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公民真诚的法律信仰具有重要意义。法律信仰体现了公民对法律的认同,体现了法律的运行状况,更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针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本文从公民自身和外界因素两个方面寻找原因,并提出相对的解决措施,以培植我国公民法律信仰,推动法治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2.
公民法律素质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我国公民法律素质取得进步的历史进程的四个阶段,分析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进步和不足以及形成的原因,辩证反思我国既往普法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公民的法律素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政府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后续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职法律基础教育应该归属于"公民教育"的范畴。中职法律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中职生的公民法律素质。在探讨中职生应具备的公民法律素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内在机制的基础上,确定中职法律基础教学的内容范围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公民的法律认知分为法律实体认知、法律程序认知和法律本性认知三个层次。三个法律认知层次既是公民法律认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般过程,又是法律范畴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展开。从理论上研究法律认知层次,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认知水平,对促进全体公民以主人翁的态度更为有效地参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公民法律观念的更新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关键。首先,只有更新公民法律观念才能为法律制度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公民法律观念的更新可以为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舆论监督;第三,公民法律观念的更新将为加强制度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更新公民法律观念,至少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明确生态主义价值观,坚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其次,培养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思维方式,使公民自觉以大自然家庭中一员而不是自然界征服者、统治者的身份思考、创制和适用法律;第三,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心理,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内化成公民自身的道德义务,完成两型社会从法律制度到法律秩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守法的法治蕴义及其实现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法律秩序的建构仰赖公民守法。但守法不仅仅是履行法定义务,它还应该包括对他人合法权益的尊重和法律权利的积极享用。公民守法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法律主体性意识的建构过程,是公民接受法律的过程。公民接受法律,既取决法律本身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社会中介条件和社会法制环境,更取决公民的主体性意识的建构与弘扬。整合这些条件,才能使一个法律制度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同、支持与信赖。  相似文献   

7.
法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要素,公民的法律理念则是实现法治和谐的关键。然而我国当前社会公民的法律理念较为模糊,存在权利意识不明、诉讼意识薄弱、对法律权威存在淡漠等诸多问题。现代民主社会公民的法律理念首先应包括对法律本体的信任,其次还应包括对具体法律制度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当国家法律制度创建时,就意味着法律制度自身所内蕴的法权要求、追求的价值目标以及为社会主体设定的行为模式等应该转变为社会现实,而且也只有当这些应然要求转变为社会现实,法律制度才能是有效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该国家公民的守法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因为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离不开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而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又是以公民的守法意识为主观心理基础。由此可见,公民的普遍守法既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表现,也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公民的自觉守法意识,以形成公民对法律的的普遍信仰和自觉遵守。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法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法律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又是法律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并且公民意识教育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的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相似文献   

10.
论法律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该文从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出发 ,探讨了法律信仰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以及塑造公民的法律信仰应着重把握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
承包、租赁经营土地和企业,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只要符合承包、租赁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任何公民到农村搞承包、租赁经营的权利都受法律的保护。必须依法认定侵害公民对企业的承包经营权、企业租赁经营权,尤其是侵害公民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违法行为,并按有关法律规定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2.
司法判决是联系公民和法律的桥梁,公民通过司法判决来认识法律。提高司法艺术,坚持司法公正,将法律的要求通过司法判决完整地展现给公民,实现“内在观点”与“外在观点”的统一,法律就不是仅仅从外在观点来看的不具有确定性的“预测论”,而是从内在观点来看的具有确定性的“义务论”,如此才能建立公民和法律之间稳定的“熟人关系”,法律权威在这种“熟人关系”中才有牢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的法律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它关系到未来公民法律信仰和法律行动的培养。我们要从法律精神和日常生活出发,创设法律情境与营造氛围,锻炼学生的法律思考力,培养学生的法律行动力,给未来公民们上好法律教育这一课。  相似文献   

14.
张燕 《天中学刊》2013,28(5):10-12
教育法律信仰是我国实现依法治教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源泉,然而目前我国社会教育法律信仰危机的存在和蔓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文化思想障碍,教育法律运行机制失调,公众教育法律知识缺乏,教育法律宣传工作不力,学校、教师权威绝对化等因素是造成我国公民教育法律信仰危机的根源。公民教育法律信仰形成的途径包括:保证教育法律的有效运行,加强教育法律知识的宣传,提高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强化教育工作者的示范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权利本位是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的逻辑起点。权利本位是以普遍赋权的方式通过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权利宪法化、地方法制化和具体化为中心而展开的公民参与法律保障的立法模式。作为一种法哲学观念,权利本位观表达了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应当以权利为本位或者出发点的一种价值陈述,实现了传统社会义务本位模式和权力本位模式向现代社会权利本位模式的转换,包含着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现代化的功能取向。  相似文献   

16.
一、公民教育是把公民培养成为责权主体的过程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教育也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积极、自主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责权主体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国家,公民概念有所不同。从历史上看,公民一词最早始用于古希腊,并为古罗马沿用。这时的“公民”主要指在法律上享有特权的一小部分自由民。到了中世纪,教会和封建君主成为国家和人民的主宰,个人是上帝的子民和封建君主的臣仆。人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上帝和君主,没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的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仍然存在很大缺陷,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是实现权利的本质内涵的需要,是满足国家正当性存在并实现其价值的需要,是履行国际人权公约义务的需要。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需要在宪法中增加规定权利救济请求权,将其确立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健全有关公民基本权利救济的普通法律体系,全面落实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在宪法中增加对私人间普通法律未提供救济的公民基本权利纠纷的救济规定;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发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应有作用;在宪法中确立基本权利的法律限制的界限和原则,以此来减少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所存在的侵害公民基本权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一、主体意识是农民公民意识的前提公民主体意识的内涵就是对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正确的认识,即公民作为与国家相对应的概念,无论是在法律上、制度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上,都应该具有被充分肯定的法律人格及尊严。主体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基本形态,它是在法治的社会状态中公民对该社会的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和地位的一种自觉的观念和认知水平,它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和法治水平的表现和标志。公民的主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农民公民主体意识包括自由意识、道德意识、公平意识、权利意识、诚信意识。农民公民具备主体意识,表现为农民公民能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主动参政议政.敢于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各个权利:能独立自主的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竞争。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相应的合理的报酬,依法享受各种经济权利;敢于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社会的精神生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捍卫法律赋予公民进行文化活动和言论。二、权利和责任意识是农民公民意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公民的法律素质直接关系到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邓小平法制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大的意义,有助于促进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和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公民资格理论主张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目前,我国高校社会问责制度未能充分发展,除了法律与制度上的不健全、公民意识的缺失外,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在加强高校问责法律制度建设的同时,应在公民资格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和激发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更好地完善我国的高校社会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