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科学已成为组织化的科学,建制化科研成为科研活动最重要的组成形态。从多角度探讨了“建制化科研”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并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经验逻辑三个维度探讨建制化科研发展特征。研究发现:科学发展史既是科学知识生产史也是科学建制演进史,科研效率提升是科学建制演化的内在动力。知识生产模式Ⅱ的客观存在并不代表模式Ⅱ优于模式Ⅰ,不能简单地作为科研组织变革的依据。知识创新在学科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的双向互动中向前推进,是建制化科研深化的表现。知识体系塑造与之相适应的科研组织方式。知识体系架构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知识领域不同,形成建制化科研历史演进的宏观动态性。科研创新不是孤立实现的,需要科学-技术-仪器研制的互动,传统学科与前沿学科相互支撑,科研的专注与整合的有效设计,而这些结构性的配置安排,正是建制化科研不可替代的价值。本文为科技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未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具有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的新型战略资源,大数据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其少量依赖因果关系、主要依靠数据相关性发现知识的新模式,使得其成为继经验、理论和计算模式之后的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的典型代表,带来了科研方法论的变革,正成为科学发现的新引擎。科学大数据作为大数据的重要分支,具有不可重复性、高度不确定性、高维性及计算分析高度复杂性的内部特征,以及在数据内容、数据体量、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外部特征,这给科学大数据的处理技术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科学认知科学大数据,建设科学大数据基础设施,建立科学数据研究中心,以及构建科学大数据学术平台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研基础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平台。近10年来,我国科研基础平台在科学观测水平、制造工艺水平、数据获取水平、开放共享水平、科学管理水平、开发利用水平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水平支撑我国科技创新活动。展望未来,新的科研范式变革正在悄然到来,新兴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不仅支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野外台站朝着更大规模、更精确、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其本身还将对科研范式变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加速器”与“倍增器”,成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迈进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伴随大数据“5V”特点引发的数据“爆炸”、事实真相隐匿“双刃剑”效应的不断增强,在科技项目系统工程建设从需求分析到产品交付的整个科研过程中,对科技情报的知识广泛启发、方案清晰直达等迫切需求日益突出,可灵活聚合,且契合专业的体系化情报正在成为赋能科技项目系统工程建设过程的重要基础和骨干中坚。[方法/过程]文章围绕科技项目系统工程实施过程“V”字模型,锚定启发式牵引、案例式牵引两个切入点,创新探索专业化专家标定情报中心位+特征化算法拓展情报扩展圈的两步法,实践了适用于科技项目系统工程建设科研过程的情报知识簇解决方案,并结合智能化技术趋势,规划了基于大模型的情报知识融合中心发展突破口。[结果/结论]通过工程实践,验证算法有效性,并依据两步法在自研情报平台中快速构建了多个情报知识簇,增强了面向科技项目建设科研需求、设计前端过程的情报启发效果,以及面向科技项目建设研制集成、验证交付后端过程的情报案例参鉴效果,对于进一步发挥科技情报在体系工程层面的宏观效应,以及系统工程实施层面的方案构思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数据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是国家和全球的新型战略资源。作为大数据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球大数据,正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在推动地球科学的深度发展以及重大科学发现上意义重大。文章在分析地球大数据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正在开展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剖析了专项目标、科学内涵,并对地球大数据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进行了分析。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集成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技等领域交叉融合前沿科学技术,为地球大数据服务地球科学发展带来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科研信息化引领科技期刊实现“互联网+科技出版”机理的分析与理解,为科技期刊实现“互联网+科技出版”提供理论依据与路径。【方法】 具体描述了科研信息化的三个基本要素“计算、数据、协同”对“互联网+科技出版”的引领作用,进而深度解析“互联网+科技出版”的形成机理与具体内涵。【结果】在科研信息化的引领作用下,“科研、社交、出版”之间跨界融合的创新机制正在形成,学术期刊成为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结论】 “互联网+科技出版”的核心理念应该是要不断构建与完善集研究、出版、社交等于一体的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以适应与推动科研信息化的需求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重大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简称科学中心)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多重使命。本文旨在考察科学中心建设对区域知识创新及其收敛性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中国城际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估计,对科学中心实施效果展开评估。研究发现:(1)基础效应层面。科学中心建设促进城市知识创新“量质齐升”。其中,财政科技投入与科技从业人数增加是其重要机制,而高能级平台数量正向调节这一积极影响。(2)网络效应层面。科学中心建设增加了城市与科研合作网络中的直接联系,强化了中心位置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的结构洞属性。(3)收敛效应层面。虽然科学中心通过地理邻近和科研合作渠道实现了知识扩散,但对区域知识收敛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数据密集型知识发现方法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联合全球6个大型国际学术组织以及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于2014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对大数据及科学大数据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大数据予大科学研究的知识发现开展了研讨,对大数据予大科学计划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并针对大数据服务科学计划使命提出了未来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9.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基本原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尽管人类在发现基本原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有效工具和有效科研组织模式的缺乏仍然是制约科研效率的主要瓶颈。人工智能(AI)的迅速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新的可能。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在科学研究领域大放异彩,不仅助力解决了一些核心科学问题,扩展了科学方法,也开始带动科学研究从传统的“作坊模式”转向“平台模式”。目前,我国已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AI for Science)领域打下良好基础,应把握机遇,争取引领科技创新,为人类的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背景下,科学数据作为驱动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其开放共享改变了原有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范式。探究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下的知识创新模式至关重要。以NASA为对象,探讨了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与NASA知识创新的内在关系,研究了科学数据共享下的NASA知识创新模式,系统分析NASA的创新流程、关键活动和创新经验。结合NASA的军民两用特性,对我国军民分离的科学数据及科技创新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在地球科学各个学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数据驱动地球科学发现的案例不断出现,有关地球数据信息中心、地球大数据平台及相关学术会议数量逐渐增加,地球大数据正在科学研究上表现出巨大的潜力。科学家对地球大数据的科学方法和工具的需求很大,然而目前地球大数据的理论基础、储存管理和分析方法等仍处于发展之中,对地球大数据的研究和讨论有限。文章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地球大数据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全球论文的产出数量、国家与机构领域研究影响力、研究主题分布、研究热点变迁和国际合作等多角度,分析揭示了地球大数据研究现状;最后,建议未来重点加强跨学科的地球大数据共享与融合,完善地球科学大数据深度挖掘理论和方法,实现对复杂地球系统的分析、建模与预测,支持和服务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研大数据共生作为科研大数据共享的重要过程,在科研数据生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其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文章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给出"科研大数据共生"的概念,构建了科研大数据共生模型(SM-SRBD),然后从维度分析、共生方程分析与寄生机制的关联分析等几个方面,深入阐释了科研大数据共生的内在运行机理,分析了科研大数据共生和寄生之间的趋利型和趋害型两类演化路径。研究表明:科研大数据共生是一个以利益维、自由度维、空间维、时间维、强度维等不同维度的共生活动为核心活动体系,以"共生数据源"为基,以"数据共生方程"为过程逻辑,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或偏利成长)并生成共生化新数据、构建科研大数据命运共同体、提升科研大数据质量为目标,不断趋于优化的泛在化、协同化的动态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健 《未来与发展》2011,34(1):10-12
对于"大科学"时代的科学研究而言,知识的分立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人们在组建科研团队时,非常关注那些便于通过文字化和书面化表达的个人信息。但事实上,诸如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之类的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如此,协调分工的知识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交流、了解和磨合,才能逐渐积累起来,从而真正降低协调科研分工的成本。这是人们在选择具体的科研合作模式时需要仔细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科研团队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是获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高校科研团队具有其特点与复杂性。该文通过调研,聚焦海洋领域的科研团队建设,并根据组织模式的不同,将调研高校的海洋领域科研团队分为“传统型”与“新型”两种类型,分析它们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从团队、带头人与成员、管理机制等层面提出了高校涉海科研团队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数据的定义进行梳理并尝试从决策主体、决策权配置、决策思维及决策文化四大方面探索大数据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以及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对影响两者关系的因素在作全面讨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  相似文献   

16.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TI) policy is borne by a set of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concepts, models, and metaphors. From around 1950 to 1980, its language was dominated by the contract metaphor and the linear model of innovation, both of which have catered for beliefs in stability, orderliness, and distinct social roles for scientists and policymakers. While prominent new models of the 1990s (mode 2, post-normal science, triple helix) had challenged the old contract metaphor, they remained experts’ brainchildren. After 2000, in contrast, we observe the emergence and pluralization of several new and powerful concepts. Building on conceptual history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we analyze three of these new concepts: “frontier research,” “grand challenges,” and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RRI). Whereas the “frontier” and “grand challenges” convey many layered historical meanings, a distinct metaphorical appeal, and have become popularized beyond expert’s communities, the RRI discourse, though the most ambitious one, has not yet shaken off its roots in the bureaucratic structures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Finally, we discuss which conceptual and metaphorical properties enable the career of STI policy discourses in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7.
The procedures and the nature of “technologies” are suggested to be broadly similar to those which characterize “science”. In particular, there appear to be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or research programmes) performing a similar role to “scientific paradigms” (or research programmes). The model tries to account for both continuous changes and discontinuitie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tinuous changes are often related to progress along a technological trajectory defined by a technological paradigm, while discontinu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a new paradigm. One-directional explanations of the innovative process, and in particular those assuming “the market” as the prime mover, are inadequate to explain the emergence of new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The origin of the latter stems from the interplay between scientific advances, economic factors, institutional variables, and unsolved difficulties on established technological paths. The model tries to establish a sufficiently general framework which accounts for all these factors and to define the process of selection of new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mong a greater set of notionally possible ones.The history of a technology is contextual to the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that technolog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paradigm is often related to new “schumpeterian” companies, while its establishment often shows also a process of oligopolistic stabilization.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大数据时代科技创新对知识的需求,科技期刊应该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面向知识服务的需求梳理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分别从信息分析和管理能力、信息获取和检索能力、信息挖掘和组织能力3个层面阐析科技期刊编辑面向知识服务的信息能力。信息分析和管理能力指通过分析稿件多维度信息生成立体、网状、互相关联的信息管理集约化平台;信息获取和检索能力指能够高效获取政策方针、相关基金等信息,并能够识别信息源、选择检索词、取舍检索工具、构建高级检索策略以及评价检索结果;信息挖掘和组织能力指能够从科技期刊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紧随国内外科研前沿和热点,获得所在研究领域的热点、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知识服务、前瞻性地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对比分析我国“双一流”大学与美国知名大学科研合作网络特征,旨在为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收集我国“双一流”大学与美国部分知名大学2014—2018年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校际合著论文,构建频次矩阵、Salton指数矩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运用Ucinet、Netdrew、Pajek、VOSviewer等工具,从科研合作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点度中心性、核心边缘分析、聚类分析四个角度对两者的科研合作网络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我国“双一流”大学之间已建立起广泛的科研合作,但与美国知名大学相比,我国“双一流”大学存在科研合作强度弱、科研合作参与度较低、科研合作分布不均衡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融合研究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范式,不仅会促进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而且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宏大挑战的一种重要途径。文章考察了融合研究的内涵和特点,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融合研究的概念;根据NSF十大投入计划和新的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发展融合研究在NSF中的战略地位;分析NSF支持融合研究的基础和融合项目的特点,并对第一批融合项目的实施作了介绍;总结出NSF支持融合研究可供借鉴的若干结论,并对我国发展融合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