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有的人会一蹶不振,甚至破罐破摔,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有的人却能绝境反击,重新站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事情成败的不同归因.人们通常把事情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和运气.归因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这种不同的心理体验又会对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有的人能够在困难中看到积极因素,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培养起习得性乐观;但是有的人却在挫折的压力下,产生习得性无助,自暴自弃,走向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大学该怎么度过”这个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认真思考过,有的人可能到毕业时也未曾意识到,有的人则会后悔“如果当初怎么怎么样,那我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但是时光不会倒流,后悔已于事无补。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握好现在。这点对于那些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师弟师妹们尤为重要。今天,我将会从学习、生活和自身建设三个大的方面谈一下我对大学的理解。首先说一下,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学习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是大学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是课外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部分。一…  相似文献   

3.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这是多萝西·洛·诺尔特的一段名言,他告诉我们,孩子们的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完成的,他们会从生活中学习到自信、感激和努力,也会从生活中学习到忧虑、嫉妒和争斗。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无时不  相似文献   

4.
感悟人生     
2014年10月28日晴有人说,人生就像一盘棋,稍有差池,便会满盘皆输;也有的人说,人生就像一条路,在这条路上,免不了有磕磕绊绊,但终会走向终点;而我却认为,人生何尝不像一场赌局,漫漫人生路,我们拿青春赌明天。有的人,为了利益挖空心思过了一辈子,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人,轰轰烈烈过了一生,却忽略了人生最宝贵的真情,孤独了一辈子;有的人,看似平平淡淡过了一生,却充实无比,体验到了人生中最真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你会发现:有的人学习学得轻松,而且成绩好;有的人学得很累,却成绩不佳——这说明学习是有秘诀的! 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小体验”,你会尝试到秘诀使你成功的乐趣.这里给你一串数:1 8 1 6 1 4 1 2 1 0 8 6 4 2,谁要是能看一眼就记住了,  相似文献   

6.
正云没有遮住天空,天空也没有割伤云。生活却浸透了我,也洗礼了你。如很多人一样,当我们开始面临更新的环境、更新的人和事物时,我们就会变得卑微,变成一个小小的点,被别人的光轻轻一挡,就什么也没有了。前进让人恓惶,后退又让人不甘。很多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茫然无助的人生阶段,但是有的人就此沉沦,仿佛掉进了沼泽地。而有的人,却努力  相似文献   

7.
提到“吝啬鬼”这一群体,每个人都不禁莞尔:这是一帮多么可笑、可气又不可思议的家伙!在日常生活中,吝啬的言语和行为也常常可见,但是它们有的稍纵即逝,一转眼就淹没在无数的琐碎中;有的零散肤浅,只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笑料; 有的走向极端,遭人鄙视甚至道德讨伐。这些虽然折射着生活的丰富多彩,却少了让我们驻足思考的机会。幸好还有文学,从这个窗口中,现实生活中的吝啬鬼形象得到了集中而鲜明的表现,我们也得以从中认识人生,反思人性。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孩子在家活泼伶俐,一到集体中或遇到不熟悉的人就“愣”住了。或是左躲右藏,不敢现身;或是在集体中一言不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对此家长深感忧虑和不安。孩子羞怯的程度因人而异,原因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在气质上就是退缩型的,对外界环境适应慢;有的是因为个性的原因,面临社交场合会紧张得手足无措;有的则是缺乏与外人接触的机会,因此没有学习到适当的社交技巧;也有的是受过去不良的经验影响,造成自信心缺乏……我认为孩子羞怯的形成虽有先天的因素,但更重要  相似文献   

9.
“失败”二字,大多数人都惟恐避之不及。但在科学研究中,失败却又是难免的。就一项发明创造本身而言,成功只有一次就够了.而失败却不知会有多少次。有的人经不起失败的打击而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有人从失败中寻找到机遇而最终获得成功。许多科学家都是以失败为契机,在失败中获得意外的惊喜而创造出新的发明,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美丽人生     
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路,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酒,还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麻团,而我却喜欢把人生比作花。人生如花一样美丽,不是吗?少年如百合花一样纯真,青年如月季花一样繁茂,中年如莲花一样典雅,老年如康乃馨一样祥和。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对人生有着这样的形容:人生苦闷;人生如梦;人生是一场梦;等等。他们看不到生活的色彩,忽略了人生的美丽。何必慨叹人生苦短?何必游戏人生?又何必悲观长叹?人生是美丽的,就看你会不会用心去发现,就看你会不会用真情去创造。人生苦闷吗?不,我们有激情,我们有欢笑。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习、奋斗…  相似文献   

11.
快乐公式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基本条件大体相同的人群中,有的人经常很快乐,有的人却经常很苦恼。是什么缘由造成他们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呢?近日,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一个"快乐公式":快乐值=得到值/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8,(11)
要成功就得全力以赴。可能有的人会认为这道理简单,但真正明白它的含义,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简单事。学习得全力以赴。只有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才会有理想的学习成绩。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3.
<正> 人活着,应该指两方面的意思:肉体的存在和精神的存活。这看上去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却只知道一个方面,即在肉体存在的过程中是否会生病。俗话说“人食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这很自然。但却容易忽略另一个问题,即精神也会生病的,甚至会死去,正如臧克家先生在诗歌《有的人》中写道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每一个在生活的链条之中有着精神的苦恼的人,大概都能明白臧克家先生的“活”字的意思。他意思的本意是指一个人应让自己的美德活在别人心中。而当我们今天将视角转换一下,审视自己的内在精神的时候,就会发现臧克家先生所说的意思并不遥远。当然人——象传统美德中所指的那种能活在别人心里的毕竟是少数,人类繁衍至今,我们能记住的名子到底  相似文献   

14.
潘小顺 《教师》2012,(36):12-1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给人的思想观念与教育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很多学生有的性格软弱,有的孤僻,有的学习没有意志力与自制力,有的虚荣心非常强烈等,对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学校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对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抓不住重点。那么,在心理健康教师缺  相似文献   

15.
大部分中学生对"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耳熟能详甚至倒背如流,但是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拖延现象却屡见不鲜。老师布置的作业拖了又拖,有的学生在截止日期前一天晚上挑灯夜战,有的学生在交作业的前一刻抄袭他人的作业,还有的学生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不交作业。拖延在中学生中是普遍现象,但是拖延久了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学习习惯、学习效率,甚至会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情,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
<正>老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每当遇到困难和疑难,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勇敢坚强,用毅力最终克服了困难,成为学习的佼佼者;有的学生却害怕困难畏缩不前,最终变成了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学生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和表现,就是意志。意志对每个人的成长,特别是对于刚进入中学时代的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虽然年龄还小,生活经历还不多,但他们在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17.
其实,很多同学都遇到过像徐城北同学这样的困惑:当某位老师格外关注自己、重视自己的时候,他(她)上的课我们就会听得特别认真,学习很有动力;而对不重视、不关注自己的老师,心里又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虽然这是比较普遍、也属很正常的心理,但却并不是一种积极正确的心态,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将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该努力调整心态,尽早学会科学对待老师对我们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美丽人生     
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路,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酒,还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麻团,而我却喜欢把人生比作花。人生如花一样美丽,不是吗?少年如百合花一样纯真;青年如月季花一样艳丽;中年如莲花一样典雅;老年如康乃馨一样祥和。生活中不乏消极的人,他们对人生有着这样的形容:人生苦闷;人生如戏;人生是一场梦。他们看不到生活的色彩,忽略了人生的美丽。人生苦闷吗?不!我们有激情,我们有欢笑。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习、追求、奋斗,我们会有自己的事业,会为成功去努力打拼。人生如戏吗?不!我们在用自己的生活,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填补岁月的…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一件愉快的事情。但兴趣有短时兴趣和长时兴趣之分。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有的学生今天上课非常专心、积极,抢着回答老师的提问,但第二天上课却无精打采;有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英语学习中饶有兴致,但上了三年级后,却对英语索然无味,学习成绩也出现了分化。这些现象说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会发生变化的,我们老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少学生学习了《历史与社会》知识后,却不能解释生活中最简单的社会现象;有的学生能熟练背出“三个代表”的内容,却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有的学生看奥运会,兴奋的可以一夜不睡,但老师在分析如何弘扬奥运精神这一内容时,却趴在桌上睡着了。面对这些现象,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缩短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