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定具有超越性。教育的超越性的核心在于培养主体性的人。有学者认为,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并不排斥教育必须从现实规定性出发。但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教育不是以现实的规定性来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树立发展的理想,善于把道德理想赋予现实。还有学者认为,在社会转型期,调节人际关系的手段有多种,道德是人们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韩燕 《考试周刊》2011,(25):233-233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其本质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超越性)。"主体性"在教育界被广泛应用,通常称为"主体性教育",它包含三重意思:"主体性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原则。"主体性的教育指教育  相似文献   

3.
尊严一般是指向人的,是人对自己的一种价值肯定。教育作为一个行业,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存在",当然也有尊严。教育的自尊不但是对自身内在价值的坚守,还是对理想自我的追求。但现实中,教育不再坚守自身的内在价值,总是跟着政治、经济、技术"随波逐流",更谈不上对自身理想状态的追寻。对绝大多数受教育者来说,他们去学校接受教育不是为...  相似文献   

4.
审美言说使人与自身、与外部整体世界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并确立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间的平等交流关系;包括“一切活动和行为”在内的实践活动,既是关系性的也是超越性的,关系性使人既成为个体的也成为社会的人,超越性使人在自由创造中打开了通往审美的理想之路。在西方美学框架内展开的生命美学的言说方式,并未向人们昭示出全新的美学意义,没能真正架通人生现实与审美理想之间的精神桥梁。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先在性,任何目标的设定都隐含着较为抽象的目的层面的推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既需要凸显其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外在性"一面,也需要凸显其"建设人自身"的"内在性"一面;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但同时具有现实性,并非一种不可实现的"乌托邦"幻想。  相似文献   

6.
杨春圆 《辅导员》2010,(10):62-62
叶澜教授说过:"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我们所教育的是人,而不是机器、零件。我们的理想是,培养一切具有健康生命的人,一切富有健全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7.
当下的教育将教育的工具价值观和技术理性当作信仰,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毫无疑义地践行着这些已经成为习惯的信仰。教育由"育人"变为"制器"的工具。教育信仰是对教育应然理想和价值的信服和尊崇,建构教师的教育信仰在本质上就是回归对教育的本真理解。回归教育本体的教育,关注人精神世界的可能性和超越性,这是本真的教育的意义主旨。  相似文献   

8.
李晶  刘晖 《教育导刊》2010,(3):8-10
本文着重综合概括存在主义者们关于人及人性的论述,试着提炼为"存在人"的人性假设,并探讨它的特征:自为性;自由性;超越性。认为"存在人"的人性假设的教育学意义是:为强调教育的对象是能动主体的存在提供人性上的依据;教育应引导人由"自在"走向"自为";教育应引导人追求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教育思维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综合体,是对教育实践的观念化概括和升华。教育启蒙思维是在教育的"启蒙"意识基础上,所形成的以"启蒙"为精神向度、实践目的论和方法论支撑的观念形态,其实践指向即是"使人成为人"的启蒙教化,体现着超越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在当代,推动教育启蒙思维的实践转化,需要坚持"人的启蒙"的使命,使其突破"奴化教育"、"物化教育"的束缚,并积极转向"人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新教育实验认为,儿童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新教育课程最本质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生命体验,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一组通过生命体验成为有德行、审美、情感的知识,并通过这组知识的学习,最终习得为一种能力。课程的起点是活生生的人、问题及人的各种可能性,终点则是问题的解决、可能性的实现、人的幸福完整。  相似文献   

11.
《文子》承袭老庄追求个体生命超越的思想,以天人一体同构为思想基点,主张“守内而不失外”的人道修为,即因循天道自然,通过保有内心至和之气,精诚内敛,从而保持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的本性,以实现生命的永恒和精神的超越。《文子》对于人道的思考,旨在终极层面上追求“人”之为“人”的境界与品格。  相似文献   

12.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人之于动物的独特性。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探寻功能被遮蔽了。为使人摆脱工具性的存在状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消解“物化思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应性的尊重与超越性的激发,不断完善教育对人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德育超越论奠定了将“超越”作为德育之本职的理论基础,但它在逻辑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对立起来,从而导致它在回答超越的内涵、超越的对象、如何实现超越这三个根本性问题时存在不足之处。究其根源,在于研究者对社会转型期层出不穷的“假丑恶”现象和软弱无力的德育现状极度失望,由此导致了否定现实世界的极端思想。德育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而是对德育自身的否定;超越的对象不是整个现实世界,而是现实之恶;实现超越的途径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联系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人格的论述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人际关系的范畴,在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侯,这种对人格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适用的。儒家提倡"天人合一",企及了人文的理想境界和自然的生命世界融合无间的审美高度;道家柔弱不争的处世态度,体现了它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以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佛教尊重生命的慈悲佛性、众生平等的生命价值伦理、追求心灵的超然物外等思想,对今天生态人格的塑造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我超越是人的生存本性。生活意义的超越是自我超越的基本涵义。自我超越的可能存在于人的两重化结构之中。引导人的自我超越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我可能是什么"是教育要促使人永远向自己提出的问题。良心的召回是当代教育所面对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6.
教育依人的存在而展开的三个基本层面,即人事、人心、人文的教育。教育品质的提升乃是由于教育实践中持守着人的和谐发展与完善的理念。以人的完成为指向的教育乃是一种艺术,教育作为艺术化实践的根本在于教育实践中所显现的教师和学生对真理、正义、良善的祈求,和由此发生的个人生命世界的敞开、生命状态的和谐与个体人格精神的超越。教育作为艺术化的实践依赖于教师的教育个性与教师生命品质的提升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王全林 《教师教育研究》2007,19(5):31-34,50
兹纳涅茨基将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划分为技术顾问、圣哲、学者、新知识探索者四大类型15种亚型。从知识人的社会角色来审视教师,则大学教学科研间冲突的根源在于教师轻视与放弃教育者角色;而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是把他们从单一化的教育者角色中解放出来。生存性→发展性→享受性→超越性角色的层进式推进,或许是一种理想的教师角色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一个概念:教育理想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理想化指的是:教育理想的实施者将未来时态的理想假定为当下现实,作不正当的时间超越;将自身以外的不合自身的关系场域当作与自身相合的关系场域,作不正当的空间超越;结果,教育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既无法真正抵达理想又无法与自身保持同一,于是,行为者陷入一种悬置的、失去依托的状态,即无所适从的盲目状态,最终导致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阻滞并使自身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9.
"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  谢佳 《教学与研究》2006,3(3):64-68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尺度,既是人性的一种表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道德教育在创造和谐的伦理基础以及培育社会主体方面责无旁贷,而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将使其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教育评价具有着明显的人性化趋势,不论是从教育评价内涵的变化来看,还是从教育评价的操作重点来看,都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考虑。但此前的人性化教育评价仍然缺失对人的内在性有所关照。基于法国哲学家巴塔耶对人的内在性的界定,它实际上指的是人的动物性,即人性之中那些肮脏、恶心、丑陋的种种面向,教育评价如何对之进行关照呢?可能的回答至少有三点:首先,要将人性之中的动物性放在它所应有的位置上来正视。其次,人的内在经验没有标准,且体验或经验本身即是权威。第三,内在性自我评价体现出了“人的沉沦现实”与“内在超越”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