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人类的新型战略资源,大数据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其少量依赖因果关系、主要依靠数据相关性发现知识的新模式,使得其成为继经验、理论和计算模式之后的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的典型代表,带来了科研方法论的变革,正成为科学发现的新引擎。科学大数据作为大数据的重要分支,具有不可重复性、高度不确定性、高维性及计算分析高度复杂性的内部特征,以及在数据内容、数据体量、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外部特征,这给科学大数据的处理技术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科学认知科学大数据,建设科学大数据基础设施,建立科学数据研究中心,以及构建科学大数据学术平台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的迅猛发展,已经深入影响到社会治理领域。无论其是否取得了人们所广泛期许的价值,大数据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视域和行为范式。本文在对大数据本质内涵梳理及其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大数据为社会治理创新所带来的新生态,从意识偏低、能力不强、制度跟进不足等方面分析了其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促进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海量科学数据正日益成为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及知识基础。文章从《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一书出发,通过地球与环境科学、生命与健康科学、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学术信息交流等方面基于海量数据的科研活动的生动实例,揭示了这种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新范式对科学研究带来的新模式、新方法,最后从科学数据的管理、互操作、数据权益管理、数据素养等方面提出了驾驭第四范式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时代的科学知识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共生产”特点。研究发现,这种“共生产”具有知识生产的目标对象从少量数据到海量数据、知识生产的组织模式从相对独立到聚合协作、科学知识的增长模式从理论驱动到数据驱动、科学知识的产品形式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等特征。同时,科学知识的“共生产”还带来了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生产是否进入了科学研究的新范式、科学研究资源是否将被持续分化和集中、基于数据的知识生产是否将面临越来越强烈的机械路径依赖、不同学科的研究模式是否将遭到不同程度的分化等几个方面的社会争议。  相似文献   

5.
日本哲学家三木清及其《技术哲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日本哲学家三木清的《技术哲学》一书,详尽地论析了技术的本质及其与工具、程序、方法的关系,讨论了技术概念的广义化和广义技术的基本类型问题,阐释了技术与科学、发明与发现的关系以及技术的社会功能、技术所引起的社会性和道德性问题、技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等。三木清主张对技术做出整体性的规定,将技术定义为人为了适应新环境而发明的新的行为形式。三木清涉足技术哲学领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青年时代留学欧洲,主要居留国恰是作为技术哲学策源地的德国,二是他经历了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学术界关于技术本质的大讨论。三木清的学术探索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技术哲学是一个疆界开阔的研究领域,技术哲学研究者应广泛地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城市科学、工程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人们正在以“分析全样本、接收非精确、发现相关性”的新思维探索世界。相应的技术手段日渐成熟,包含大数据处理系统、新型知识服务模式、智能决策支持的大数据科研服务平台有望成为科研新工具。新技术结合新理念,大数据正在加速科学发现、凝聚科学共同体、改变知识生产模式,数据密集型科学有可能成为科研“第四范式”。为了获取新一轮科技竞争优势、提高社会生产力,大数据将在科技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过,也要防范大数据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科学信息的开放存取与知识的“公有性”信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大尉  李正风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73-1479
 “公有性”是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制度设计。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私有性”和“保密性”在新的知识生产结构中获得了一定的合理性。网络数据库等知识出版模式在加速了知识扩散的同时,带来了科学信息的商业垄断,但这种垄断在本质上不同于对知识合理的“保密”行为,也加剧了数字资源中的“数字鸿沟”。开放存取运动即是科学共同体对于科学信息商业垄断的集体抗争,是对科学知识“公有性”精神气质的认识论回归。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地质学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数据正在影响着人类生活,改变着人类认识和研究世界的思维方式。作为典型数据密集型学科的地质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地质学家不仅需要改进传统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拥抱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地质学与大数据的结合不仅极大拓展了地质学的认知空间,提升了获取地质学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为地质学支撑的能源矿产调查、环境资源合理利用以及防灾减灾等社会生产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创新活力。在分析国内地质学大数据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文章阐述了我国地质学大数据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提出了地质学大数据发展战略目标,探讨了地质学大数据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大数据将改变地质学家的思维方式,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模式将为地质学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文章呼吁地质学界对大数据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开放科学运动的核心是推动科研活动的信息、知识和成果更为迅速而流畅地在科学共同体内部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交流和共享。同行评议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内部质量控制机制日益面临挑战:作为防范机制的有效性受到挑战;作为纠错机制的及时性受到挑战;还有学科交叉和问题导向带来的挑战。花样频出的科研不端行为及其引发的社会关注可以视为既有科研制度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危机信号。倡导更为公开透明、更有利于社会问责的开放科学需要有效地解决既有格局的危机才能成为新的科研组织范式。基于科学社会学的基础理论来分析现行科研运行方式的内在基本矛盾,可以探讨开放科学成为一种新范式所需要的条件。理想化的开放科学新范式将带来科学的进一步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化。开放科学的现实进程也将对我国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学元数据是加强科学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数据密集型的科研范式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突显了科学数据的重要作用,也对科学元数据的内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在对科学元数据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科学元数据的相关定义和功能要求,进而从可追溯性、可关联性和互操作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大数据背景下的新要求,最后讨论了相关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推动了学术界对于其公共学术价值的认识和利用,大数据、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环境信息化使得科学研究向第四研究范式转型,科学数据复用为新的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科学数据复用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在近20年来日益丰富,但该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尚未建立。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数据采集来源,运用HistCite和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并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梳理了科学数据复用研究的发展态势、演进过程及研究结构,研究发现:科学数据复用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2006年前)、发展阶段(2007—2014年)和爆发阶段(2015年至今),主要包括基本内涵、共享与复用关系、数据复用影响因素、学科领域研究以及数据复用伦理等五个方面的研究主题。基于此,本研究从保障平台、理论基础、研究分支和方法工具四个层面构建科学数据复用研究的知识体系,并提出科学数据公共学术价值、科学数据复用行为及机制、科学数据复用评价及影响力、科学数据复用政策和领域科学数据复用研究等几个亟须深入开展的研究主题。本研究为今后开展科学数据复用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HT5”H〗  相似文献   

12.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带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一轮发展浪潮,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大语言模型通过大规模无标注数据预训练、指令微调、人类对齐等关键技术途径,学习到了丰富的世界知识,具有较好的文本理解与生成能力,能够有效求解各种复杂任务。这一重要技术进展对于信息检索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从大语言模型对于已有信息检索架构的改进以及现有检索技术如何改进大语言模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针对相关科学问题的可行技术方法进行了梳理与展望,探讨大语言模型时代下的信息检索发展趋势,旨在推动信息检索领域的科研进步。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给人们带来生产和生活上的便利,但是信息安全问题也在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稳定。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新时期,信息安全的特点和要求都具备了一些新的因素,给予相关部门和人员一定的压力。本文希望通过结合当前社会中反映出的信息安全问题,探析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特点和要求,希望能给业界带来一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的知识生产受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影响,分别要求以学术为本与适应社会需要。随着大学内外部制度环境变化,知识生产的契约关系及大学学术观内涵的改变,使大学知识生产传统的学术逻辑亦发生改变,变化后的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既有二元对立也有交叉融合,且二者在持续的交互作用中实现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逻辑平衡。要在回应学术逻辑的基础上兼顾市场逻辑,"学术性企业"将成为除传统大学类型之外大学发展的新向度;形成连续一体化的多维度制度安排,大学将与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等主体构成"四重螺旋"创新体系的知识生产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8):989-992
正地球科学研究大气、陆地和海洋等相关问题,已经产生了大量来自卫星观测、地面传感器网络和其他来源的地球大数据,为地球系统科学深入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地球大数据在未来促进地球科学的深入发展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将对科学发现作出重要贡献。地球大数据具有海量、多源、异构、多时相、多尺度、高度复杂、非平稳、非结构化等特点,为地球科学中的数据密集型研究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6.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数据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是国家和全球的新型战略资源。作为大数据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球大数据,正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在推动地球科学的深度发展以及重大科学发现上意义重大。文章在分析地球大数据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正在开展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剖析了专项目标、科学内涵,并对地球大数据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进行了分析。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集成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技等领域交叉融合前沿科学技术,为地球大数据服务地球科学发展带来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后,大数据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馆作为信息、收集管理的中心,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但是面对复杂的网络情况、管理问题、人员问题等现实因素,大数据的不断发展给图书馆的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包括软件硬件提高的新要求、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数据的安全问题,其中数据的安全问题直接牵涉到图书馆的正常运作与长久发展,所以更好的认识安全问题的来源,才能采取多重措施来应对,切实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促进新时期图书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数据、算法在当前国家治理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了揭示算法的知识本质及其权力逻辑,根据科学技术研究(STS)和批判数据研究(CDS)对西方算法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多个警务部门的大量深度访谈资料和数据,从中得出经验见解来打开算法的知识黑箱。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构建知识和权力的技术机制,算法一方面可以构建非结构性数据间的相关关系,以预测分布式群体的行为;另一方面,促进对复杂社会需求的高度响应和协调。除了塑造社会秩序和回应社会需求,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隐藏在算法光鲜技术科学背后的风险根源。通过对引发算法技术争议的焦点——算法透明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算法的风险是如何在“技术”和“社会政治结构”两套科学/叙事知识中产生,并随着算法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引起“平等与正义”的科学争议。由此,可以为算法这一新的研究范式提供连贯的分析与统一理论,系统呈现算法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数据密集型知识发现方法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联合全球6个大型国际学术组织以及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于2014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对大数据及科学大数据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大数据予大科学研究的知识发现开展了研讨,对大数据予大科学计划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并针对大数据服务科学计划使命提出了未来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受开放科学运动影响所形成的各类大规模开放学术图谱,作为一种高质量、良结构化的科研领域大数据集,为研究前沿分析创造了新的研究条件。在该数据下构建研究前沿分析的思路与框架,将有效实现数据驱动的知识发现,辅助科技情报分析和决策。[方法/过程]对研究前沿及其分析方法进行了文献回顾,并探讨了研究前沿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对开放学术图谱进行了调研,进而构建了基于大规模开放学术图谱进行研究前沿分析的总体框架。[结果/结论]所构建的研究前沿分析框架,提出了基于大规模开放学术图谱进行研究前沿分析的详细步骤,能够基于开放学术图谱实现对研究主题的全面、快速、准确分析,为实现研究前沿的跨时空动态分析、多尺度演化分析及多因素多维分析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