人物的生成土壤发生巨大变化的传播环境中,典型人物报道已难以再现往日震撼全社会的效果,受众开始辨证地看待典型人物报道,甚至对当前的典型人物提出质疑,典型的负面效应和传播失效较为明显。随着受众信息需求的日益挑剔,及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热点报道、调查性报道和近两年人物类媒体主导的人物新闻的勃兴,典型人物报道究竟还有多大的存活空间,以及怎样拓展这种发展空间,值得充分的重视。本文试就“淡化典型报道观念”后其现实出路进行探析。一.调查与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分析近年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在武汉公共交通领域报道的先进典型人物,分析该媒体在报道典型人物、聚焦“凡人英雄”、彰显人物背后的时代精神上的做法:选择的典型人物要能“立得住”、为人物贴的标签要能“叫得响”、全媒体报道的方式要能“传得开”。  相似文献   

13.
在党报刊发的各类新闻稿件中,典型人物报道往往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好的典型人物报道可以强化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增强党报的影响力,使读者读后产生共鸣。但如何才能让典型人物报道出彩,把典型人物写“活”、写得耐人寻味,这是摆在我们很多党报记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孝感报》政文版在版面安排上十分注意处理好严肃和活泼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故事化的方针。故事化就离不开通讯体裁,尤其是人物通讯。政文版平时编发了大量通讯,起到了一定的典型引路的作用。然而,以往的典型人物通讯多数偏长,这是由于作者和编者在思想观念上把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划等号,把“典型报道”和“大型报道”划等号;一提笔写典型人物通讯就追求“高大全”。当编者开始探索典型人物通讯微型化时,经常遇到来自作者的种种责难:“一个先进人物是十天半月能成长起来的吗?”“一个典型人物能靠一两件事立起来吗?”等等。面对诸多责难,我们坚持考虑以下实际情况:一、我们是一张地区小报,周期长、版面挤;二、我们报道的人物就出在一个地区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种种原因,典型人物报道中出现了“人情味”缺失的现象。为了表现典型人物的与众不同并树立典型人物高大光辉的形象,追赶潮流“编”典型、移花接木“凑”典型、杀鸡取卵“挖”典型、依靠政策“喂”典型,把典型搞成脱离实际的“客里空”、“高大全”,把典型塑造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这样的典型报道是把“三棱刀”,对新闻媒体、广大受众和典型人物都是有自‘害而无一利的。  相似文献   

16.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对典型人物报道的细节把握,于细微处见精神,可说是一个作品得以生动感人,得以升华主题的一把金钥匙。 “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话用在典型人物的拍摄报道上,一点也不为过。一个典型人物是通过一连串典型的细节来组成它的形象生命的。荣获全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抢救村支书》,就是我们以电视传媒手段进行典型人物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引导和示范作用,是高校加强宣传工作、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典型人物宣传现状则不容乐观,策划、组织力量薄弱,宣传手段单调,典型人物“孤独”且影响甚微。究其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高校典型人物报道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单纯依靠校园媒体,力量薄弱;二是高校各类媒体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联合运作;  相似文献   

18.
典型人物的报道,作为媒体宣传的“拳头”产品,对提升媒体影响力、讲好时代故事、弘扬正能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碎片化、更迭快的阅读方式,给新形势下做好典型人物报道带来了挑战。本文以山东省东营市“最美人物”报道为例,分析了连续四年挖掘、报道、传播“最美”人物的创新实践,呈现了当地以典型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最美”现象。  相似文献   

19.
典型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的“三大件”。尤其是典型人物的报道,担负着引导人、鼓舞人、教育人的重要任务。因此,怎样发现典型、宣传典型、树立典型,就是办报人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以为,要使典型人物报道成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号召力,关键是要让宣传的典型人物真正树立起来。 让典型人物真正树立起来首先要精心选择好典型。发现典型、选择典型,是报道典型、宣传典型的第  相似文献   

20.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