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5 毫秒
1.
在人们的印象中,泱泱10多亿人口的印度,是“人种的博物馆,语言的大拼盘,宗教的展示台”,是一个落后的文明古国。而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国度,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以计算机软件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10年来,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增长了30多倍,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大国,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即使在信息产业最发达的美国,印度也占据了其软件销售市场份额的60%以上, 1999年~2000年,印度信息产业总产值已达59亿美元。去年软件出口就达到了50多亿美元。软件业的突飞猛进使印度日…  相似文献   

2.
中印软件业发展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考察了印度软件业发展状况,分析了印度软件业腾飞的成功经验;探讨了我国软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印度软件业成功经验,提出了振兴我国软件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面对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带来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印度依据本国实际,选择了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道路.特别是它的软件产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功,出现了像TCS、Infosys、Satyam和Winpro这样的巨型跨国软件企业。印度的软件业发展以出口为导向,主要依靠外包业务(为外国软件公司提供非核心技术的软件加工)。凭借大批低成本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相似文献   

4.
印度IT教育产业化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才是软件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印度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为软件出口大国,其原因就在于印度政府构建了比较完善的IT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软件人才。而制约我国软件产业的主要问题恰恰是软件人才的缺乏。本文从印度IT教育产业化的角度阐述了印度IT业蓬勃发展的教育背景,以期对中国的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印度软件人才培养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对印度NIIT总部、NIIT班加罗尔软件工厂等地的参观考察结果,结合印度软件业发展最新现状及特点,分析了印度软件业发展战略以及其创办国际化大学、强化职业教育等途径进行软件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我国软件业发展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相继花落蓉城。作为西部唯一的软件出口基地和进入全国第一梯队的软件城市,成都软件业的发展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唱响走向世界的主旋律。自2000年以来,成都软件产业持续保持着30%~40%的增长幅度。2005年,成都全市软件业销售收入达130亿元。  相似文献   

7.
印度软件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高质量软件人才的培养。印度软件人才培养实行国家、企业、私人并举的培养途径,采取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机制,以注重实际操作、满足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通过职业教育培养软件基础人才。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8.
海外信息     
印度 IT 职业教育方兴未艾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现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微软等公司相继把自己的软件生产基地设在印度。印度软件业所创造的“神话”,其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印度产业化的IT 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高质量软件人才。印度的大学每年培养出4万 IT 人才,而类似 NIIT 这样的公司,每年则为印度提供30万 IT 人才,成为印度软件业腾飞的坚实基础。六成新加坡人离校后再进修椐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进行的一  相似文献   

9.
基于印度NIIT培养模式的两年制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思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软件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软件蓝领人才。本文根据我们两年来对印度NIIT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两年制软件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印度软件业的崛起,可能令许多人不解:发达的软件与贫困落后的形象太不协调。然而知情者和局内人则不只对印度的软件大加赞扬,更对它寄予厚望。比尔·盖茨1997年2月访印时的一次讲话中预言说:“印度可能成为下个世纪的一个经济和软件超级大国,如果它对基础设施、教育以及技术注入足够的投资的话。”他还说,全球严重缺乏软件开发者,世界将期望印度产生成千成万的高级技术人才。也有人用比较形象的语言将印度的经济情况比喻为“一个具有金面、土身、泥腿的巨人”。金面就是指印度的软件业。那么,印度软件业的崛起的原因何在? 印…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就将日本和欧洲远远抛在了后面,现在正以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计算机软件大国的地位跻身于世界信息技术大国之列。印度软件业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软件人才,仅仅通过大学教育是绝对不行的。从“反精英主义”的视角出发,笔者试图来进一步探讨印度软件业发展中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软件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软件蓝领人才.导入印度IT职业教育经验以及借鉴其培训模式,并将其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规格相结合,对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根据对印度MIT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几点二年制软件高职人才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13.
印度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教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互联网风靡全球的时候,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科技榜样’的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尤其是计算机软件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据印度软件行业协会统计,仅10年时间,印度软件业就将日本和欧洲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的软件大国。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文盲比例很大的发展中国家,软件业的年增长率超过50%;全球被评为软件能力成熟度5级的40家企业中,印度就占29家.现在的印度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软件大国.大量的研究分析表明,印度软件业的崛起得益于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以及“业界老师“的作用.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培养的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万多人,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模式培养的;而这些职业教育机构都十分注重利用业界的力量,他们从IBM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大企业聘请“业界老师“,开设诸如“电子商务最新应用“、“通信软件“等课程,教的都是最新的软件技术,教学模式是从教“做“开始,是学员实践为主.……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7,(2)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发达国家的计算机权威曾预言,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发展软件业最有潜力和优势的国家。当时,两国难分高下。二十几年过去,中国软件业发展虽然迅速,但印度却走在了前面。据说,印度软件业的成功在于充分打了一张“地理时差”牌。即处于东半球的印度与  相似文献   

16.
谈培养中国"软件蓝领"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国内软件业的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一直以来,中国软件业都被看作是中国信息产业的”软肋”。软件作为一个行业,在国内发展了20余年,到现在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印度、芬兰等国家,因此业界在谈到中国软件业时,难免要有一番唏嘘感叹。从软件市场规模来看,中国去年软件销售额只占全球软件市场的1%左右,并且在这其中,营业额过千万的软件企业屈指可数。这几年,国内软件业界一直在反思为什么落后这么远,归结到最后,不外乎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资金问题。资金缺乏是阻碍中国软件业过去无法扩大规模的根本原因所在。由…  相似文献   

17.
一、国内软件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中国软件业都被看作是中国信息产业的“软肋”。软件作为一个行业,在国内发展20余年,到现在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印度、芬兰等国家,因此业界在谈到中国软件业时,难免要有一番唏嘘感叹。  相似文献   

18.
软件业具备独特的特征,印度的软件业经历了奠定基础、转折、制度化三个阶段,具备产业管理规范、企业聚集发展、培训全面高质、产业目标宏大,政府帮扶制度有力等鲜明的发展特点。印度知识产权的发展结合了印度传统法制和英美法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其发展初期扩大版权定义、鼓励发明创造、强化商标保护,由于法律规定简单,立法技术粗糙,带来了诸多问题。为此,印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致力于加强知识产权的制度建设,并促使了印度软件知识产权的诞生。印度软件知识产权的逐步系统化和国际化,可归功于立法层次上的全方位修改,以及软件知识产权战略的出台与全方位执行。  相似文献   

19.
印度作为低收入的发展中大国,从理论上讲应该立足于国内市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印度却在近年内迅速走到了世界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前列。从产业特点来看,飞速发展的印度软件业是出口导向的产业,也是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这表明印度既抓住了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软件及服务需求不断扩大的机遇,又充分利用人口大国丰富而低廉的人力资源优势,因而能在发达国家主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占据有利地位。这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印度软件业发展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目前已成为世界软件主要出口国之一,其软件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印度软件业的巨大发展,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其拥有大量技术精湛的软件人才。而这些软件人才的获得,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即软件人才的培养主要定位于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