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虞嘉 《视听界》2006,(3):98-99
对于网络舆论的定义问题,笔者认为,所谓网络舆论主要是依其传播形式来区分的一种舆论类型,实际上是社会舆论的一种。一方面:网络舆论是舆论的特殊形式,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其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网络,所有的言论、态度、意见、信念和情绪都是在网络中表达的,是网络中的公众所表达的意见的总和。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不仅是互联网上形成的公众一致意见,而且是遍及全球的无声意见的交互过程”①。与舆论的其他表现形态相比,网络舆论凭借其特殊的介质而更注重意见和言论的交锋、融合过程,即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网络舆论的特点分析:网络舆…  相似文献   

2.
舆论,英文叫"public opinion(公共意见)",从中西方的舆论词源上看,舆论概念,脱离不了公众和言论两个要素。因而舆论最素朴的涵义就是公共言论。一、舆论系统舆论作为一种公共言论,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属于观念系统范畴。  相似文献   

3.
范明姬 《青年记者》2013,(14):23-24
所谓舆论场,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是"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①网络舆论场的内涵要比舆论场概念复杂,作为一种非单一性的时空环境构成,它指的是针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所形成  相似文献   

4.
“微景观”弥漫的时代,社交媒体构建了诸多碎片化、真实的“微舆论场”。本文以“微信家长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研究框架,运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探索微舆论场中舆论演变的动力和蕴含的社会图景。研究发现,微信家长群中的舆论作为网络公共空间中一种自发形成的现象,其背后是教育焦虑、青少年成长焦虑向社会焦虑转化和演变的过程。在微舆论场中,间距性、非同一性、对立性的异质观点出现与碰撞,构成了微舆论场中舆论演变动力的初步蓄积。舆论在蓄积到一定程度时,会随着微舆论场中情绪的升温与环境的激荡进一步扩散。老师在家长群中作为意见领袖的位置被极大“前置化”,扮演了信息整合和舆论引导、终结的角色。在舆论的形成中,表演、和气、面子等因素具有层层辐射作用,呈现出交织着传统情理文化的复杂社会图景。未来,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微信家长群这种交往方式,更好发挥其信息沟通、家校共建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在我国社会,社会舆论场可以细分为一个三元结构:一是政府舆论场,即体现党和政府意志的舆论场;二是媒体舆论场,这个舆论场为媒体的新闻实践所构成。在这个舆论场中,媒体既反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表达民情民意;三是民众舆论场,它通常是民众从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发而形成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6.
所谓舆论,就是一些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对社会上某些事件或问题所公开表露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大体上说,舆论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在型舆论,这是意识形态的雏形,它是民众对社会问题的一  相似文献   

7.
李蓓 《新闻世界》2009,(4):112-114
本文从“华南虎事件”入手,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网络舆论传播的特性相结合,分析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的形成及其对现实社会各种问题的情绪表现或意见表达的特点,这一群体的话语实践对政府、公众舆论、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对当前网络舆论引导与调控作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14,(7):7-7
张征陈海峰在2014年第3期《当代传播》撰文认为,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通常被当作“官方舆论场”的对立面来看待。但是。“民间舆论场”反映的情况,是部分被忽略、部分被夸大的扭曲版的中国图景,虽然它存在着各种问题和毛病,但也蕴涵着巨大的社会价值。第一,自由的信息流动和言论表达,能为社会带来许多不易察觉的价值。比如,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的背景下,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成为公众宣泄情绪的“出气筒”和社会的“减压阀”。  相似文献   

9.
“场域”是布尔迪厄社会学中的一个关键的空间隐喻,即“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在2009年新疆“7·5”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国内媒体积极构建社会舆论的过程可以被看做是对国内媒体进行整合,与国外媒体进行斗争的过程。其间反映出的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以及正面舆论与负面舆论之间的斗争对抗,其实映射出了一种社会权力的结构关系,而这恰恰是布尔迪厄“场域”概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张卓倩 《新闻传播》2007,(11):59-61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网民数量的激增,一种新的舆论形态——网络舆论,逐渐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所谓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事件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近几年来,国内外每逢发生一些焦点事件,如曾发生的“虐猫事件”,“哈尔滨宝马车撞人事件”,网络传播主体都会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自己的言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两个舆论场"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认为它与舆论初始含义相去甚远。"两个舆论场"体现出新媒体时代官方舆论引导效力下降、民间意见场域勃兴的趋势,其原因是中国社会转型、改革步入"深水区"以及网络技术勃兴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个舆论场"蕴涵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对于创新当今时代的舆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使之在对立中走向统一,是解决"两个舆论场"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网络情绪型舆论的调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彭鹏 《军事记者》2004,(7):48-49
民意是整个社会的普遍意识。民意通常以3种形态表现出来: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潜舆论是低水平的民意或处于形成时期的民意,表现为人民群众一致的内心活动。这时,民意处于一种社会情绪状态。潜舆论进一步升级,就会转化为显舆论,这时的民意表现为一种具有完整的意见形态的社会共识;如果舆论不仅用语言表现,而且通过行为来表达,便构成了民意的行为舆论,即大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网上的舆论多是处在潜舆论形态,多是一种情绪性的宣泄。  相似文献   

13.
王建丽 《新闻窗》2013,(1):55-55
一、网络虚拟舆论场的概念以及形成 舆论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或区域范围内,由于受到社会的影响,从而消除个人意见差异,符合集体意识,多数人有共同意见和想法,可以自由发表自己观点和想法的场所。而网络虚拟舆论场则是由具有共同话题及兴趣的人们所组成的的网络场所。网络中的成员在现实中散布于各地,他们可以进行交流使大部分人达成一致观点。  相似文献   

14.
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④网络舆论则是公众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一种舆论类型。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其中不少观点和意见迅速聚集、发酵并形成网上舆论,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可以说,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作为舆论的一种类型,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具备舆论的一般特点.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一般是由网络媒介发挥其特殊功能将个人反应机制进行汇集、有机融合并最终形成聚合效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局级干部班上演讲大纲的部分内容,主要谈及舆论的基本理念:衡量舆论是否存在的要素、辨明什么不是舆论,以及关于舆论形成的几种情形.作者认为,如果持某种观点的人在一定范围内接近三分之二,这已经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当权者不要追求九成以上的人都说相同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出现也是自我欺骗.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某种不喜欢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只达到三分之一,这种意见的存在对于当权者来说是安全的,没有必要非得剿灭它.作者还认为,现在一些舆情报告所说的“舆论”无法被证明是舆论,所说的“情”可能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言论.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不能轻易把网上的意见视为舆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社会矛盾在互联网中尤为凸显,舆情事件经过堆积发酵,构成舆论,形成舆论场。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行业逐渐形成了具有行业特点的三个舆论场,即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及电力职工舆论场。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网络舆论属于一般舆论的范畴,但因其与网络紧密结合,因而又具有独特性.同时,这些独有的特征也决定了网络舆论更易于导致群体性的网络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集群行为,严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会对网络内外秩序产生干扰,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康聪 《新闻世界》2013,(9):257-258
由李普曼撰写的《公众舆论》在传播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舆论是怎样构筑的,此话题依然热度不减。书中未虽明确给“舆论”下定义。但是提出了“刻板印象”、“意见领袖”、“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本文试图从两条主线:即以“我”为中心的“内部世界”以及以“媒体”为中心的“外部世界”来讨论怎么样构筑舆论。  相似文献   

19.
舆论场的含义与分类 在我国新闻学界较早提出舆论场定义的是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他认为:"所谓舆论场,就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①构成舆论场有三要素:"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和"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渲染气氛".同一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与交往频率较高、空间的开放度较大,空间的感染力或程度较强,便可能在这一空间形成舆论场.  相似文献   

20.
推敲“舆论”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中的“舆论”概念,通常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的意见;有时也特指大众传播媒体发表的意见,因为人们通常把媒体视为舆论的承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