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谈及女性的生存处境,并结合中国社会从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的萌发,到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意识被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替代,到八十年代中国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从而全面阐述了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张文雯 《文教资料》2013,(31):149-151
明清女剧作家有见于史料记载的至少27人,留下现存约24种剧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闺阁才女的生活、情感与理想。本文粗略统计了明清女剧作家及其作品概况,并通过具体作品分析她们的创作特征,发现此时期的女剧作家更注重自我才华和内心情感的呈现,并多运用非现实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及情感欲望。  相似文献   

3.
田世荣怀着对乡村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把笔触伸入到乡村女性的心灵深处,展示了男权社会笼罩下乡村女性生存处境的无奈与艰难,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乡村女性生存状态与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革,女性开始逐渐走向历史的舞台,女性的才华也逐渐显现出来,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明清时代文坛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中国女性文学在明清时期发展至高峰。本文对明清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做了整理,从创作群体分布、创作意识发展以及与外界交往的变化等多方面阐释了女性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繁花 《现代语文》2009,(12):76-77
萧红近十年的创作都不脱一种悲情的色彩,作者以自身的悲剧人生为基底,用女性的话语视角在她的小说中反映了许多乡村女性的悲剧命运。通过对她们长期的卑贱处境和无助状态的展现,深刻揭示了男性为主宰的父权文化体制下的女性在生存、婚恋、生育过程中必然的悲剧属性。  相似文献   

6.
池田大作密切关注现代女性的生存状态。他看到女性在家庭与事业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而陷入迷惘之境。池田大作通过对女性当下生存处境的反思。大力弘扬女性特质与女性价值。倡导女性回归其本真性实在。女性存在的价值通过其主体性的发挥而得以建构。池田大作通过男女间的“主体间性”来规定女性的主体性。在池田大作看来,女性只有在这样的“主体间性”的关系中,才能获得尊严和人格独立。  相似文献   

7.
凌叔华大多数小说的主人公是各式家庭中的女性。她们虽身份有别,形象各异,但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千百年来父权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心理的强制性规定,却使她们难以抹去婉顺的共性。而生动地描绘“五四”这一特定时期婉顺女性不同类型人物的面影,揭示出她们的生存处境和心理真实,赋予“婉顺”这一东方女性传统性格的表现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正是凌叔华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8.
奉柳  朱婧 《文教资料》2011,(20):4-5
《水浒传》和《红楼梦》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明珠,但二者中的女性形象却有极大差异。前者多贬低女性,后者却极力赞美女性,成书过程、作者思想和当时人们接受心理的不同等原因共同造成了这种现象。此现象表明了明清时期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生命本体意识的复活。  相似文献   

9.
在肯尼亚殖民史中,女性遭受着英国殖民文化与本土父权文化的双重压迫。笔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恩古吉·瓦·提安哥的《一粒麦种》,分析殖民时期肯尼亚女性背负双重枷锁的生存状态,同时揭示殖民时期白人女性不幸的生存图景。通过这一视角的解读,体现出作者对肯尼亚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白人女性尴尬处境的同情和惋惜。  相似文献   

10.
《闺塾师》基于对"五四"妇女史观的反叛与修正,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上层社会中的"才女"为研究对象,引述大量女性话语,罗列众多社会现实,通过对"缠足"、女性教育、才女文化等问题的深入细致分析,论证了封建社会女性并非都是受害者形象这一全新观点。本书从女性视角出发,发掘历史中女性自己的声音,给予当事人评价社会与处境的权利,为女性研究、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视角。作为新生事物,《闺塾师》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的母氏普遍受到良好的家庭与私塾教育,她们不仅博通经史、精诗善书擅画,还喜求经世之学;有些出身社会中上阶层家庭的母氏还有随父从夫宦游、结社的经历,她们的生活空间与社会视野均较前代相对自由、宽广,这极大地提升了母氏的教育素养,增强了她们训子的能力与水平,明清母教大盛与此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宋元时期的贞节观念,历史学研究者存在较大争议。宋元统治者从现实统治需要出发强化贞节观念;社会精英大力宣传贞节观念,男女之别愈趋严格;宋元社会对贞节观念的接受和贯彻逐步广泛深入。宋元时期完成了贞节观念由理论走向集中实践的过渡.致使妇女节烈现象在明清得以集中爆发。  相似文献   

13.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对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一直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明清时期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基本上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由家庭长辈和闺阁塾师充当教育者,旨在达致女子的知识养成和性情陶冶。在女子文学启蒙教育内容中,《毛诗》和唐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明清女子文学启蒙的教育效果,直接促成女子诗艺化的知识结构、审美特性和文学活动。既表征了中国人民"风雅祖述,前薪后火,息息相继"的信念,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绵绵瓜瓞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发展史中 ,女性作者所写诗歌的数量是极少的。而由女子所写的题壁诗则是在明清之后才大量出现 ,本文就明清女子所写的题壁诗这一文学现象做深入的研究考察。  相似文献   

15.
明清徽州文学发展到鼎盛,徽州女性文学更是蓬勃发展。明清之际徽州闺媛数量达到140余人,这些女性或是名父之女、或是名士之妻、或是令子之母,抑或多种身份兼而有之。创作的诗词数量颇丰,题材丰富多样。其中的弃妇诗更能代表徽州女性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世界。徽州闺媛诗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学存在,她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女性诗作共有的特征,也体现了"程朱阙里"闺媛诗人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贵州佛教呈现鼎盛之势,众多僧人于黔地传道布教。活动于贵州这片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僧人,其日常生活亦受此环境影响,具有独特而浓郁的地方色彩。明清时期贵州僧人的饮食即能清晰地反映出这一情况。试对此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深受传统文化濡染的士大夫在家训中论及夫妻、父子等家庭内部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时,虽然也主张夫义、父慈,但更注重的是妇顺、子孝,表现出夫妇、父子关系中的不对等性特点:即夫妻关系的主从性和父子关系的等级性,这些现象表明传统社会后期理学及家长制、宗法制的强化对明清士大夫关于家庭人际关系的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的徽州,书院教育十分兴盛,涌现出一批办学成功的书院。这些书院在创办者的品质、山长的条件、教师的素质、经费筹措、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很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清民国时期东江藏书家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明清以来, 东江藏书家迭出, 并形成了对待藏书豁达开明、藏书目的在于治学等系列特点。而保存珍贵典籍、推动学术研究、弘扬中华文化, 则是他们为祖国文化事业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元明清三代科举发展中都出现过废置现象。文章具体分析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科举废置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分析比较了三次废置的差异,认为元明清时期科举的废置与终结实质上体现了作为人才选拔重要方式的科举制度与实用人才培养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