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燕芳 《东南传播》2018,(7):128-130
网络脱口秀节目在话语角色、话题选择、话语建构、话语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征.节目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口语传播的新范本,拓展了公共话语空间,也体现了网络亚文化对节目制作的影响.脱口秀语言节目一定要有自己的理念和坚持,真正做到"好笑要有意义",才能开创网络脱口秀节目健康良性的生态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美国新闻脱口秀发展历史,从传播特征及发展趋向两个向度,对中国式的新闻脱口秀节目进行了梳理,分析国内新闻脱口秀节目当前存在的弊端:传播主体的资源稀缺性、传播内容的同质化、传播效果的差异性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电视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外优秀电视节目被源源不断引进国内并进行本土化再创造,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中脱口秀类节目以其创新的节目形式、亲切的沟通方式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在中国这片沃土迅速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在二十年的发展中不断丰富、改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潜力。本文从传播特征方向出发,对我国电视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和发展趋向做出探讨分析,以促进电视脱口秀节目在我国电视业界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在互联网新闻的冲击之下寻求着新的求生之路,其中共情传播成为业界关注焦点。共情传播是利用唤醒传播受众的情感体验而进行的一系列传播活动,能够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受众内心的情感共鸣,达到在场的效果。共情传播的复杂性在于新闻与舆论的交织,其情感有利也有弊,合理利用情绪的显著特征能够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结合近年来重大社会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内容,了解他们对于近年来在重大社会事件中电视新闻所展现出来的共情传播特征的看法和评价,通过对深度访谈获取的质性材料进行总结分析,审视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共情传播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共情传播具有显著的传播效果,能够在认知层面深层到达。其积极影响在于能够使得情感迅速激发,提高受众的参与热情,使得舆论迅速聚焦。但共情的滥用也会导致情感偏离重点,甚至走向极端。未来共情传播也面临着整顿与规划,情感的适度与节点的把控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电视益智类商业脱口秀节目源自受众成长、成功的强烈需求,优秀的商业脱口秀节目的关键在于以受众需求为核心,并利用各种节目特色元素和多种传播手段为受众服务,成就受众,从而提高栏目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国际媒体合作传播既有利于促进世界相互理解,也有利于提升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是被国际媒体广泛运用的国际传播实践策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媒体近年致力于拓展与亚非发展中国家媒体的合作,以“借船出海”为代表的合作传播实践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和业界较为关注合作传播的“供给侧”,即中国媒体的合作意愿、合作形式与合作效果,对参与合作的外国媒体关注度稍显不足。本文以共情理论作为切入视角,依托某持续性国际媒体合作项目,面向参与合作传播的中方媒体记者、亚非国家媒体记者与关键中介三类人员开展深度访谈,发现共情在国际合作传播的不同阶段分别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合作意愿确立期,共情是合作传播双方参与合作的主要动机;在合作方案执行期,共情是合作双方采取的一种有效传播策略;在合作常态化发展阶段,共情作为合作双方共同期待的理想传播效果,推动着双方合作关系的升维。基于此,本文对国际合作传播的共情路径作出细化阐释,认为中国媒体为达成国际合作传播的共情目标,应以对其他国家媒体和人民的深层次共情为传播动机、在合作传播过程中注重与合作媒体的共商共享、注重倾听国际受众反馈并适时给予共情回应。  相似文献   

7.
作为舶来品,脱口秀节目进入中国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却已经开枝散叶,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简明广播电视词典》中,脱口秀被定义为"通过讨论对新闻或社会问题进行评论、表达观点的一种形式"。可以说,脱口秀是以交谈作为节目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而交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手段。选好题脱口秀节目离不开交谈的话题,话题能否吸引听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广播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在中国悄然兴起。这种在西方被称作脱口秀的节目以一种崭新的传播理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受到了大  相似文献   

9.
新闻脱口秀是诸多脱口秀节目样态中新闻性最突出的,也是目前最主流的样态,结合了脱口秀的娱乐性和新闻时效性及信息量。《PS早安秀》正是这样的新闻脱口秀,传播的媒介又为广播,故而更具灵活性和想象空间。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两位主持人之间相互调侃,与听众通过新媒体手段互动,为路上生活的必要选择。广播的伴随性要求节目设置碎片化,具有话题性,同时还要求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节目品位,需要不断改进才能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视频节目是伴随新媒体发展应运而生的。网络脱口秀节目《麻辣书生》自2009年11月开播以来,迅速受到关注和好评,目前这个节目被搜狐网、优酷网、央视网等各大网络媒体转载。本文以传播学为视角,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风格、传播理念等要素着手,对节目进行研究、解读。  相似文献   

11.
冯媛媛 《今传媒》2014,(1):81-82
新媒体视频节目是伴随新媒体发展应运而生的。网络脱口秀节目《麻辣书生》自2009年11月开播以来,迅速受到关注和好评,目前这个节目被搜狐网、优酷网、央视网等各大网络媒体转载。本文以传播学为视角,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风格、传播理念等要素着手,对节目进行研究、解读。  相似文献   

12.
曾纪滔 《新闻世界》2013,(4):149-150
由高晓松首次跨界担纲的网络脱口秀节目——《晓说》自今年3月推出后,受到网民的追捧,四期内点击量超千万,均期点击量达200万,开播半年后“逆袭”登陆浙江卫视黄金档。它开创了“名人+通俗文化”的网络原创脱口秀节目新模式,标志着视频网站原创节目新的飞跃。本文以传播学为视角,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受众等传播要素入手,对《晓说》进行全面解读。  相似文献   

13.
胡吉星 《青年记者》2016,(29):71-72
《晓松奇谈》是爱奇艺王牌脱口秀节目,是高晓松在2014年5月结束与优酷合作后推出的一个全新自媒体视频节目,是他继《鱼羊野史》《晓说》后开办的又一档历史类脱口秀节目.该节目于2014年6月6日在爱奇艺开播,开播一年后总播放量突破2.5亿,单集播放量平均500万,创下脱口秀节目单集播放纪录,成为视频网站中点击量率先破亿的脱口秀节目.该节目呈现了许多观点新颖的话题,如高晓松自诉家族历史的“朝花夕拾”、讲述人类历史上最大渡海迁徙的“离骚1949”等.《晓松奇谈》中的许多话题都被网友热议,节目热度持续攀升.作为一档脱口秀节目,被网友持久关注其实并不简单.本文从节目传播策略、节目内容、主持人个人魅力、受众定位等方面来探究其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娱乐脱口秀节目是指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自从1993年娱乐脱口秀节目引入中国,各大电视台涌出大量的娱乐脱口秀节目。以《天天向上》为代表的电视娱乐脱口秀节目播出后,不仅得到了市场的回报,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得到了主流价值的认可。《天天向上》的创新受到了大众和业界的普遍关注,从娱乐脱口秀节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誉为"继《快乐大本营》之后,湖南卫视第二个可以活  相似文献   

15.
林立 《视听纵横》2007,(3):44-45
《波士堂》(BOSSTOWN)是由第一财经、东方卫视、唯众传播联合打造的一档充满娱乐精神的高端人物脱口秀节目。在上海东方卫视和第一财经电视开始播出,观众反应良好,已成为时下热播的商业脱口秀栏目。  相似文献   

1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时政类微纪录片《思想的力量》既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共情传播视角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例。该片通过场景沉浸、视听赋能、平民视角等共情元素的嵌入,以及他者视角与自我叙事的融合、心理移情与群体感染、符号传播与仪式表达等共情策略的运用,实现了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主流价值观、塑造国家形象等传播价值,为同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深耕现实、精准共情、创新表达和多元呈现等共情传播的创作导向。  相似文献   

17.
转文化传播是对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和超越,以多元、平等、间性、对话、融合为特征,是适用于我国国际传播的一种新兴理念。中外合拍纪录片《通向共同富裕之路》具有典型的转文化传播特征,由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担任撰稿和主持,并作为首届“中国影像节”重点节目在全球进行了展映。本文从议程设置、对话叙事和共情修辞三方面分析该片的创新之处,总结当前运用转文化传播范式的中外合拍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方面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现今社会,电视节目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时,电视脱口秀节目作为一档新的节目形式开始出现,并且电视脱口秀节目的影响也开始变大。本文从脱口秀的特点出发,对当今的电视脱口秀节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着重对脱口秀节目的弊端进行了分析以及解决的相应办法等。  相似文献   

19.
公路寻访纪录片《下一站出口》秉承国际国内双向传播理念,在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多重维度中,柔性传播国家主流话语,将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经由人物群像年轻化、观察视角年轻化、传播方式年轻化等表达手法,将“自我讲述”与“他者讲述”相结合,实现情绪共情和价值共情,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本文以该片为例,探究纪录片创作如何更好贴合年轻人的审美诉求,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讨短视频如何运用共情传播策略来加强信息的情感传递和观众的情感共鸣,以期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研究选取《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短视频作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共情传播策略解读,总结以下四个触发共情的策略:拟人化叙事、“文化自信”话语、二元叙事话语和价值观念话语。借助这些共情传播策略的应用,视频激发了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欲,增强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物的“思乡之情”和“归家之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