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慎扮红白脸     
综观眼下众多的家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分工”现象,即父亲与母亲、父辈与祖辈在孩子面前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红脸”,负责从严管教、规范孩子的言行,具体实施处罚,以树立威信,让孩子害怕;另一个则唱“白脸”,负责调节,使孩子感到家庭的安全、温馨和父母的亲情。其实,这种家教分工并不科学,往往利少弊多: 1、直接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  相似文献   

2.
如今,以全家人共同参与为特征的“联合家教”,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认同。然而在全家人共同进行这种联合家教的过程中,父亲与母亲、父辈与祖辈分别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很值得研究的。综观目前众多的家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分工”现象,即父亲与母亲、父辈与祖辈在孩子面前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角色”:一个演“白脸”,负责从严管教、规范孩子的言行,具体实行处罚,以树立威信,让孩子害怕;另一个则唱“红脸”,负责周旋、调节,息事宁人,使孩子感到家的安全、温馨和长辈的亲情。这种“分工”可能是故意而为,也有可能是家长们无意识中…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全家人共同参与教育为特征的“联合家教”,日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认同。然而在这种联合家教过程中,父亲与母亲、父辈与祖辈分别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很值得研究的。综观眼下众多的家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分工”现象,即父亲与母亲、父辈与祖辈在孩子面前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红脸”,负责从严管教,规范孩子的言行,具体实施处罚,以树立威信,让孩子害怕;另一个则唱“白脸”,负责周旋调查,中介说情,使孩子感到家的安全、温馨和父母的亲情。现实生活中,这种“分工”可能是故意而为,也有可能是在潜…  相似文献   

4.
家教过程中,父亲与母亲、父辈与祖辈在孩子面前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红脸”,负责从严管教、规范孩子的言行,具体实施处罚,以树立威信,让孩子害怕;另一个则唱“白脸”,负责周旋调节,中介说情,使孩子感到家的安全、温馨和父母的亲情。  相似文献   

5.
“学会负责”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生旅程中个人素质的重要内容。一个能为自己语言、行为负责任,做事踏实的人,其受欢迎程度肯定会远远高于做事马虎、言行不一致的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第一成长环境,在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责任意识”的构建主要在德育方面。即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相似文献   

6.
王从  子宜 《师道》2010,(6):18-21
一、告密 王从:网上读《妹妹的支教手记(13),某教师“每天安排一个负责抓违反纪律的,一天都逮不着一个记不下一个名就得挨批。”一个孩子在“快下课时对着窗外的学生笑着打了招呼”,就“被班里负责纪律的同学记下了”。  相似文献   

7.
德国职业教育及“双元制”发展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双元制”?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私有的企业(主要方面)和国有的职业学校双方的共同协作,这种共同协作是由法律决定的。 “双元制”作为一个纽带联接着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企业的重点是实践操作训练,而职业学校的重点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基于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的迅速发展,难以做到学校与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严格的职能分工,这一点在培训大纲的形成和职业培训理论化倾向上明显地体现出来。此外,“双元制”概念的核心标志还体现在职业教育的职责分工方面,根据法律规定,企业职教由联邦负责而职业学校教育由各联邦州负责。  相似文献   

8.
教育感悟221:教育孩子需要父母联盟,而父母联盟需要合理分工。美国学者对112对4岁孩子的父母跟踪一年的研究发现,父亲主要负责陪孩子玩,母亲更多照料孩子生活,这样分工的父母关系更加积极互动,也有利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学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在学校里如何实现党政分开。“文革”中有一段时间,中学党政是合一的,叫做一元化领导,一个革命委员会统管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无所谓党政了,那是极左年代的产物。后来发展为“党政分工”,基本的分工情况是:党组织(支部委员会)负责重大决策,校长负责执行;党支部主管人事、保卫、审查干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工作,行  相似文献   

10.
我们是日托幼儿园,每天一大早,晨检的卫生老师总是笑容满面地迎接着每一个回园的幼儿,但在众多的幼儿中,总是难免有些孩子要吃药,有些孩子情况或身体不佳。如何让晨检的老师及时与班上的老师沟通,共同注意、负责孩子的整天生活呢?我园巧制了“早上已吃药”、“未吃药”、“观察体  相似文献   

11.
我们是日托幼儿园,每天一大早,晨检的卫生老师总是笑容满面地迎接着每一个回国的幼儿,但在众多的幼儿中,总是难免有些孩子要吃药,有些孩子情况或身体不佳。如何让晨检的老师及时与班上的老师沟通,共同注意、负责孩子的整天生活呢?我园巧制了“早上已吃药”、“未吃药”、“观察体  相似文献   

12.
在孩子3岁之前,就要开始坚持不懈地教孩子学会负责任,教会孩子在尝试错误中积累经验、学会判断什么是“我不可以的”、陪伴他而不是替代他,让他学会为自己负责。主要途径是为孩子设立“合理的界线”,引领孩子将“界线”内化。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障碍,但是父母的天职提示我们只要坚守“护栏原理”,引领得当,孩子就能够为自己负责任。  相似文献   

13.
教育感悟221:教育孩子需要父母联盟,而父母联盟需要合理分工。美国学者对112对4岁孩子的父母跟踪一年的研究发现,父亲主要负责陪孩子玩,母亲更多照料孩子生活,这样分工的父母关系更加积极互动,也有利于孩子特别是男孩的成长。如果相反,父母则会发生较多争执。显然,父母也要扬长补短。  相似文献   

14.
副校长既是校长的助手,又是所分管工作范围内的指挥员,承上启下,地位十分重要。笔者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演好这个角色,使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必须掌握好以下原则:一、职责,找准坐标。在学校行政管理上,副校长是“兵头将尾”,校长是“主角”,副校长是“配角”,工作中我首先给自己准确定位。为当好这种配角,我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整体意识。学校工作是一盘棋,考虑问题、处理事情应该从学校大局出发,不能损“公”利“己”,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要做到分工要当家,分工不分家,分工不乱抓。二是核心意识。自觉维护校长的权威,做好…  相似文献   

15.
本期的特别关注,我们与广大家长探讨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诚信负责的品质问题。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诚信总是被作为准则规范着人们的言行。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是立身之本,是共产主义人生观道德观的核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诚信仍然无法被所有人在行动上接受和在实践中体现,有些人的道德观和荣辱观甚至发生了严重倾斜和错位:弄虚作假成了“聪明”,诚实守信成了“愚昧”,在现实生活中时而显示出信任危机。导致上述社会不良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思想根源上来说,缺乏诚信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胡锦涛同志指出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仅自己要恪守诚信负责的操守, 更要肩负起培养孩子诚信负责的优良品质的重任,促使社会风气发生根本的转变。本期发表的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徐晋华同志的文章《人无信不立——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诚信负责》,就“诚信对人生发展的意义”,“家庭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诚信负责的品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广大家长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教育信息资源规划”是从教育的整体发展角度来设计一个地区或学校的信息资源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对结果负责”。美国政府在2001年提出的“不让一个儿童落伍(NCLB)”教育法规提出,“只要我们使学校和LEAs(地方教育代理)对于改革和所有学生的成就负责,我们就能达到不让一个孩子落伍的目标。”在NCLB法规中反复被强调的一点是:联邦的资金将投在被证明有效的,基于研究的计划和实践上。资金的投入以改善学校和加强教师质量作为目标,确保每一美元都被用于帮助孩子学习上,决不在一个缺乏绩效责任机制,不注重结果的教育改革系统中投入资金…  相似文献   

17.
我们组的八个孩子是四名男孩四名女孩,首先根据孩子们的不同性格特点我们做了如下分工:两名环保员(负责检查维护小组同学在活动中、饭前饭后的废弃物不要乱扔)、两名安全员(负责提醒同学在活动中注意安全)、两名督导员(负责点数集合组员使每到一个地方都不掉队)和两名辅助员(随时帮助老师和同学做好辅助工作)。可以说孩子们各尽其责,很高兴做事情,我们小组就取名为“小鬼当家”队。虽然那天下着小雨,可孩子们一进公园兴致就非常高。他们奔向漂亮的花坛,跑向小河边,有的攀上了假山石,同时他们也在急忙翻着自己的包,把带的小…  相似文献   

18.
晨扫还未结束,几个学生便推搡着王小亮来找我,七嘴八舌地说:“老师,王小亮把花圃里的花折断了!”“老师,王小亮搞破坏!他把我们的花折断了!”“我们班要被扣分了!”……我一愣,忙叫孩子们松开手,叫卫生组长把情况从头至尾说一下。原来,负责清扫花坛的一个小组,他们自己进行了分工,分配每人负责一株花,给花儿除草、浇水。谁知今天早上,王小亮折断了两株花。我听后盯着小亮,他那小脸涨得通红,泪水盈眶。这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又不守纪律,几乎小错不断。这不,又犯了错误!我心头火起,就叫其他孩子回到教室,然后责问小亮:“你为什么要把那…  相似文献   

19.
家长认为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负责,而所谓的负责就是“孩子不打不成才”.说这句话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考虑过一孩子需要的是这种“爱”吗?  相似文献   

20.
务本 《幼儿教育》2000,(2):39-39
许多父母常用“不”来回答孩子提出的要求,这是爱孩子、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常用“不”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伤害孩子,对孩子不常用“不”也并不意味着溺爱孩子。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