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角抵——中国摔跤的鼻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说南朝的大文章家梁朝任在所著的《述异记》中记有这么一则远古的传说;“轩辕之初立也,由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耳鬓如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这一传说反映了原始时期一种重要的战斗技术一角抵的最早演变情况。所谓蚩尤氏“头有角”,并非说人头上真的长出了角,而是原始先民用野牛角来装饰自己,为了在相搏中战胜对方。这便是“角抵”一名的来历,也就是中国摔跤最早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正>两千多年前,华夏大地出现了一种竞技性、游戏性的表演,名叫“角抵”,民间也叫“角抵戏”。一般认为,“角抵”或“角抵戏”即为杂技艺术之滥觞。关于“角抵”的来源,一种说法认为与蚩尤有关。据《乐书》(宋·陈旸)记载:“或曰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又说:“角抵戏本六国时所造,秦因而广之……角者,角其伎也,两两相当,角及伎艺射御也,盖杂伎之总称云。”  相似文献   

3.
“百戏”,是我国古代艺术表演、运动竞技的综合表现形式。举凡歌舞乐奏,杂技幻术,角力较武,赛车走马,无不囊括其中。“百戏”又叫“角抵戏”,肇始于先秦时期的“讲武之礼”,经秦代的增广,形成了“角抵戏”。两  相似文献   

4.
一、情况 关于唐玄宗的《禁断女乐敕》说及“角抵”一事。《唐代妇女的体育活动》一文(见《体育文史》1983年第三期,以下简称《活动》)以其中“广场角抵,长袖从风,聚而观之,浸以为俗”等句为据,说“可见,当时民间妇女中盛行广场卖艺的角抵活动。”《几条唐代角抵史料的考辨》一文(见《体育文史》1986年第五期,以下简称《考辨》)则认为,《活动》一文的观点“不免有种望文生义之嫌”,而说,  相似文献   

5.
武术长期发展在阶级社会里,虽有竞赛事迹,但却谈不到竞赛意义。如班史刑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列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而秦更曰角觝,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也。”汉书武帝本记:“元封三年春,作角觝戏。”又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觝戏于上林平乐观。”隋书:“大业六年丁丑角觝匠大戏了端门街,天下奇技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往观。”新唐书宦官列传:“敬宗赏阅角觝三殿。”所谓角觝,即相当角力,角量技艺。也就是武术徒手和持械的各种竞赛。以上所述都是粉饰太平和供少数人欣赏的玩艺儿,对于广大人民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冰嬉”或“冰戏”,是清代对冰上运动的称谓;就是现在所说的滑冰运动,包括冰上竞技、表演和游乐。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辞典·冰嬉》说:“清代冰上运动,源于满族习俗。清窦光鼐、朱筠等《日下旧闻考·宫室·西苑一》:冬月则阵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云。”,已考定“冰嬉”出于清代;实际上是由乾隆钦定的。可惜在我国诸多体育史著作,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都说“冰嬉”起于宋代,说在《宋史·礼志》有记载,这都是误信丁翟灏编的《通俗编》。其实查遍《宋史·礼志》并无“冰嬉”的记载,大约是把“水戏”误抄了。按历史记载,宋代的河朔一带(即今海河流域)刚有一种人拉的冰上运载器具叫“凌床”,规模甚小,当时还没有冰刀冰鞋的使用,宋代各种史料中均未查到有冰戏之记述。  相似文献   

7.
位于豫鲁冀三省交界处的濮阳市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特别是杂技艺术源远流长。杂技起源于春秋,兴盛于汉唐及近现代。《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观"。  相似文献   

8.
我曾写过《汉代的角抵(戏)和捽胡》一文(刊登在《体育史料》第五期上),中心的意思是说明汉代的角抵不是摔跤,捽胡才是摔跤。这是从文字史料上研究的结果。汉代的角抵戏是一个大概念,包括了杂技、歌舞、武打戏。从体育的角度来说,角抵戏和中国武  相似文献   

9.
摔跤运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述异记》说,轩辕之初立,蚩尤兄弟,“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虽有传说之意,但可知其源远流长。《周礼·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师讲武,习射御角力。”由此可见,角力在那时就已是军事体育  相似文献   

10.
相扑,在秦汉时称为角抵,或作角牴;牴觳。《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角抵是一种角力的游戏,大概起源于战国,到秦代才称为角抵。《史记》载:“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角觳抵;  相似文献   

11.
王依农 《收藏》2019,(1):14-17
《汉书》有载:“酒者,天之美禄”,此意乃赞酒者,为上天所赐之美物。其后又曰:“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礼之会,非酒不行。”不但将酒冠以天物美名,还推为可养天下,祀祈福的无上之物。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角抵”和“手搏”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在部分文献资料中还存在有相关“角力”、“角抵”、“角抵戏”、“手搏”等词语混用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古代武术典籍的研究。对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古代的竞技活动“角抵”和“手搏”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论述。认为“角抵”与“手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对研究古代武艺至关重要,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中国摔跤运动史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摔跤(中国式)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项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我国历史上摔跤活动,从轩辕、秦汉、隋唐、五代……直到满清,其风历史不衰。在不同历史时期,摔跤有不同的名称,如:角抵(角觝)、角力、相扑、掼跤、撩跤、争交等。近代叫摔跤。“角抵”这一称谓出现最早,是我国秦汉时就巳流行的一类体育运动。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这种“角抵”是一种包括摔跤在内的习武形式的戏乐。  相似文献   

14.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所著的《庄岳委谈》卷四十中说:“今戏具,围棋最古……象戏稍为后出,北周武帝有象经……而唐以后殊无可考,唯《玄怪录·岑顺》一事可据……唐人象戏之制,赖此可考。” 《玄怪录》是唐朝中期宰相牛僧孺所著。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中说:“造传奇之文,会萃为一集者,在唐代多有,  相似文献   

15.
一、蹴鞠起源的几种说法的探讨中国古代的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汉书·枚乘传》颜师古注:蹴,足蹴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蹴鞠为戏乐也。”蹴鞠是古代一种用脚踢革制的实心的球的游戏。早在西汉杨雄的《法言》中就指出:“捖革为鞠”。还说在西汉时已踢革制的球了。这对于研究蹴鞠的起源是颇有关系的。蹴鞠的起源:过去多引用刘向的《别录》,他说:“蹴鞠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刘向是公元一世纪时人,他对蹴鞠的起源已不能做确定的说法,蹴鞠的产生就应该早于西汉前很久;以后的记载,多是引用他的“黄帝所作”的说法。如从《道藏》中辑出的《轩辕黄帝传》(此书无作者  相似文献   

16.
《体育博览》2008,(7):52-55
相扑最早的名字叫做"角抵",由古代冀州地区的"蚩尤戏"演变而来。"蚩尤戏"曾广泛流行于我国古代的北方农村,带有纪念与皇帝逐鹿中原失败的蚩尤氏的意义。晋代之后,"角抵"有了新的名字"相扑",《晋书》中便有相关记载,由此可见,无论是名称还是运动本身,相扑都是起源于中国。  相似文献   

17.
尚儒彪 《武当》2008,(9):46-47
一、道教房中术的形成与发展 道教房中术是中华古代性科学之结晶,是数千年来道门修士在追求长生不老的同时,不断地探索、收集、研究、整理出来的性学保健术。《中国道教大词典·房中派》条曰:“修炼此方术的流派称为房中派,是道教早期修炼方术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宗容成、彭祖。”《汉书·艺文志》所载房中术有八,共186卷著作,并评论说:“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人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老,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游泳史料拾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游泳史料,最为零星少见。郭希汾《中国体育史》序例:“泅泳一事,类皆渔父舟子之所习,惟其知识梼昧,虽知而不能言,往籍无徵,蒐讨綦难。”在该书第八编《泅泳》中,开宗明义,就说:“吾国古时各种之运动术,其制度源委,犹可稽考,惟泅泳一事,最无系统可寻。”该编第一章《古时之泅泳家》,只有两页,仅列蓄丘诉(《韩诗外传》),古冶子(《晏子谏下篇》)、周处(《晋书周处传》)、邓遐(《晋书邓岳传》)和周文育(《南史周文育传》)等五人。第二章《古时之水戏》也不足一页,他说:“古时关于水戏之事亦甚少,择其与休育有关者,凡得三事:“竞渡……。射鸭……。水秋千……。”《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九辑,温仲华《我国古代的游泳》一文,虽引用了郭希汾《泅泳》文中各条史料,亦仅得三页。其搜集游泳史料之艰难,可以想见。  相似文献   

19.
投壶简介     
投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游戏活动,流行于士大夫阶层,常在诸侯相会或宾客宴饮中举行。投壶起源于射礼,有人认为,实际是“射”的退化。《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进行时,与射礼  相似文献   

20.
《体育文史》一九八六年第五期载罗时铭《古代棋戏——双陆》一文,说:“双陆又名握槊、长行、波罗塞戏。”并引《唐国史补》、《谱双》、《通雅》为证,得出结论;“大概三国时称这种棋戏为双陆,北魏时称握槊,隋唐时称长行:宋以后又称之为双陆。”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按:握槊与双陆同为古代棋戏,二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