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行与思的逻辑,和生态规律与目的对应,形成了生态方法。行与思的逻辑,与超循环生态的大道与公理一致,形成了网络生态辩证法。网络生态辩证法,是中国传统的中和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融合与发展,它规约人类之思,提升生态文化;规约人类之行,发展生态文明;规约生态美学的研究,使之形成新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2.
征稿启事     
正《生态文化》杂志创办于2000年7月,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中国林业文联主办,是我国林业系统唯一一本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化,记录、见证、参与生态中国建设,用生态文学等艺术形式倡导绿色理念,全方位呈现我国生态之美、自然之美的大型双月刊。本刊拥有全国各级领导、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社会生态环保人  相似文献   

3.
论希腊古典"和谐美"与中国古代"中和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美学精神 ,这种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为其土壤。西方古代的美学精神是古代希腊的“和谐美” ,而中国古代的美学精神则是先秦时代的“中和美”。这两种美学精神固然有其相同之点 ,但更多的则是相异之处 ,影响几千年 ,直到当代 ,形成各有其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真可谓两峰对峙 ,双水分流。本文拟以希腊古典“和谐美”的论述为主 ,同时论及它与中国古代“中和美”的相异。一希腊古典美包括艺术及理论两部分。它在人类美学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具…  相似文献   

4.
征稿启事     
正《生态文化》杂志创办于2000年7月,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中国林业文联主办,是我国林业系统唯一一本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化,记录、见证、参与生态中国建设,用生态文学等艺术形式倡导绿色理念,全方位呈现我国生态之美、自然之美的大型双月刊。本刊拥有全国各级领导、林业系统  相似文献   

5.
深受以演唱为中心的歌诗艺术实践影响,相和歌辞艺术形成了不同于一般徒诗、诵诗的独特个性:其曲题与歌辞的音乐、情感属性有密切关系;解艳趋乱对诸调曲、大曲歌辞形制有重要影响;附加套语提示着歌辞的艺术职能;相和唱奏方式形成了歌辞语言丰富多样的复叠现象;填词之设皆为演出的相和歌辞表现出独特的叙事形态和叙事技巧。凡此种种,显示了相和歌辞作为歌诗演唱文本的原生态艺术魅力,也启发了解读乐府歌诗艺术的潜在视阈。  相似文献   

6.
征稿启事     
正《生态文化》杂志创办于2000年7月,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中国林业文联主办,是我国林业系统唯一一本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化,记录、见证、参与生态中国建设,用生态文学等艺术形式倡导绿色理念,全方位呈现我国生态之美、自然之美的大型双月刊。本刊拥有全国各级领导、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社会生态环保人士、生态文学爱好者、大专院校师生等读者群。为提高办刊质量,丰富生  相似文献   

7.
征稿启事     
正《生态文化》杂志创办于2000年7月,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中国林业文联主办,是我国林业系统唯一一本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化,记录、见证、参与生态中国建设,用生态文学等艺术形式倡导绿色理念,全方位呈现我国生态之美、自然之美的大型双月刊。本刊拥有全国各级领导、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社会生态环保人士、生态文学爱好者、大专院校师生等读者群。为提高办刊质量,丰富生态文化传播内容,本刊2018年主要栏  相似文献   

8.
鸟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朋友,被誉为蓝天的使者、森林的卫士。鸟类羽毛色彩斑斓,美轮美奂,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展示着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是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心头好”。夏天到了,正是“拍鸟”的好季节,不妨一起走进鸟类的神奇世界吧,去享受视觉与色彩冲击的饕餮盛宴。  相似文献   

9.
征稿启事     
正《生态文化》杂志创办于2000年7月,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中国林业文联主办,是我国林业系统唯一一本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化,记录、见证、参与生态中国建设,用生态文学等艺术形式倡导绿色理念,全方位呈现我国生态之美、自然之美的大型双月刊。本刊拥有全国各级领导、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社会生态环保人士、生态文学爱好者、大专院校师生等读者群。为提高办刊质量,丰富生态文化传播内容,本刊2018年主要栏目内容略有改动,特向林业系统和社会各界征稿,征稿栏目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0.
征稿启事     
正《生态文化》杂志创办于2000年7月,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中国林业文联主办,是我国林业系统唯一一本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化,记录、见证、参与生态中国建设,用生态文学等艺术形式倡导绿色理念,全方位呈现我国生态之美、自然之美的大型双月刊。本刊拥有全国各级领导、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社会生态环保人士、生态文学爱好者、大专院校师生等读者群。为提高办刊质量,丰富生态文化传播内容,本刊特向林业系统和社会各界征稿,征稿栏目内容如下:生态美文生态抒情散文、随笔,充满哲理的杂文、小品文(要求:1000字以内)。  相似文献   

11.
正她是越剧舞台上华容婀娜的俊小生,也是商业舞台上韬略雄心的俏木兰。十年的越剧生涯,她用"艺术之美"为弘扬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青春;转战商海,她投身房地产,用"建筑之美"赋予原本冰冷的钢筋水泥以灵魂与生命;回归文化,她让中西艺术在赛丽美术馆中交融、生发、延展……同时,她热衷于慈善事业,立志成为慈善家。夏赛丽说,"追求艺术之美、建筑之美、低碳之美、生活之美、信仰之美贯穿我的学习、创业生涯"。在她看来,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审美场中,"境"生"韵","韵"养"境",形成了两大范畴系列的耦合并进:境由物境走向情境,上升到意境;韵由气韵生发出意韵,再升华出神韵;并对应地走向天境与天韵,共同形成了生态文明化的天生之美。  相似文献   

13.
但凡到过珠海的人,无不赞赏珠海的绿色之美。 珠海,这个依山傍海、天蓝海阔、由190个岛屿组成的“百岛之市”,这个绿道与大海相伴、森林与山川为伍,山入海中、城入林中、人入城中、山海一色的生态之城,真可谓一山一水均为景,一草一木均有情,不愧是绿色之都。  相似文献   

14.
当代女性创作,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以集群的方式展示出道家生态思想的和谐之美。女作家在"物我齐一"的生态情怀、守愚为智的生态人格,以及"见素抱朴"的生态伦理等三个向度上对道家生态思想的传承和哲学思考,不仅显示了女作家对传统道家文化的回溯和坚守,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融、人与人平等互爱的传统美学基础上的生态乌托邦,而且女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反过来阐释、丰富了道家文化的内涵,赋予道家思想与时俱进的现代意义,显示了道家文化与新时期女性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生态美学研究基本上使用的是西方环境美学的话语,与中国文化有着某些不兼容的弊端,所以紧迫的问题是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探索。中国古代是一种"生生"为其核心、以"天人之和"、阴阳相生"为其背景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几乎渗透于儒释道等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渗透于绘画、音乐、诗学、建筑与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构成相异于西方古代实体论哲学与形式论美学的理论风貌,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有着更强的文化自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并在与西方生态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建设新的生态哲学与美学形态,使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幽梦影》中的"美"品类繁多、丰富多彩,书中有既有自然之美、读书之美、艺术之美、交际之美,又有道德之美、哲学宗教之美。可以说,《幽梦影》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把审美的生活样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书中也隐隐约约透露出了审美生活的一些问题,如有限性、虚无性、瞬间性等,这又使这部书具有了一种忧郁和反思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与西方的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文化习俗做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中国文化重天人合一、戏曲和音乐艺术等蕴含和谐之美的艺术精神与民族审美特征;西方文化重天人相分及其戏曲和音乐重视听愉悦与刺激效果的写实之美,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文献学、民俗学等学科价值,而且开了德国学者研究与传播中国戏曲音乐等艺术“中学西传”的先河。本文从艺术学和中西艺术史的跨文化视域出发,运用比较研究和文献解读等方法对卫礼贤《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进行考释,阐发卫礼贤传播与研究中国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意境深远     
中国山水画艺术博大精深,从古到今,画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丰富着她,要达到情景入妙,以趋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效果,非一日之功,合肥亚明艺术馆画家陈廷友坚持继承与创新,作品既有传统风范又注入现代美学意识,意境深远和谐,有“情疏韶秀”之美。  相似文献   

19.
新都宝光寺之所以成为一座融汇古今的艺术宝库,与新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寺内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中,一部分代表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精英文化",另一部分体现着中国现代社会中的"世俗文化",它们在形式上既独立又呼应,在文化上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一张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之网。巴蜀文化中的兼容性和中国文化中的调和力,是构成这张艺术之网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根雕艺术是从泥土中走出的民间艺术,展示着民族文化的魅力。它融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独特的艺术珍品,不仅走进了豪宅深院,也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很难想像,大自然的泥土中蕴藏着鲜为人知的奇形异状的美。那些被忽视的、被抛弃的各种乔、灌木及竹的废根,和自然界的景物一样,同样具有幽雅的形态,蕴藏着生命的内在活力。根雕艺术创作追求的是自然天趣的美。罗丹曾说过:“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见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到它内心的‘真’。这‘真’也即是‘美’。”信奉自然应是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